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人物风采
民建会员冯旭斌:助力“义新欧”驰骋新丝路
来源: 《团结报》 发布时间: 2025-01-07 10:52:29

1111.png

“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提升义乌中欧班列的运营质量和水平,建设好这条互利共赢的贸易通道,搭建好这座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民建会员、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说。

冯旭斌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义乌人,1995年,年仅16岁的他开始经营书店和日用品店,还摆过地摊。2003年至2009年,他先后在南京、重庆、梧州、佛山等地的小商品市场担任总经理或董事长,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2010年,冯旭斌决定回乡创业,他有一个梦想,“义乌一定要有通往世界的物流通道”。

冯旭斌开始找各个部门打听相关事宜。“你一个个体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人嘲笑我在白日做梦。”冯旭斌不无感慨地说,“敢于‘白日做梦’‘无中生有’,其实就是我们义乌人的创造和创新精神。”冯旭斌和创始团队探索在义乌西站设立铁路监管场站,逐步开展铁路国际联运业务。2012年公司正式获批,但由于线路长,途经国家多,开展业务的难度不言而喻。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要运营一条国际铁路货运通道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义乌-中亚”班列的开通,冯旭斌跑了很多部门,去了很多国家,变成了“空中飞人”,行李箱不离身,班列运行到某环节有什么问题,他要马上飞过去处理。2013年4月23日,“义乌-中亚”班列首发。从计划到开行,用了整整3年时间。冯旭斌在自己的办公室挂了一张《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示意图》。“从新的地图挂出来的那一天起,我经常站在地图前凝视很久很久,渐渐自己的心慢慢胀大了,大到想把整个欧亚大陆全都‘包’进到我的国际班列中来……”他说。

东风又至。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冯旭斌萌发了大胆的设想:能否开行义乌至马德里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要知道,马德里是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许多小商品恰恰来自“世界超市”义乌。那一刻,他的个人梦想与“一带一路”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国内最早的中欧班列“渝新欧”已于2011年3月19日首发,但最远只能开到德国杜伊斯堡。通过市场调研,冯旭斌发现每年从义乌发往欧洲的货物超过10万标箱,相当于1000列班列的运输规模。如果能从中分享10%的货源,每年需要开行100列班列,这足以支撑起一条全新的中欧班列线路,他更加坚定了开行“义新欧”的决心和信心!

在班列线路规划方面,需要获得沿线各国海关、铁路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批准。由于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之前没有先例可借鉴,审批工作困难重重。有一次,冯旭斌请一个朋友出面约请一位外国政府部门负责人见面商谈开行“义新欧”的事,但约了一个多月对方仍不愿意见面。在公司团队这边,由于很多人不相信“义新欧”能顺利开行,刚开始只有一个朋友愿意跟着冯旭斌干。

开行“义新欧”必须要有货源,但之前义乌发往马德里的货物大多选择海运方式。为了让欧洲的客户尝试用“义新欧”运货,不懂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冯旭斌带着10盒名片,只身赴欧洲多个国家寻找客户。每到一个国家,他都四处打听哪里有小商品批发市场,然后找上门,一户一户向市场里的华侨推销“义新欧”,苦口婆心地介绍“义新欧”的各种优势。华侨们不了解“义新欧”,担心班列运行不畅造成货物损失,冯旭斌就跟华侨们签订“损一赔二”合同。在冯旭斌的积极争取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开行“义新欧”的相关计划逐级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并获得支持。但由于该班列涉及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前期筹备工作依然面临各种困难。

“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时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亲自推介‘义新欧’。”冯旭斌介绍,之后,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下,“义新欧”的筹备工作稳步推进。52天后,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发出。截至目前,“义新欧”中欧班列辐射范围扩大至50余个亚欧国家和地区,通达160多座城市,成为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2023年9月17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在金华传递,冯旭斌光荣入选第46棒火炬手。“接到火炬开跑时,我突然想到了‘义新欧’列车传递的场景。从义乌到马德里,最多的一次,列车沿途需要68个火车司机接力。每一段传递,都要用心。”

冯旭斌表示,亚运火炬一棒一棒传下去,“义新欧”也要一步一步走出去,当好新丝路上的文明使者,传好时代的“接力棒”。

(王 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