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列明:医药行业里的追梦者

发布时间: 2025-03-13 14:50:36    来源: 科创之江 浏览次数:

2002年8月13日,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机场,丁列明正准备登上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踏上归国的行程。

此时此刻,丁列明难掩内心的激动,透过舷窗望去,那是他拼搏奋斗了整整10年的美国,在这里,有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待遇。但是,丁列明的内心却始终热切地盼望着回国——他带着创新药项目,满怀着热爱与信念。

彼时,中国在高科技创新药领域还较为匮乏,高端创新药市场几乎被跨国药企垄断。然而丁列明所选择的,无疑是一条只属于少数人的艰难道路,在这条路上,他将创造令人瞩目的辉煌,也将遭遇严峻的挑战。

如今,他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中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首个国产ALK抑制剂、首个治疗肾癌的靶向创新药;响应国家号召降低药品价格,推动国内肺癌靶向治疗费用大幅降低,为无数癌症患者带来希望之光……用实际行动诠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心系家国的价值追求。

谈到创业以来所经历的艰辛岁月,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脸上带着微笑,或许,只有真正走在这条创业之路上的人,才能够深切体会其中独特的风景吧,那风景里有汗水与泪水交织的苦涩,也有梦想与坚持碰撞出的璀璨光芒。

选择回国

1963年,丁列明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他回忆说:“我的爷爷从发病到去世,时间很短,当时医疗条件匮乏,没能及时诊治,我对缺医少药有着切身体会。”从此立志学医为人解除疾苦的丁列明,考大学时,第一志愿选择了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

丁列明从浙大本硕毕业,后留美十年完成博士学位,并取得病理科执业医师的资格,在美国的生活是可预见的美好。但他的心中,始终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在熊熊燃烧,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不断回响:要回到祖国去!

丁列明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2002年,丁列明与合作伙伴设计合成的一款靶向抗癌新药,获得了出色的实验室数据,可在美国开发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和巨资。

彼时,中国以仿制药为主,缺乏创新药所需的环境条件和生态,高端创新药市场被跨国药企所垄断,国内靶向药市场空白、需求大。恰逢当时,国家鼓励高端人才回归创新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和产业政策,丁列明与合作伙伴经过讨论,最终决定把项目带回中国继续开发,让中国患者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抗癌药。

2002年8月,丁列明从美国回到杭州,2003年1月创办了贝达药业,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生产。

别人眼中的“傻子”

丁列明放弃了10年打拼实现的“美国梦”,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回国新药研发之路,他和合作伙伴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傻子”。

“虽然有压力,但是我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丁列明说。

新药研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件艰难的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还有无数的技术困难。而在当时医药创新土壤薄弱的中国,更是难上加难。丁列明就在大家质疑的目光下,开始了中国创新药的艰难之旅。

“我们当初带着创新项目回国开展研发工作,刚开始在大学租了个实验室,每次实验室主任给来访客人介绍我们,表面上是夸赞我们从事创新药研发,可潜台词也有认为我们不知天高地厚的意味,干的是风险极大且不靠谱的事儿,当时的处境着实艰难啊。”丁列明笑着说。

研发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曲折与艰辛,有资金关、技术关、审批关和产业化关等等。让丁列明最刻骨铭心的经历,是在2008年,盐酸埃克替尼Ⅱ期临床研究完成,准备启动Ⅲ期临床,需要资金近5000万元,当时光买对照药就要2600万元。可所有投资已经耗尽,还欠了银行3000万元的债务,关键时刻美国基金公司因为金融危机终止了投资。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公司所在地区政府“雪中送炭”,送来1500万元的支持,帮助丁列明渡过了难关。之后,又得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接下来,银行追加了贷款,风投跟进投入,终于完成了Ⅲ期临床研究。

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再到产业化,一路走来充满着艰辛,但是,丁列明没有想过放弃。“也有朋友劝我们,中国的创新药条件还不成熟,仿制药钱来得快,干吗不做仿制药?我总说,在创新药这条路上,我们已经有了基础,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作用,做更有意义的事。”

