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13日在杭州隆重开幕,我省进入两会时间。 众多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围绕中心大局工作,认真参政履职,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积极建言献策。无党派人士、省政协委员、省知联会常务理事、浙江开放大学教学中心主任黄瑞红一直在关注养老领域,今年参会,她带来了一份关于“老有康养”的提案——《提升我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服务功能的对策建议》。一起来看: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之一,我省建设已初具效益,但仍存在场所空间、硬件配置和运营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进一步实现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建议: “点面结合”加强养老服务资源共通,探索动态匹配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一网统筹”,以信息互联、资源调配、空间共享、服务飞地等方式实现社区间组团式养老。加大社区养老与全龄惠民服务有机结合,参照民生综合体模式,整合资源建设综合性民生服务设施和内设功能室。搭建一社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档的养老数据库,探索医院、养老院、社区、居家等梯度服务和转介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医康养服务需求评估机制,动态更新相关数据。 “虚实互补”补齐医养结合短板,推动数字养老普惠化。在服务中心设立医疗健康设施,社区医生开展签约随访和诊断服务,鼓励三甲医院专家下沉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培训,完善人才认证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服务人员学习数字应用,“线上+线下”保证养老服务零障碍。 “新老合力”激发银发经济潜能,注入社区养老新动力。优化养老电子津贴使用规则,实现“年年发、年年享、年年清”。鼓励符合资质的运营方为辖区老人提供居家上门照料等服务,给予企业容错率、提高企业积极性,促进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统筹整合资源,形成降本增效规模效应和有效商业盈利模式,鼓励养老服务从“简单复制”向“定制与特色化”转变。 “政企协作”完善社区养老机制,精准设计服务场景。在空间调配、功能设置、实际利用上,按照社区老龄化实际逐步动态调配。持续完善“养老空间”向“治理空间”转变,探索居民自发参与、邻里关怀互助的“微自治”模式,在有效促进养老服务的同时保障社区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