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练啊,你上次说要包夹挡拆,结果漏了底角三分,害得我GIF都准备好了,要不这次你站三分线,我站禁区,输的人请吃西湖藕粉!”“浙BA”城市争霸赛揭幕战上,一个带点“杭普”口音又神似傅园慧的声音在解说席响起。 这是AI智能体“浙小体”的赛场首秀,与它搭档的是风格更跳脱的“宇大嘴”。这对由余杭企业浙新四维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打造、联合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与宇视科技共同孕育的AI解说搭档,在长达4小时的赛事直播中不仅精准解读战术、妙语连珠地抛出“片儿川”“西湖藕粉”等本地梗,更因实时的情绪反应让观众直呼“太像真人了”。 01 从马拉松跑道到AI实验室: 两位跑友的科技创业路 “浙小体”和“宇大嘴” “浙小体”和“宇大嘴”的诞生,源自浙新四维两位联合创始人的双重基因——技术理想与运动热爱。创始人秦兵与谭雪同为浙江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也都是资深马拉松跑友。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叠加跑道上培养的坚韧,催生了这家聚焦“多模态超拟人AI情感大模型”在体育场景实现应用的科技企业。 “秦兵研发了AI智慧跑道项目,一直希望推广落地。2024年底我们深入交流后,决定共同创业。”CEO谭雪回忆说。2025年4月,浙新四维在余杭正式成立。 企业重点产品依托小智AI情感模型(Emotional Model)为核心的多模态识别与个性化表达技术,具备长期记忆和可拓展AI能力。基于自研模组,可适配多种具身智能空间场景,实现情感模型语音交互控制下现有各类应用系统的技术跨越。 当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敏锐捕捉到这项技术的潜力,提出在“浙BA”尝试实时智能解说时,双方一拍即合。 02 26维情感+500毫秒响应: 超拟人AI的共情密码 “浙BA”揭幕战初次亮相,“浙小体”和“宇大嘴”金句频出。谭雪点出三大“破圈”亮点:地道方言美食梗、傅园慧语音包,以及精准的技战术解读。更核心的突破在于情感交互的真实性。“当你反复问三次以上,它会有‘不耐烦’的情绪表达,这与其他AI截然不同。”谭雪说。 这种拟真感的背后是庞大的数据训练与独特的“情感维度”技术路线。研发人员从2000多万份对话中提取26个情感维度元素,精细拆解不同情绪下语态、语速的微妙差异。“这是国内领先的超拟人情感大模型底座,能实现真正的‘共情’,而非皮笑肉不笑地应付。”秦兵解释。例如解说中的“不耐烦”感,正是模型精准识别用户意图后在特定维度上的自然反馈。 除了情感维度,500毫秒的实时响应速度是另一技术壁垒。“接近正常人类对话的节奏避免了传统AI连接常见的1-2秒卡顿感。”秦兵指出其算法优势——智能分析问题类型,精准匹配不同特长的大模型处理,而非“所有问题都挤向单一模型”。 同时,“浙小体”和“宇大嘴”具备长期记忆与快速学习能力。它们不仅能记住球员特点,更能融合历史数据与实时战况。“揭幕战中,杭州队每进一球、每个球员的三分数据都实时‘喂’给模型,使其能在后续解说中即时分析‘该球员上半场三分命中率’。”秦兵介绍。 “浙小体”和“宇大嘴”未来将作为“浙BA”吉祥物植入智能模组,走进千家万户。“带回家后,它能讲故事、聊天,陪你看比赛互动。”谭雪描绘了应用场景。其底层嵌入式硬件模组具有通用性,可赋能智能家居等端侧设备,创造新场景、新需求。 03 科技不是冰冷的算法: 健康生活传播者的温度宣言 浙新四维正在测试“智慧跑道” 回归体育初心,企业最渴望落地的仍是马拉松场景。“跑三四个小时太需要陪伴了。”谭雪说。企业打造的“智慧跑道”已在测试:跑者设定配速后,灯带以相应速度流动指引;沿途还能根据心率等数据给予语音鼓励。届时,智慧跑道将率先落地企业所在的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 跑者基因深刻烙印在企业文化中:企业将跑步的“坚持与不设限”融入管理,提供“跑量激励”和“赛事专属假期”。“运动精神与科技创新相通。”谭雪说。公司内部已成立跑步俱乐部,健康活力的氛围吸引着众多体育爱好者加入。 展望未来,浙新四维计划将“浙小体”模式复制到足球、马拉松等更多项目,并融合视觉能力,实现读懂比赛画面直接解说。更长远的目标,是让人工智能真正拥有“共情”能力,渗透至更多产业。“我们不仅要做体育科技的领跑者,更要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者。” 谭雪道出她作为“科技跑者”的初心——让科技不仅智能,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