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杭州月饼

发布时间: 2024-09-26 15:09:04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苏东坡与杭州月饼

宋宪章


杭州人历来重视中秋节、喜爱月饼,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月饼的出现,当初应该与赏月有关。老市长苏东坡,有一首名传千古的赏月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他怀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时,抬头赏月所写。古人寓中秋节赏月之情于月饼,就将月饼做成满月之形,一家人团聚时一边赏月一边吃着象征人月双圆的月饼,成为国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写了千古赏月词的苏东坡,也写了我国最早的月饼诗句:“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可说苏东坡是将月与饼结合起来赞美的第一古人。

月饼这种时令美食,始于宋而盛于明清。这样算来,月饼的出现,至少已经有千年历史。专门记录南宋杭州民俗的《梦梁录》一书卷十六“荤素从食”一节中说:“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应于市食,就门供卖,可以应仓卒之需。”可见南宋京城杭州市井的食品店供应的糕饼点心,品类花色极为丰富,至少有上百种。不论什么时令节气,都能满足市民的应时之需,其中就包括中秋节期间吃的月饼,不会因为节气变化而临时仓促制作。到明代,月饼成了时代的佼佼者。这是因为它与推翻元朝的统治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据说,元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每十户人家就安排一名爪牙监督老百姓;每十户人家只能使用一把菜刀,各种压迫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传说,浙江青田(现为文成)人刘伯温乘此放出消息,说今年有冬瘟,除非八月十五买月饼吃,才能避祸消灾。人们一窝风抢购月饼,却发现每个月饼的馅子中都藏有一张纸条,约定中秋节晚上,大家一齐动手杀“鞑子”。起义终于成功,就更进一步确定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故江浙一带,旧时还有“吃月饼,杀鞑子”之谚语流传。由此可见,月饼的产生与中秋节品尝的流行,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特别与中秋节的月圆、月满、月明、祈盼人月双圆有关。

旧时杭州月饼,多以苏月为主,皮酥馅甜,花色则有火腿、豆沙、玫瑰、百果、枣泥、椒盐、水晶等10多种,此外,还有现做现卖的榨菜鲜肉月饼应市。这种榨菜鲜肉月饼,口味咸鲜,也很受消费者欢迎。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广式月饼开始在杭州流行。它不仅以个大皮薄馅香获得了人们的青睐,而且馅料与苏式月饼不同,有莲蓉的、有蛋黄的、有五仁的、有火腿的……味道特别好吃,一时引起杭州人极大兴趣,以至一些传统的月饼厂家,如五味和、采芝斋、颐香斋、知味观等等,除生产价廉物美、大众化的简装苏月外,都大量生产塑盒、铁皮盒、绸裹缎包的礼品盒装的各式广月应市。

一枚小小的中秋月饼,包含着人们的种种深情,也寄托着人们种种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