绍兴上虞:以统战温度焐热创客沃土 共绘共生共荣新图景
发布时间: 2025-09-26 14:46:30
近年来,在“创客城市”建设过程中,绍兴市上虞区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推动创客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在这里,良好的创业氛围是凝聚创客们的强磁场,多元的资源平台是赋能创客们的助推器,贴心的服务更是让创客们有了满满的归属感——一场以统战为纽带的“创客友好型城市”建设,正在虞舜大地蓬勃生长。
筑牢“信任链” “选择上虞,就是选择一份安心。”这是扎根上虞的创客们最真切的心声。近年来,上虞将构建创客间的信任纽带作为推动发展的“先手棋”,吸引了大量创客来虞创新创业。 2018年,杭电上虞产教融合创新园正式落地,犹如一颗创新种子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几年来,区委组织部、统战部主动牵线搭桥,联合相关部门推动高校专家团队与本地产业“手牵手”,催生出“教授带教授、项目引项目”的链式效应。18个专家团队、300余名科研人员相继汇聚于此,从“拓荒者”转变为上虞的“代言人”。他们用亲身经历印证:在上虞创业,沃土能养苗! 除了校地协同机制,上虞更以一份真挚的情义留住人心。创客陈成龙与同窗蔡烨俊的故事便是生动例证。陈成龙三次邀请中国美院毕业的蔡烨俊来虞发展,相关部门带着产业数据、空间资源全程跟进,让蔡烨俊亲眼看见崧厦伞业的集群活力。这份基于信任的合作仅用三四年时间就实现销售额连年翻番,如今二人扎根祝温村,携手开启“伞业升级+文旅IP”的第三次创业。 今年以来,依托在外虞商、创客信任链,上虞已成功引进超400个创客项目,新增创客6165名,“归雁成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搭建“联动台” 如果说信任纽带让创客敢来愿留,那么上虞搭建的“联动台”,则让创新资源活起来。 上虞通过构建“全域联动”的统战工作格局,推动政策、资本、产业等资源向创客群体精准汇聚、高效配置。其中,虞创联盟的成立率先为创客筑起了温暖的家,“总会+20镇街分会+一江两岸分会”的架构让服务触手可及;区级层面成立“虞创学院”,充分整合“得到”学习中心、青椒夜校等优质资源,构建起“理论+实践+资源”一体化培训体系;区委统战部建成“侨创之家”等涉侨平台11个,摸排典型侨创客100余名,其中近50名侨创客加入“虞创联盟”,进一步整合全区侨创客群体的人力智力优势共建共享、互联互补;团区委开展青年创客面对面活动服务近百名创客……各部门跨界联动让创客“创业不孤单”。 在此基础上,上虞更以“穿针引线”之功,联动各方资源围绕创客群体精准发力,激活创客发展活力:区委统战部牵头开展“政企服务直通车”融杭、接沪专场,把长三角优质资源“请进来”,促成多个创客项目落地;区文旅集团联合央视《你好时光》节目,推动上虞创客IP“火出圈”;相关部门还设立“创客服务”专窗,发放共富补助130万元,助力创客高效对接政策、市场与媒体资源。 织密“同心圆” 当资源高效流动,上虞更注重织密“同心圆”,以空间、平台、文化的多维融合串起创客与城市的联结,让“创客成长”与“城市发展”真正拧成一股绳。 位于上虞鸿雁社区的“零创湾・鸿雁”创客空间正是“同心圆”各圈层协同发力的典型。社区提供优质空间,政府叠加零租金、零水电等政策支持,并联动天大浙江研究院、伞艺创新中心、国科中试基地等侨创平台,构建起“空间+政策+产学研”的协同矩阵。这一模式不仅吸引了40家企业、200余名创客集聚入驻,更通过“一院多企”合作模式,助力创客精准对接技术资源与人才支持,让初创团队告别“单打独斗”,在层层赋能中筑牢扎根上虞的底气。 不仅如此,“同心圆”的辐射力更延伸至文化领域,推动创客项目深植“上虞土壤”,浸润“上虞气质”。例如,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创客将孝德文化、青瓷非遗等本土元素融入项目创意;e游小镇围绕“动态漫”产业精准绘制“产业生态圈”,助力未蓝文化公司对接政策支持与市场渠道,最终推动其项目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青春玫瑰谷”计划则整合农业、科技、文旅等多部门资源,补强“服务链”,实现玫瑰种植、研发与体验旅游的无缝衔接,让传统空间焕发新生机…… 这些项目不仅是创客的创业成果,更是“政府+创客+本土资源”共同编织“同心圆”的生动体现。当创客的项目带着鲜明的“上虞印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当他们的创新实践与城市文化、发展紧密相连,那份“扎根上虞”的归属感便在多方协同中不断升温,成为统战引导创客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注脚。
以情感共鸣凝聚创客向心
以资源整合激活创客创造
以融合发展增强创客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