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睡的古村邂逅现代创想,当传统农耕对话数字科技,绍兴嵊州这座人文底蕴深厚的江南名城,正以创新实践重新定义乡村振兴的内涵。近年来,嵊州市委统战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统战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助力返乡创客们将技术、视野与情怀汇聚乡野,探索出一条“人才洄游、数字赋能、美学重构”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情筑巢:从“雁南飞”到“凤还巢” 今年年初,嵊州市委统战部联合嵊州市网联会、团嵊州市委在嵊州老城·东前街开展了一场以“归燕寻故巢 乡愁筑梦行”为主题的活动。“每个游子都是乡村振兴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种子在故土找到最适合发芽的土壤,让更多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才跨越山海、逐梦来嵊。”嵊州市委统战部主要负责人说。 归乡的“客”不再是过客,而是乡村振兴的“主人”。近年来,嵊州市通过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以“智汇嵊州”链接高校智库资源,以“才聚嵊州”建立精英人才库,以“悦来嵊州”培育本土工匠集群,以“根在嵊州”激活在外嵊乡经济动能,创新打造“四维归雁体系”。三年来,已成功吸引800余名青年洄游,其中六成投身农文旅领域。 嵊州市新联会会员、“90后”乡村CEO徐骆薇就是“流量洄游者”的代表之一。依托嵊州市新联会团队资源,她带领团队打造了“星宿宿集”民宿集群,并引入露营、研学等业态,直接带动102户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通过引入AR寻宝大赛、山地越野赛等“赛事经济”,单次吸引游客超万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不足6万元到百万元的跨越式增长,打造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先行示范。 数字筑基:从“靠天吃饭”到“云上耕耘” 嵊州民革党员、“90后”退役军人吕京娜是“技术洄游者”的代表,在云雾茶园书写了“数字农人”的新传奇。作为传统农业领域的年轻人,吕京娜紧紧把握数字化浪潮,通过互联网推介、网络直播等方式,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她开发的“云上茶园”电子平台,不仅能实时分析土壤数据,智能滴灌设备精准调控水肥,还能让消费者实时观看茶叶生长状况,使茶叶生长过程成为可追溯的“数字故事”,亩均效益提升近30%。不仅如此,由她发起的“数字新农人”计划更是培训出500余名掌握电商技能的新时代茶农,让千年茶香通过直播间飘香全国。 引进“金凤凰”,如何让其干得好,关键在技术。嵊州市统一战线一直注重乡村电商孵化中心培育,先后助力培育出“榧乡云仓”“剡茶数字馆”等12个特色平台。 在这些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嵊州市网联会会员、创远培训学校校长过诗妍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从农村出来,很荣幸能够运用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为家乡做点贡献。”她说。 据了解,该校开设了乡村文旅、网络直播和茶艺、评茶、茶饮等特色课程,致力开发“新农村领军人才培训计划”“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等示范项目,助推乡村特色经济发展。目前,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超3000人。 美学筑魂:从“空心村”到“创客谷” 近日,一场浸润乡式美学的春日雅集在嵊州悄然启幕。在千亩油菜花海,嵊州市网联会组织多位网络大咖会员,在露天直播间,热情推介前岗辉白茶、小溪鹌鹑派等特色农产品,助力乡创客拓宽销售渠道、推介嵊州。 “我们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强大功能作用,深入挖掘本土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让乡创客在嵊州这片土地上,不仅创业有方,更生活有味。”嵊州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嵊州市贵门乡何家坞村,嵊州市新联会成员、“文化洄游者”代表李培君带领团队,将37栋闲置黄泥房改造成精品民宿。这些建筑既保留了木格窗、夯土墙等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了传统民居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如今,何家坞村各民宿院落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30%滞销农产品走出深山。更难得的是,这里逐渐成为返乡青年创业的“孵化器”,众多返乡大学生在此开设手作工坊、自然教育机构,让曾经的“空心村”蜕变为充满艺术气息的创客社区。 在嵊州市剡优农品·同心荟基地——周丹家庭农场,同样的创新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嵊州市委统战部联合嵊州市知联会打造“剡优农品”品牌体系,相继推出知联甜柿、知联稻田鹅、知联好稻米、知联麻糍胖等一系列知联好产品,助力重构农业美学价值。目前,周丹家庭农场已打造形成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旅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场,创建为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 当统战的桥梁越筑越宽,当诗意的田园愈发丰盈,这片土地终将汇成共同富裕的壮阔江河。下一步,嵊州市委统战部将进一步发挥涉农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资源优势,持续深化“乡情链”“数字链”“美学链”“三链”发展模式,以乡情凝聚乡创客,以数字重塑产业,以美学唤醒文化,实现田园诗意与现代经济交融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