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 喜看浙江民营企业的突围与担当
发布时间: 2025-09-10 08:34:03
立秋后的浙江依旧炎热,在这片热土上,浙商们40年来发扬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与热情,正如这高温依然未减。
从丝绸文创的千年传承到机器人技术的全球领跑,从杭州六小龙的爆火出圈到浙江省民营企业“三张榜单”均居首位,民营经济一直以来是浙江的金字招牌,也是浙江经济最大的特色。
穿梭于浙江大地,对话新华三集团、万事利集团、云深处科技、纤纳光电等民营企业,从算力基建的“大国重器”到丝绸文化的“国潮新章”,从集智能功能于一体的“机器先锋”到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围”,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不仅勾勒出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更彰显出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切实举措促进“两个健康”,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注入的强劲动能。
政策护航 让民营企业敢闯敢创
“在浙江这里,政府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合伙人’。”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的这句话,也道出了众多浙商的共同感受。
作为从浙江启航的数字化及AI解决方案领军企业,新华三的成长离不开浙江营商环境的滋养。以打造图灵小镇算力运营平台为契机,打造一站式、多元化的算力服务平台和销售体系,满足行业客户线上+线下的算力服务需求,实现智算中心从“建设、生态、运营、赋能”到“销售、服务”的完整商业闭环。如今这一模式已在青海、广西等省区落地,成为浙江“算力基建+产业赋能”的标杆案例。
这份“底气”,源于浙江省充足的政策保障,浙江省委按照把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把应有的服务提供到位、把作出的承诺履行到位”的工作要求,推动政企双向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合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出台若干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积极打造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清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清单、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清单“三张清单”。打造民间投资问题收集和推动解决机制、民营企业定点联系机制、民间投资调度机制“三项机制”,以高水平的政策机制保障,推动民营企业家敢投、敢创,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杭州市委统战部牵头推动“四链融合”赋能体系。在数字赋能上,通过“数字营”“数字行”系列活动,每年组织超千名民营企业家走进数字经济标杆企业,让企业的数字化经验得以快速复制;在金融活水方面,建立“政会银企”合作模式,今年以来已为3795家民企对接授信109.5亿元,帮助民营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在产研协同上,“四个走进”活动搭建起政企研对接平台,推动民营企业与部门、名企、平台及区、县(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亲清服务上,“亲清直通・政企恳谈会”已成为民企诉求的“直通车”,仅今年就举办260余场,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234个。
“政策不是‘空头支票’,而是‘精准滴灌’。”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对此深有体会。
“企业的成功也是源于国家对零售行业的政策支持,正是得益于离境退税和即买即退政策,以促进国际友人的购物体验,提高了我们的销售量和品牌形象”。
“浙江早在90年代就成立了杭州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以促进浙江人年轻企业家的成长和学习。联谊会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成长的平台,让我们能够面对面地与政府和不同领域的企业家们交流。浙江的营商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屠红燕如是说。
创新突围 扛起新质生产力大旗
在浙江,民营经济早已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所到之处,处处可见民营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抢占全球产业高地的生动实践。
新华三集团的展厅里,一台台数据中心交换机正高速运转。作为“AI in ALL”战略的核心成果,其自主研发的双协议超节点产品为长三角智算中心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们要让算力像水电一样便捷可用。”于英涛向记者介绍,其“算力×联接”的乘数效应,正加速推动制造业、政务、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化跃迁。
如果说新华三代表了浙江数字经济的“硬实力”,那么万事利则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软融合”。
走进万事利科创中心,AI大模型正根据用户需求,3秒内设计生成独一无二的丝巾图案,通过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1米长面料2小时即可完成印染,颠覆了传统印染“500米起订、半个月工期”的模式。
“从为国外品牌贴牌加工,到向全球奢侈品集团输出技术,我们用了20年。”
如今,万事利不仅掌握“超薄丝织面料”“小分子蚕丝蛋白提取”等全球领先技术,更是将丝绸从“面料”升级为“文化载体”——与故宫联合推出“万福如意”系列,甚至让敦煌千年古绢画通过新技术重焕生机,捐赠给敦煌研究院。
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2万件丝绸礼宾用品、40万件亚运丝绸产品从杭州走向世界,让中国丝绸成为“国际语言”。“
很多博物馆里面,凡是有百年历史以上的博物馆,贵族皇宫全都是丝绸的墙壁,全都是丝绸的窗帘,全都是丝绸的凳子,那些丝绸哪里来的?不都是中国出去的吗?丝绸不仅仅是面料,丝绸是文化,是承载着中国人智慧的文化。”
屠红燕自豪且激动的声音中,也在传递着浙商们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殷殷回报社会的责任与情怀。
在云深处科技的测试训练场地,四足机器狗“绝影X30”正灵活穿梭于模拟变电站的崎岖路面,完成设备测温、缺陷识别等任务。
“它能在-20℃至55℃环境下连续工作8.5小时,识别准确率超95%。”公司创始人朱秋国介绍道,这款机器人已在新加坡电网、广东东莞变电站等国内外场景落地,仅新加坡项目每年就能为当地节省480小时人工巡检时间。
作为全球首个实现电力巡检、应急消防商业化应用的四足机器人企业,云深处已占据国内85%的电力巡检市场份额,其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关节,功率密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即将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也将在工业运维、应急救援等领域大显身手。
光伏行业不能永远依赖硅基技术,我们要做中国的‘第三代光伏先锋’。”纤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的初心。
