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武义:以“三突出三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 2025-02-11 11:00:07    来源: 宣传处 浏览次数:

近年来,武义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互嵌式社区打造、青少年民族意识培养、民族地区发展等领域, 以“三突出三个有”工作法不断打造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新载体,开创各民族共融新局面。


突出互嵌互融

在“有形”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来没有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过,感谢第二故乡给了我们展示的舞台,在这里有梦想的人就会有机会。”在首届武义县新居民才艺大赛展演活动现场,彝族舞蹈、壮族山歌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20余位武义“新居民”身着民族服装惊艳登台,展示多元民族文化风采。


近年来,武义以“驿站+社区”阵地、“网格+公约”模式、“文明+文化”交融、“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以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重点,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如制定民族共治专项公约,创设“红石榴”驿站,提供教育引导、情感联络、心理疏导等服务,调解婚姻、劳资矛盾50余起,开展培训讲座、周末公益托管班60余期;设立“企业文艺厂长”,组建“石榴红”歌舞队,通过“文化走亲”形式参加“共富百花会”等活动,不断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去年以来,该县已开展面向新居民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180余场,累计服务新居民9万余人次。


此外,武义县委统战部还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仅去年就举办了三月三、民族文艺演出、邻里节等活动10余场,有力促进各族居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突出培根铸魂

在“有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出产什么?维吾尔族的姑娘擅长什么……在武义县壶山小学开展的“民族大团结,共筑中国梦”班级共读活动中,同学们通过阅读《我的家在中国》,化身“民族大使”,向大家介绍不同民族的地域分布、风俗特色、美食建筑等,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武义县始终把落实“石榴籽育人工程”作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措施,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围绕“红色基因传承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传统文化研学行”“云端连线交流行”“身边榜样学习行”“红石榴宣讲行”等6大类精品线,定期开展“同上一堂课”“共读一本书”“参观实践教育基地”等系列活动,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融入青少年日常教育。


不仅如此,武义还支持县内小学与新疆阿克苏地区学校开展结对交流,目前已联合开展开展“云端”庆六一、鸿雁传书、云端共读红色经典等列活动10余场,促进民族团结之花在学校结对共建中绽放。


突出共同富裕

在“有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去年4月,武义县推出了“竹柳新桥”特色旅游共富路线,联动整合省级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内核心景区和畲乡文化资源,推动跨区“客源引流”合作,实现文旅融合促共富。“柳城畲族镇相关旅游线路推出以来,已吸引游客1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家乐等产业收入超2000余万元。”武义县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走进武义一家“黑茶文化园”,品尝蒙古的风干牛肉、吐鲁番的葡萄干、若羌的红枣等西域美食,体验“丝路研学线路”,成了游客的必打卡项目。据了解,该民贸企业不仅每年帮销边疆农产品超200余万元,还通过资助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茶苗、提供技术培训、吸收就业等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每年向民族茶农发放茶叶原料款超500余万元。


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到产业培育、技术支持等“造血式”帮扶,武义县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政策集成、产销对接、文旅引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如发展小吃经济、经典民宿、电商直播等富民产业,培育“五畲”“畲红”等品牌,打造“一村一特色”共富带,构建“企业+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山客大米”“浙星红茶”“宣平小吃”等10余个畲乡品牌,其中“宣平小吃”年销售额超4亿元。


下一步,武义县委统战部将继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做强阵地建设,做活工作载体,做响文化宣传,做亮民族品牌,做深交往交流,以更有形有感有效的务实举措助力开创各民族互嵌互融、团结共进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