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百会千企筑工坊 共织村企共富网
发布时间: 2025-09-02 09:26:26
近年来,台州作为“共富工坊”建设先行地,紧扣“扩中提低”和缩小“三大差距”工作要求,以“三提三富”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创新推进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有效激活村企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365家,吸纳12036人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1652人,带动村集体增收2910万元,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10%以上。一条“商会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增收、乡村增值”的共富路径越走越宽,一张温暖密实的“共富网”越织越牢。
制度筑基 工坊提级
夯实规范发展“硬支撑”
近日,央视《走遍中国》栏目镜头聚焦浙江省首家“共富工坊”发源地——台州黄岩。记者走进“小橘灯共富工坊“,见证方寸小坊释放澎湃产能,真切体悟到乡村既可诗意栖居,更能乐业筑梦。要让乡村活力持续迸发,制度托底、规范先行是关键。
在全国尚无先例的背景下,台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会同组织部门积极推动全国首个“共富工坊”地方立法,参与制定相关工作规范,让工坊的安全生产和运营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此基础上,台州又建立科学严谨的“共富工坊”星级评定与分级管理制度:引入企业评价维度,实行“半年评估、动态升降、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工坊持续提质升级。截至目前,当地已有8家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获评市级星级工坊。
制度有了,谁来跑腿?台州创新组建“红管家”团队,搭建领航员、监督员、技术员的工作队伍,为工坊建设运营、村民就业提供“暖心”服务,从订单联络、安全检查到纠纷调解、技术指导、卫生监督,全流程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村企合作的“毛细血管”被逐一疏通。
此外,台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充分发挥各级商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凝聚民营企业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百家商会兴百村”“千企联千村”行动。比如,发动107个商会结对112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累计开展项目引进、订单对接、技能培训等帮扶服务2236次;推动全市1259家企业与工坊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定向投放、岗位精准供给。
赋能添翼 技能提升
激发村民致富“源动力”
“工坊要持续运营,必须要有自己的生命力。不能光靠政府、企业输血,更要能够自己造血,焕发内生动力。”亿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岩区院桥镇新岙里村“小橘灯共富工坊”负责人陆彩芬道出了发展秘诀。
台州立足农民需求与企业用工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打造“家门口”的技能提升与就业平台。同时,依托“红管家”队伍,深入摸排劳动力底数、技能特长、就业意愿,建立详实的“就业意向清单”,优先为低收入农户、留守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推广“包接送、包培训、包上岗”服务,精准覆盖上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岗位。
此外,台州还积极整合市县两级教育资源,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农民学院(校)、实训基地等平台,引导企业将培训课堂设在工坊一线,打造“镇街中心+工坊课堂”培训圈,有效提升了参训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率,为工坊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力。目前,台州已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
“车间课堂离得近,老师傅手把手教得快!”仙居味老大工坊的创新实践得到员工的点赞。据悉,该工坊实施“1+N”传学结对,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生产线旁,全年培训1600人次,有效提升岗位技能和生产效率。同时,引导企业参与工坊专项技能评价体系,推动1338人获得职业认定,获证人员平均薪酬增收10.3%。这种“技能提升+职业认定”的模式,正将“外在输血”转化为村民“内在造血”的真本事。
模式创新 增收提效
绘就村企共赢“同心圆”
共富之路要持久,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台州着力引导民营企业深度融入乡村发展,将产业优势、市场渠道与乡村资源进行创造性嫁接,在“共富工坊”这个小平台上,书写产村融合、互利共赢的“大文章”。
“以前挣点钱得往外跑,现在彩灯配件送到家门口,在家就把钱挣了。”临海东塍镇的一位村民笑着说。该镇依托彩灯产业集聚优势,创新构建“总部企业+共富工坊+家庭作坊”三级供应链模式。在乡镇商会的统筹协调下,龙头企业订单被精准分配到24家工坊,年订单额突破1200万元,并优先向378户低保家庭倾斜,带动6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达2.9万元。
如何让好产品走出大山、卖上好价钱?台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发挥商会桥梁作用,多措并举畅通市场渠道:一方面,聚力打通市场堵点,积极助推更多工坊产品纳入“神仙大农”“鲜玉奇缘”等区域公用品牌门店销售,目前已有47家工坊产品入驻品牌直营店,去年以来销售额近5000万元;另一方面,动员200余家异地商会搭建销售网络,今年已代销杨梅等特色农产品3万余箱。刚刚过去的杨梅季,面对用工紧张、销售受阻的双重压力,临海、仙居等地商会联动共富工坊,以高于市场价2-3元/斤的价格兜底收购,并通过电商直播销售5000箱,销售额达75万余元。
蓬勃发展的“共富工坊”,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反哺乡村。台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灵活引导企业建立共富帮带机制,通过收益共享、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帮助村集体增收,如希乐工贸等37家企业与帮扶村签订生产协议,村集体按当月村民总收入的10%获取收益。此外,部分企业还将一定比例工坊利润直接投入乡村基建、公益服务等民生关切处,推动工坊“一坊多用”,配套建成食堂、托育点等便民设施52处。
如今的“共富工坊”,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成为村民的幸福家园、村企共建的暖心纽带,持续释放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