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越城:盘活闲置空间打造“共富景观” 统战聚力焕新同心范式
发布时间: 2025-09-02 09:29:29
近年来,越城区委统战部积极挖潜城乡规划存量资源,着眼散田、老台门、废旧工业厂房等“无人管”“无人用”的闲置空间,积极发挥统战优势,系统谋划、整合资源,以统战文化为魂、共富产业为基、人才创新为翼,通过培养一批共富领路人,将老旧空间、废弃角落改造升级为同心共富新阵地,探索出一条具有越城特色的共富路径。
从“散田”到“成亩联盟”
探索数字科技助农新范式
在绍兴越城的一片稻田上,浙江省首个数字化全自动智能水稻灌溉系统正在实时监控浇灌时长与土壤湿度。很难想象,这片区域曾长期受耕地碎片化分布等问题困扰。
依赖人力翻谷的“散田”如何变成科技赋能的现代化“良田”?越城给出的答案是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越城区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战搭桥作用,深化“领雁计划”,将乡情纽带与乡村振兴政策机制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回归磁场,形成“情感共鸣+制度保障”的引才生态。
“90后”新农人、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金宏民就是一名乡村领雁人。毕业后,他返乡接手父亲2000亩粮田,引入无人机植保技术开展植保作业,效率提升10倍,并带领团队服务160家农户,累计植保面积15万亩次,节约成本40余万元。同时,他还成立岸沚稻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高校研发数字化智能灌溉系统,推动200亩试验田节本增效20%,为农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样板。
除了自身积极响应“藏粮于技”战略目标外,金宏民作为“领雁人”还积极培训返乡青年,传授无人机操作技术,助力新农人成长,带动更多返乡青年在家门口的田头垄间发挥力量。
在这场“散田”变“良田”的乡村振兴重要进程中,越城区委统战部精准发力,聚焦组织赋能,牵头签约成立“糯稻共富·成亩联盟”,招引230余名农创客抱团发展;深耕平台聚合,依托“同心·越城”大会、“同心茶叙”等特色平台,持续深化与海内外返乡人才的联络联谊。
在这些举措的协同支撑下,“糯稻共富·成亩联盟”多维发力推动产业振兴。一方面,越城区委统战部深化校地合作,指导“成亩联盟”与当地高校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助力像金宏民这样的返乡农创客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将原本的散田锚定为科技助力农业精准化发展的试验点;另一方面,“糯稻共富·成亩联盟”也将整合土地空间、变废为宝的智慧运用到多元化拓展农业资源衍生机制上,联合新联会、网联会在农村空置场所导入民宿、茶咖、天幕营地等新业态,开展“乡村直播”“乐享集市”,孕育一批共富新产业,不断夯实和焕新同心阵地。
从“老台门”到“同心舞台”
构筑统战文化传播新平台
老台门作为镌刻着古越历史、极具绍兴特色的建筑地标,其“原貌维持”的文物保护方向与城市现代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在“不挪、不拆、不搬”的前提下,如何活化利用好台门空间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越城区委统战部创新打造“台门同心荟”,在鲁迅故里、书圣故里、仓桥直街等历史街区30余个老台门设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活动阵地,同时引导统战成员结合台门文脉,点亮非遗传承,持续带动周边共富产业振兴。
开在前观巷台门里的陈家茶馆,便是越城立足统战实践,在台门小巷间植入共富文化的生动例证。
2015年,现任绍兴市网联会理事、一方天研学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方天带着对评话艺术的执着,走进快要废弃的茶馆台门,用一场场生动的演出唤醒沉寂三十余年的听书传统。
从《十字坡》到《飞上蓝天》,方天的表演不仅斩获浙江省曲艺双银奖,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重回书场。在他的努力下,“旧茶馆”化身为“新舞台”,百年台门旧址成为传统文化与新兴群体交融的统战实践场,凝聚起网络作家、“90后”“00后”青年创客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人聚起来了,共富也要传承下去。
依托“同心舞台”打响的知名度,越城区委统战部探索“台门+网络”新路径,通过“初识台门”“台门记忆”“台门四季”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系列直播,带动当地群众依托台门直播间通过销售传统工艺品、传统特产美食等创业增收超1300万元。同时,统战部还开启“台门+服务”新模式,配合连续开展九年的“同心·越城”社会服务专项行动,引导各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老台门这一实践阵地,在助力产业发展、招商引智上下功夫,并为街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民生服务。
从“废厂房”到“侨胞之家”
孵化产业转型新引擎
在绍兴越城区群贤路,有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废旧工业厂房。随着产业更迭,这里逐渐荒废,斑驳的红砖墙与锈迹斑斑的钢架,诉说着工业时代的辉煌与沉寂。
面对这类城市更新中的“沉睡资产”,越城区委统战部以侨为桥,锚定“聚侨力、兴产业、促共富”目标,通过盘活存量空间、链接海内外资源,推动老旧厂房向创新产业载体转型,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越城区新联会会员、留学归国的“80后”山珊,正是这场转型的关键人物。2019年,她带着“以文创唤醒城市记忆”的初心返乡创业。在越城区委统战部的政策对接与资源支持下,她秉持“修旧如旧、新旧共生”的理念,对群贤路198号废旧厂房进行改造,既保留了工业遗存的挑高钢架、红砖立面等历史肌理,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成功打造“群贤198文创园”。
与此同时,越城区委统战部同步搭建“海归创业服务直通车”,协助其对接侨务资源、争取税收优惠,并联合侨联组织引入“侨胞之家”服务平台,为园区注入国际化基因。
目前,园区内的“侨胞之家”通过创业孵化、项目路演、跨境资源对接等举措,已成功孵化4家涉侨企业,带动200余名本地群众就业,其中归国留学生占比超20%。
“这样一园兴、百业旺的共富生态,正是我们以侨为桥、跨界融合共富担当的最好诠释。”越城区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这座“重生”的文创园已吸引新能源、数字科技、文化创意等多家创新企业入驻,成为越城新兴产业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