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千里风 过万重山 长龙冲上云霄
发布时间: 2025-04-01 16:28:25
刘启宏,浙江长龙航空创始人、董事长。政协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工商联(省商会)副会长、浙江省国际商会副会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风云浙商”等荣誉称号。
Q:《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记者 姚珏 A:刘启宏 1 Q:从2013年客运首航开始,长龙航空在民航领域高飞十二载,成为“00后”航空公司中的佼佼者。作为一家民营资本控股的航空公司,长龙航空快速崛起的核心优势在哪? A:长龙航空成立于2011年4月,2012年8月和2013年12月先后实现货运和客运首航,是以杭州为主运营基地的浙江省唯一本土总部型客货综合公共运输航空公司,拥有国内国际、客运货运全牌照航空运输资质。截至目前,机队规模达74架,累计开通航线600余条,通航全球180个城市,覆盖全国各省域及港澳、日韩、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及地区。 作为一家扎根杭州的年轻航司,长龙航空不仅占据区位、资源等天然优势,也通过这些年的稳扎稳打、不断突破,在数智化运营、灵活管理机制及品牌上积累了诸多后天优势。 从“硬支撑”来说,区位上,浙江省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3个千万级机场的省份,杭州是“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互联网之都”,杭州机场作为全国十大机场、华东第二大航空枢纽连续20年呈需求拉动型增长。资源优势方面,浙江、杭州有着优质的营商环境,政府甘当绿叶、“放水养鱼”,同时又会在产业聚合等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这里配合得当,让我们企业在这里发展感受到有空间、有温度。其次,浙江对民航业很重视,视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作为浙江省重点打造的“主导型主基地航空公司”,长龙航空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2021年,浙江省产业基金以直接投资形式,定向支持建设长龙航空创新智能维修保障主基地产业项目,这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助力,也对优化杭州临空经济产业链布局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长龙航空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设立西北、西南、中南3个分公司,构建起优质、差异化的航线网络布局,航线收益水平持续提升。 从“软实力”而言,长龙航空的优势“进化”离不开持续的内功修炼。“服务永远在路上”是贯穿于长龙航空发展的理念,这也是我们创造“长龙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最大的秘诀。作为一家民营航空公司,长龙航空的基因中自带灵活、高效等特质。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好数据这个新型生产要素,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运营效率,为旅客带来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我们自主研发飞行员数字画像、智能巡检机器人,推进建设智慧出行、智慧运行、智慧协同和数据中台四大平台。数字化变革帮助长龙航空解决了很多痛点。相较人为判定的结果,由数据产生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与理性。比如飞行员在飞机上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被记录下来,系统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给飞行员打分,这也影响并改变了整个飞行队伍的晋升管理体系。数智化建设让我们的服务、运营机制都更加精准高效,让我们的长期竞争力得到了有力支撑。 此外,长龙航空成立10多年来,始终坚持积极承担各项社会责任,开通“老少边红”地区帮扶航线、实现浙江省所有对口航线全覆盖,承担了G20杭州峰会、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杭州亚(残)运会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将长龙航空的品牌越擦越亮,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2 Q:航空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作为一家年轻的航空公司,长龙航空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 A:每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都说万事开头难,2011年长龙航空刚成立,面临的困难就一个字——“缺”。我们缺人、缺房、缺飞机,就像造房子一样,都是靠大家一点一点垒起来,一担一担挑出来。民航业的要求十分严格,任何小的纰漏都会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这对刚刚起步的长龙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这些年来,我们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困难还有很多,但企业要变得强大,必须要经历风雨,在磨难中成长。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长龙航空的成长?这是个看似十分复杂、实则极其简单的问题,我觉得主要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乘上了中国民航迅猛如潮的发展之势,赶上了“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弄潮驭浪的改革之势,同时我们又拥有一批敢干能干的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长龙的今天。 抓住“天时”、借好“地利”、达成“人和”,坚定前行的这一路上,我认为我们的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起,长龙航空党委着手打造“党建红+航空蓝”党建品牌,从安全生产、社会责任、使命担当、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切入,探索民营航空党建与生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这几年下来,仅从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上来说,由党委牵头的纵向“传帮带”和横向跨部门培育等机制,已经迎来了开花结果,在“数智航空”建设、“飞行员画像”等重大攻关项目中,长龙航空党委联合公司人力中心、信息中心等部门,在党员干部生产技术信息化建设中推行“师带徒”模式,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充分组合具有共同知识经验与相似资源的党员职工为发展赋能,这些举措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直观的实效。