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融”民族一家亲
——余姚市围绕“两个共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发布时间: 2024-09-26 15:10:46
“姚・融”民族一家亲
——余姚市围绕“两个共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糜婷婷
近年来,余姚市委统战部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助推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增收,打响“‘姚・融’民族一家亲”城市民族工作新品牌。6月29日,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余姚市委统战部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建设“石榴籽”企业民族员工精神家园
余姚市委统战部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保稳定、促发展”为主题, 推动少数民族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渠道,维护企业各民族员工合法权益,完善企业少数民族员工服务体系,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提升归属感。一是搭建宜居平台。开辟专门的楼层供少数民族员工住宿,设置专门的食堂,实行包吃包住政策。精心打造民族宣传窗、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定期开展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学习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员工的归属感。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大力支持省民宗委对少数民族员工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安排专门学习教室,提供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安排专员管理帮助服务少数民族员工,少数民族带队干部又架起他们沟通联系的桥梁。三是打造少数民族文艺团队和民族和谐志愿服务队两支队伍,挖掘和培养少数民族文艺骨干,挑选热心服务、有特长的少数民族员工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创新工作法。一方面,立足“三对账”工作法。通过“日对账”,民族专员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员工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并及时进行反映;通过“周对账”,民族团结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会议,总结上周民族工作,部署下步工作,商议重难点问题;通过“月对账”,每月向街道汇报民族工作,征求相关意见建议,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另一方面,突出“三管理”工作法。突出企业管理,动态掌握少数民族员工情况,帮助少数民族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妥善处置;突出村级管理,加强村级民族工作,经常性关心关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突出街道管理,与派出所、城管、综治办、教文卫、民政等部门联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畅通少数民族群众诉求渠道。
营造好氛围。结合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和少数民族重要节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例如,在古尔邦节安排少数民族员工当天放假,发放过节费,组织集体过节;在三八妇女节,为少数民族女员工送上鲜花、蛋糕。通过拍摄笑脸墙、过集体生日等活动,进一步融洽少数民族群众和本地群众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每年6月份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组织企业通过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和创建活动。
践行“绳文化”学校民族学生共同体意识
余姚市委统战部以“绳”文化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情境式民族文化体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争做民族团结进步小模范,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学共进。
强化“活动项目”民族团结教育。以民族游戏为载体,开展“绳童杯”民俗游戏节、 “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活动项目丰富,包含民族大团结、苗童毽趣、维吾尔族达瓦孜、灭鼠大队、高山族抓泥鳅等22个民族游戏项目。在一年一度的“体艺节”中开展独具民族特色的绳线DIY设计、民族乐器演奏、服饰设计等活动,集民族舞蹈、服装秀、歌曲等师生喜闻乐见的节目于一体的六一文艺汇演,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根植民族团结的和谐种子。
彰显“校园特色”民族团结精神。学校师生共同布置校园文化环境——“五湖四海缘,小小童心梦”的地图,让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共同欢聚在陆埠二小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墙和黑板报,展示了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走廊上的各民族挂饰,是家长和学生的杰作;还有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学校吉祥物“小陆”“阿布”,花坛、宣传窗等处都融入了民族团结教育元素,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全覆盖。学校还打造了四馆合一的民族融合馆,在广泛发动学生家长向学校捐赠实物的基础上,再通过师生制作、学校购买等添加物品,集中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
共育“家校互动”民族团结之花。学校增设“民族特色知识社团”,聘请各民族有特长的家长助教来校进行绘画、唱歌、舞蹈、劳技、编织等内容的传经送宝,普及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校通过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大主题,呈现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互动,在建设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同时,将各种鲜活的文化载体作为民族教育“活”的教育资源,让各族学生学习、认知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并且在各种文化的体验和互动中达成理解、尊重和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创“邮掌柜”民族精准扶贫新模式
自2017年始,余姚市委统战部立足“邮掌柜”电商平台, 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农产品整体销售量,让全市少数民族农户充分享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动“邮掌柜”产品“活”起来。过去,余姚四明山区的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由于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一,始终难以走出大山。当“邮掌柜”电商平台助力精准扶贫的号角在四明山区大地上吹响后,组织少数民族农户与余姚“邮掌柜”平台进行签约,少数民族农户纷纷加入到“邮掌柜”电商平台队伍中。以“快递下乡”工程实施为契机,在四明山区设立快递配送服务站点,有效助推农户土特产出村进城的问题,解决了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坚持一业带多业,将土特农产品与乡村旅游活动巧妙嫁接,推进新产品、新业态、新旅游线路的开发。
推介“邮掌柜”品牌“响”起来。由政府牵头,结合时令和节日,策划开展系列体验式、互动型营销活动,积极向全社会推介“邮掌柜”品牌,并依托报纸、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载体发布“邮掌柜”相关信息,拍摄“邮掌柜”宣传微视频,并在各大商业广场、100多个楼宇电子屏滚动播放。同时,结合余姚市少数民族创业创新基地,加强少数民族集聚地农产品的特色开发、科学管理,延伸农产品营销链,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加强鲜货与干货、线上与线下的营销力度。同时,创新搭建了集农产品销售、电商物流、农资农技、金融保险、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合联村级服务社,农户能够“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出售各种农副产品。
推进“邮掌柜”生意“火”起来。积极组织企业、农产品种植大户参加市农博会、宁波国际旅游展等各类展销会,大力拓展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市场。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动干部群众以手机端营销等方式“点燃”土特产销售行情,并邀请各方力量对少数民族农户创业创新项目进行指导,通过市少数民族创业实践基地——梁弄百果园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果树栽培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等特色培训,帮助少数民族农户提升农副产品品质。如今“邮掌柜”电商平台已有150多户少数民族农户进驻,销售各类农副产品50多种,累计销售额达500余万元。“邮掌柜”电商平台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全市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余姚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