在衢州生产基地,钙钛矿光伏面板正通过“印刷式”工艺生产,转化效率已达18%,在效率高速提升下将赶超传统硅基电池。同等装机容量下,钙钛矿发电能力较晶硅提升10%-20%,在阴雨天气表现更加突出。“这项技术的实验室成果早在10年前就有,但从实验室到产线,我们花了7年。”如今,纤纳光电的钙钛矿光伏产品已应用于余杭区政府屋顶、浙江大学建筑外墙等,也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
“青蓝接力” 浙商基因薪火相传
杭州笕桥古称“茧桥”,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重镇,南宋时便已形成了成熟的丝绸产业,沈爱琴便是当地富有名望的丝绸世家沈氏之后人。
“企业的根,在文化,企业家的魂,在精神。”
在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纪念馆,一张黑白照片格外醒目——1975年,30岁的沈爱琴带领22位农民,用17台废弃铁木织机创办笕桥绸厂,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原料的困境,却始终保持着“跑遍全国找销路、千挑万选捡下脚料”的韧劲。如今这份“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四千精神”,也在民营企业中代代相传。
作为沈爱琴的女儿,屠红燕是“创二代”的典型代表。从纺织工厂的一线工人,到基层业务员、进出口贸易代表,她在母亲沈爱琴“看三年,帮三年,扶三年”的培养中,逐步接过企业接力棒。
“母亲留给我的,不是财富,而是‘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屠红燕执掌万事利后大胆变革,聚焦丝绸主业,引入爱马仕前高管推动国际化,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丝绸+文化+科技”融合,让传统丝绸成为国潮新宠。如今,万事利已从“乡镇小厂”成长为营收超百亿的现代企业集团,连续19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这种精神不仅在家族传承中延续,更在“新浙商”群体中焕发新生。
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是浙江大学副教授,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在兼顾高校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创业,在谈及如何兼顾学校和企业时,朱秋国表示“学校工作和创业并不冲突,目的都是想让中国机器人技术走向世界,挤一挤时间总是有的”。
纤纳光电的三位创始人,都是海归博士,2015年回国时,面对工商注册的陌生流程,硬是自己跑遍部门,最终在浙江的创业沃土上扎根。
“浙商精神,是传承更是责任。”浙江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出台的第一份关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浙江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出实施“浙商青蓝接力工程”。
长期以来浙江省始终注重加大对新生代企业家系统性教育培养力度,开展新生代企业家现代化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工商联、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浙江大学共同实施,旨在推动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新时代浙商精神、推动浙江企业家队伍薪火传承,彰显统战工作特点,高标准选调学员,集合浙大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持续打造精品课程,着力培养一支政治上有方向、经营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使新生代浙商成为浙江的又一张金名片。
“只有助力广大新生代企业家在‘青蓝接力’中‘接稳传承棒’,在创新浪潮中‘跑出加速度’,才能让越来越多新生代浙商走向‘台前’、挑起大梁”。
担当作为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浙江力量
“企业做得越大,责任越大。”这是采访中四位企业家的共同心声,也是其他民营企业家的心声。在浙江,民营企业早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双碳”目标下,浙江民营企业争当绿色转型“排头兵”。
万事利的活性免水洗印染技术,实现零污水排放,其投资10亿元建设的15万方无水印染“未来工厂”,即将成为行业绿色制造的示范标杆;
纤纳光电的钙钛矿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传统硅基电池大幅降低,且原材料消耗仅有其1/500。若在全国大规模运用,发电成本预计是传统光伏的1/2;
新华三集团依托青海等地的基础设施资源和算电协同政策,打造绿色图灵小镇,最大程度减少智算中心的能耗,促进算力和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实现智算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创新领域,浙江民营企业勇闯“无人区”。
新华三集团主导及参与已发布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118项、行业标准 319 项,专利申请16000+件,其中90%为发明专利。
万事利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开展特种蚕养殖,通过与高校、医院合作推进桑蚕相关领域蛋白研究,探索丝绸产业与健康科技的跨界融合,并建立行业首个AIGC实验室,汇集全球70万个花型数据库,让“人人都是设计师”成为现实。
云深处牵头制定“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等国家标准,专利授权100余项;纤纳光电的钙钛矿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内蒙古、青海等新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核心组件,助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浙江民营企业从不缺席。
从上海APEC会议、北京奥运会,到G20杭州峰会、北京冬奥会,万事利的丝绸产品始终是“中国名片”;
新华三为杭州亚运会提供全场景数字化支撑,保障赛事平稳运行;
云深处的机器人参与台风洪涝救援演习,展现科技应急的“浙江力量”;
纤纳光电的光伏产品,为内蒙古、青海等新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核心组件,助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浙江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促进“两个健康”,推动政策落实到位、服务提供到位、职责履行到位,让浙江始终成为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沃土”。
走出民营企业的展厅时已是傍晚,暮色中的浙江大地灯火璀璨,同样璀璨着的,是政策的温度、创新的热度、精神的厚度和民营企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力度。浙江民营经济正以“质”的提升、“新”的活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篇章,在这片充满科技与智慧的土地上,不仅见证着诸多民营企业的成长,更体现着党委、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珍视与关怀。
相信在这片沃土上,会有更多“新华三”“万事利”甚至“十小龙”“百小龙”脱颖而出,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力量。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公众号 作者:李岳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