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非公经济
杨龚轶凡:以“中国芯”破局AI时代 一位青年浙商的硬核创业之路
来源: 浙商发布 发布时间: 2025-08-04 17:42:24

在硅谷的实验室里,他深度参与了 Google TPU 2/3/4 的设计与研发,成为AI算力革命的见证者;在杭州的办公室里,他带领团队打造出比肩国际巨头的国产AI芯片,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践行者。作为新生代浙商,中昊芯英创始人杨龚轶凡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转型——从海外工程师到硬科技创业者,再到产业生态构建者。

在他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敢为天下先"的传统浙商特质,又能感受到"硬核创新"的时代特质。

五年中,当全球AI竞赛如火如荼,当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中昊芯英自主研发的国产“刹那”芯片早已悄然支撑起多个国产大模型的算力需求。这位“80后”浙商正以自主可控的“中国芯”,为AI时代铺设算力基石。

抉择:

从硅谷实验室到杭州的“芯片长征”

2018年,一篇名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论文,促使杨龚轶凡做出了人生重大决定:回国创业。文章中提出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架构‌,成为后续GPT、BERT等大模型的基础框架。在杨龚轶凡看来,这预示着逐步具备人脑智力水平的大模型框架是可以实现的,真正的人工智能是可以实现的。

一篇论文让杨龚轶凡看见了未来的商机,而提升祖国在AI领域的竞争力,则成为他回国创业最强动力。“放弃美国绿卡回国创业,我的想法很简单:AI 一定会成为任何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希望为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突破出一份力,因为创业需要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

当时,国产 AI 芯片领域存在较大空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诸多挑战,在谷歌担任了多年的软件工程师,杨龚轶凡意识到了国内在该领域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成为他回国创业填补空白的重要契机,他希望凭借所学,为国家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8年末,杨龚轶凡带领了一批来自谷歌、微软、三星等海外科技公司的AI软硬件设计专家一起回国,共同组建了中昊芯英,并于2020年在杭州滨江正式注册落地。

突围:

在“无人区”锻造中国TPU"

中国首枚高性能TPU AI芯片刹那®

自创立以来,中昊芯英一直专注于高性能TPU架构AI专用算力芯片的自主研发。历时近五年,最终完成了TPU架构设计、模拟器搭建、物理设计、流片测试到量产落地的全流程突破,成功推出国内首枚量产的TPU架构AI专用芯片“刹那”。

回顾研发和创业之路,杨龚轶凡坦言,就像行走在“无人区”。芯片研发本就困难重重,而早期在无人看好大模型的情况下,选择 TPU 这条技术路线更是压力巨大,企业遇到技术瓶颈、资金紧张等难题是常事。且当时还面临着诸如产业生态不够完善、人才匹配度较低等方面的问题。但他未曾动摇,坚持将中昊芯英定位为走全自研路线,顶住压力坚持自主可控的国产TPU架构AI芯片研发,为国内的芯片产业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浙江的科创生态带来了新特质。

泰则®AI 服务器

以芯片产品为例,中昊芯英的高性能TPU AI芯片“刹那”拥有自主可控的IP核、全自研指令集与计算平台,在用于 AI 大模型计算场景时,“刹那”的算力性能超越海外某知名GPU产品近1.5倍,能耗降低 30%,单位算力成本仅为其 50%。而基于“刹那”打造的高性能 AI 服务器及大规模 AI 计算集群“泰则”,支持 1024 片芯片片间高速互联,系统性性能远超传统 GPU 架构数倍,可支撑超千亿参数 AIGC 大模型计算。

技术之外,杨龚轶凡关注的另一重点是人才团队的打造。中昊芯英核心团队来自谷歌、微软等顶尖科技公司,团队的高素质为公司在发展中吸引了更多海外高端人才,也为本地培养了一批 AI 芯片领域的专业人才,提升了浙江在该领域的人才厚度。

发展至今,中昊芯英在推动产业协同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积极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动 AI 芯片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浙江的 AI 产业生态。

传承:

新时代浙商“四千精神”的新注脚

科技行业,技术的迭代瞬息万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杨龚轶凡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坚的同时,还要保持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不断优化技术,将市场反馈融入技术研发中。

“我相信未来的 20 年一定是 AI 的时代,AI 的应用场景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计算的使用场景,因此为 AI 计算而生的专用算力芯片将是未来芯片的主要发展方向。”杨龚轶凡说,对于未来 5 年 AI 芯片技术趋势,他预判会朝着由通用演进向专用、更高算力、更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大模型的不断发展,AI 芯片与软件的融合会更加紧密,芯片架构也将围绕大模型运算进行优化创新。中昊芯英自主研发的芯片虽已取得了亮眼的成果,但国产芯片的生态构建仍面临挑战。

面对挑战,杨龚轶凡和团队提出 “开源模型 + 框架适配” 策略,下一步计划从原创开源模型上、提高模型的通用性和性能等方面推动国产 TPU 行业普及,在框架适配方面,与软件企业合作,优化软件框架与 “刹那” 芯片的适配性,降低企业使用门槛。在此基础上,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开源模型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扩大其影响力。

作为 “80 后” 青年企业家,杨龚轶凡庆幸自己成长于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为科技创业之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强大的支持。中昊芯英的诞生正是与这一战略紧密相连,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国产芯片发展,打破国外垄断,为祖国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回顾自己的创业之路,杨龚轶凡把成功归因于扎实的技术能力和浙商基因里的商业洞察力和管理能力,以及与前辈们一脉相承的浙商“四千精神”。他说:“我们在国产 AI 芯片研发中,面对诸多困难和质疑,敢为人先选择 TPU 技术路线,持续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艰难的创业环境中坚持下来,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长期奋斗的准备,不要因短期的困难而退缩。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和理念。”这是杨龚轶凡想对更多硬科技创业者分享的经验之谈。

从技术实力、创新精神到带领团队、构建产业链,新生代浙商正用自己的科技硬实力传承着浙商的“四千精神”,续写新时代的浙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