历经近10年的艰苦攻关,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火炬计划、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帮助下,2011年,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获批上市,一举打破了进口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上市以来,盐酸埃克替尼已经有60多万名晚期肺癌患者服用,凭借突出的创新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并荣获我国化学制药行业和浙江省企业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斩获中国工业大奖、中国专利金奖……

为了更好地让病人受益,让更多中国患者用得上、用得起,丁列明团队主动把盐酸埃克替尼的价格定得比进口药低30%~40%,同时与中国药促会合作,开展后续免费用药项目,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

丁列明回忆,很多患者通过电话、信件、登门等方式表示感谢。2021年,家住河北张家口的81岁老人庞素花,坚持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公司总部,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她感激盐酸埃克替尼使她获得新生,也正是免费用药项目,让她和无数的低收入家庭患者有机会接受先进的科学治疗,重获健康。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对于丁列明而言,能够给患者提供切实帮助,这是对他,对贝达药业最大的褒奖和鼓励。

科技创新的意义

21年间,贝达药业从最初的几人小团队逐步发展成国内医药创新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创新是贝达药业与生俱来的基因”,确实,贝达药业的发展实践充分验证了创新的价值所在。

作为中国医药创新领域的探索者,丁列明对科学家创业所经历的艰难感同身受。他发挥贝达药业龙头企业优势,打造创新生态圈,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贝达梦工场,成立贝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协同创新,帮助科学家、创业者实现梦想和价值,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

如今,位于余杭未来科技城的贝达梦工场海创园区已集聚众多高层次人才与优质项目,入驻上百家细分领域企业,毗邻总部的贝达梦工场国际创新中心也即将启用。其中,瑞普晨创开展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项目获重大突破,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胰岛细胞,并将其移植给1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临床功能性治愈,该成果于9月25日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细胞》上发表后,引发轰动。还有,贝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投资的武汉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白蛋白项目,应用前景广阔,上市申请已获受理,预计明年6月前获批,且贝达与禾元生物已达成商业化合作。

当前,贝达药业依托梦工场和医药产业基金,倾力打造的协同创新生态圈,已成为贝达药业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丁列明说,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我们与政府、高校、企业不断进行合作、沟通,深刻意识到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产业化、商业化,都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过程。

今年5月29日,丁列明获评首批“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这既是对贝达药业将科技与企业良好结合的肯定,也是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对注重科技创新的科学家创业、企业引入科技要素提升发展的鼓励。

“浙江倡导科技型企业家,契合政策导向且具远见。”丁列明深感,培育科技型企业家,把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同企业的发展和社会服务融合在一起,需要给予科技型企业家包括科技型企业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这样能够持续吸引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耕耘科技创新土壤。

贝达药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直以来的自主创新。丁列明始终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到项目研究中,“项目开发的过程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找到正确的方案,正确的路径,取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功,因此这些项目的评测、推进,对贝达药业至关重要。”

他坦诚地表示,做好药,让老百姓活得更好,是贝达药业的使命所在。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梦想,要做一家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

尽管贝达药业在创新与发展的征程中收获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制药企业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丁列明感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全球医药市场,但是在全球制药企业排名上,前50名中国企业仅占四席,排名前十的制药企业中,没有中国企业,更别提从创新之路逐步崛起的民营企业了。

如今,贝达药业正借助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的各项政策鼓励与支持,积极迈出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恩沙替尼美国上市申请已通过临床核查和生产现场核查,正在翘首以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批,一旦获批,便能够在海外市场成功上市,这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遥远的未来,贝达药业深知,要实现打造跨国制药企业的梦想,前方的道路漫长而崎岖,需要在诸多方面持续发力,不仅要吸引和汇聚全球优秀的专业人才,还要全力推动项目的国际化进程,让更多优质的贝达药业药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过程注定是漫长且充满艰辛的,贝达药业已然做好了充分准备,向着梦想坚定前行。


记者手记

他目睹国内缺医少药状况,立志学医救人,留美深造后毅然归国,投身创新药研发这条艰难之路。研发过程中,资金、技术、审批等重重难关接踵而至,尤其是2008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险些使项目夭折,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咬牙坚持。最终,贝达药业成功研发出中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打破进口药垄断,造福众多患者。丁列明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心怀家国的企业家,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创新与担当的价值。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他的努力为中国医药创新领域注入强大动力,引领贝达药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