此外,长龙航空党委“跨界”搭台,通过按期交流、新人轮岗、成果共享等方式促进部门间的横向联动,员工充分浸润企业资源,为长龙航空孵化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助力长龙航空的人才蓄水池越挖越深。 3 Q: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新”浙商,您怎么理解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长龙航空总部所在地杭州市萧山区原来是滩涂地,围垦人肩挑背扛,完成了“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的壮举,为我们这些“后来者”开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扎根浙江这么多年,我深受浙江人民和浙商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四千精神”感染,成立10多年来,长龙航空再苦再难,始终坚持向上突破、创新改革。我们推动数智建设、引导全员创新,不断走进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长龙航空倍速式发展,从默默无闻到民营航空前列。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干在实处”的定力、“走在前列”的魄力、“勇立潮头”的毅力都应该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 我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黄河壶口瀑布油画。陕西壶口,抗日战争期间诞生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为什么要将这幅画挂于办公室中,日日见、时时见?因为我觉得这幅画与长龙航空,都有着同样一份家国情怀。 航空是在天上修路搭桥,我们是在时代红利中成长壮大的民营企业,为浙江这个家“修大路”、为国“修大路”是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不可回避的一份责任。浙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航空大省,航空枢纽能级不高、航空产业规模偏小、链条基础偏弱、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等问题尚待破解,这几年浙江也在主动发力。 作为链主企业,近年来,长龙航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率先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组建“民航智慧航空大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合力推出AI×数据驱动的航空生态平台,把场景和数据共享开放给生态伙伴一起共建共创,打磨出多项创新型数字化产品。2024年6月,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在浙江省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动员部署会上签约,项目结合产业延伸开展航空发动机维修再制造、公务机维修服务及配套培训、创新,努力打造国际化、智慧型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创新示范基地……一系列的投入是我们对构建产业“大生态”的热情在支持,也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驱动。 未来,长龙航空仍会一心做好主业,坚决做浙江推进“民航强省”战略的“桥头堡”;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坚决做浙江民航企业发展的“领头雁”;加强对外合作,坚决做建设浙江、服务浙江的“先行者”。
记者印象
乘千里风,过万重山 刘启宏热爱美食。长龙航空食堂里有一位来自西安的拉面师傅,裤带面做得颇为筋道,但不是为刘启宏准备的。 “我们公司的员工,很多是西北人,特别是维修的工程师,我就想着让他们在杭州能吃到家乡的味道,能把心定在这,把飞行安全保障做得更好。”刘启宏说。 员工的小事,是关系企业发展的大事。关注“细枝末节”,是刘启宏作为企业家细致一面的体现,也是长龙航空能快速突破重围、成为民航界新星的关键之一。2025年除夕,长龙航空在农历甲辰龙年最后一个航班起飞。乘务组为航班上这批“最晚回家的人”送上了美味的饺子,让旅客在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了“长龙温度”。 “服务永远在路上”,这句刘启宏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可以在这些细节中一一找到对应。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说,大胆与细心这两者看起来相互矛盾,但这两个极端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把工作做得完美。 刘启宏的“大胆”已不用多议。没有“胆气”,他不会在脱下军装后,进入准入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航空业;不会大手笔“投入”,推进数智化建设,打造全国首家“数智航空”;不会为做精做优上下游产业、助力浙江民用航空生态建设砸下“真金白银”。这份“大胆”最值得说道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刘启宏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情”与“力”。 杭州飞德令哈是一条“寂寞”的航线,因为不挣钱。但青海是浙江的对口援助地区,每年有许多的援青干部得到那里去。长龙航空党群工作部总经理高国军回忆,刘启宏决定要开这条航线时,长龙航空甚至没有能匹配德令哈高原机场的飞机。没有航线就开、没有飞机就配,2023年6月9日长龙航空一架空客A319高原型客机,满载着 130 余位乘客,顺利抵达了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德令哈机场。 其实这么多年,长龙航空在浙江援川、援疆、援青等对口帮扶工作中,架起“空中桥梁”,为推动浙江与援助地区的文化、旅游、交通、物流等互通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乘千里风、过万重山,长龙冲上云霄,奋飞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