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同心·石榴红 2025年嘉沙两地青少年学生“小小石榴籽·共筑中国梦”主题融情实践夏令营研学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 2025-08-21 16:13:55    来源: 民族宗教处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浙江嘉兴、新疆沙雅两地师生的全面交流、广泛交往与深度交融,增进两地青少年学生的真挚情感,携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0名嘉兴各族青少年赴新疆沙雅开展为期8天的2025年度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嘉沙两地青少年学生“小小石榴籽·共筑中国梦”主题融情实践夏令营研学活动。

此次夏令营活动是嘉兴-沙雅“百名学生嵌入培养工程”,旨在促进嘉兴与新疆沙雅两地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融合,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

初见:以心相牵,共启研学篇章

开营仪式上,嘉兴学生代表与沙雅学生代表先后发言,分享对此次交流的期待与向往。两地学生互赠精心准备的礼物,象征着这份友谊写下了温暖的开篇。互动环节中,嘉沙两地学生手拉手共跳一支欢快的新疆舞,舞步间传递着热情与默契。足球场上,奔跑的身影与呐喊声交织,比分早已不重要,球鞋扬起的沙尘里,是“并肩作战”的默契;篮球架下,传球、跳跃、投篮,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友谊第一”的真诚。最后,全体师生齐声高唱《歌唱祖国》,激昂的旋律里,爱党爱国的种子悄然扎根。“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新疆,现在握着沙雅伙伴的手,才懂什么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嘉兴学子的日记里,写下了初见时的悸动。

探寻:以史为鉴,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阿克苏地区文博院,汉唐风韵的建筑里,一件件文物串联起龟兹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脉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丝路交融”“共抗外侮”的展区前,同学们驻足良久——那些共同劳作的旧照、联手修建水渠的工具,让“团结”二字变得可触可感。柯柯牙纪念馆里,五幅卫星遥感影像图震撼了所有人:从灰白荒漠到绿树森森,30余年“接力植绿”的壮举,让“人进沙退”的奇迹跃然眼前。“阿克苏苹果的甜,是几代人用汗水浇出来的!”当听到讲解员说起“以林养林”的生态智慧,嘉兴学子们若有所思。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一把锄头一支枪,屯垦戍边保家乡”的故事让不少同学红了眼眶。复原场景里,前辈们在荒漠中挖渠、垦荒的身影,与“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精神遥相呼应。

沉浸:以文化为桥,共绘交融画卷

沙雅县博物馆内,从史前石器到汉唐陶器,从丝路商贸遗存到多民族生活器物,无声诉说着“沙雁州”的千年过往。非遗展厅里,沙雅小刀的寒光、苇编技艺的细腻、木器彩绘的绚丽,让大家惊叹不已。当拿起剪刀学剪纸时,嘉兴学子的“南湖红船”与沙雅少年的“胡杨”在红纸上游刃,最终拼成一幅“民族团结图”,引得阵阵掌声。新疆印章博物馆里,两汉至明清的印章静静陈列,一枚“李崇之印”见证着西域与中原的血脉相连;它乾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印鉴西域·丝路华章》情景剧将历史搬上舞台,当汉代将士巡守西域的场景出现,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根基。走出场馆,沙漠成了最野趣的课堂。骑骆驼漫步沙海,听驼铃叮咚;乘越野车冲沙,感受风的呼啸;滑沙板飞冲而下时,笑声洒满沙丘。手工沙画课上,五彩细沙在指尖流转,南湖红船与大漠胡杨同框,成了最特别的嘉沙对话。

相知:以情为纽,深植团结之根

沙雅县沙雁洲的旷野上,两地学生跟着导师一同辨认胡杨、红柳,触摸骆驼刺的尖叶。红旗镇史馆里,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拓荒者的故事:各族群众联手凿渠、共垦良田,锈迹斑斑的农具上,仿佛还能看到并肩劳作的身影。“原来我们脚下的沃土,是各族先辈用血汗浇灌的。”当看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绶带,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更温暖的记忆,在结对家庭里流淌。走进沙雅伙伴的家,手抓饭的香气、家长热情的招呼,让嘉兴学子宾至如归。一起学做馕、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在小院里拍全家福……“阿姨的笑容像向日葵,弟弟教我的新疆话,我要记一辈子。”日记里的文字,透着化不开的暖意。

惜别:以梦为马,共赴未来之约

结营仪式的灯光亮起时,研学已近尾声。屏幕上的集锦里,有初见时的羞涩,有研学中的专注,有游戏时的欢闹,更有离别前的不舍。才艺表演成了情感的出口,嘉兴学子的越剧清婉,沙雅少年的冬不拉悠扬,最后合跳的新疆舞,舞步里满是“不想说再见”的眷恋。篝火升起时,火光映红了夜空,也映红了紧握的双手。“以前觉得新疆很远,现在知道,心近了,再远的路都是坦途。”“胡杨能在沙漠扎根,我们的友谊也能跨越山海。”返程的飞机上,同学们望着窗外的云层,心中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

这场研学,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当嘉兴的“红船精神”与沙雅的胡杨精神相遇,当南湖之畔的少年与天山脚下的伙伴相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已深深埋下。正如那颗颗紧密相连的石榴籽,嘉兴与沙雅青少年们将带着这份情谊,在共筑中国梦的路上,携手同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