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之窗

发布时间: 2024-09-23 16:11:16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之窗

杭州市委统战部

杭州市紧围“奋进新征程、建设新天堂”总目标,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之窗”为抓手,全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目前,杭州市常住居民中56个民族成分齐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共计55.1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70万人,流动人口42.43万人。杭州市立足民族工作资源禀赋,通过培育打造工作品牌、推进阵地建设、搭建服务平台等,为各族群众提供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空间和载体,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浓厚氛围,团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有形有效有感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着力打造新标杆

在共有家园建设中展现天堂之美

一是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引领聚合力、民族团结一家亲”为目标,成立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主题的“之江同心・石榴红”党建联建,建立起有32个各级各类党组织参与的政企校军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联合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党建联建机制并定期开展活动,实现了党建和民族团结工作“双推进、同增强”。二是精心打造工作品牌矩阵。制定《杭州市关于“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品牌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思想引领、资源保障、活动共享、人才支撑、特色凸现、数字赋能、效果彰显的“七有”标准,全域建成石榴红家园、共富基地、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等五类平台近200个,并推进滨江——西湖、上城——拱墅、余杭3条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精品带建设。目前,杭州市已创成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7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52个市级引领单位。如,“转塘・石榴籽家园”以园扩点设立高校、企业、村社“石榴籽驿站”,打造“政府+高校+企业+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工作格局,被评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创新探索新疆班教学模式,以“导师结对”为亮点,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说、创、演,在学生心里播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被评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三是创新开辟宣传工作模式。高标准建成杭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体验馆和“之江同心・大诸桥石榴红公园”,全市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讲团赴基层一线宣讲59场次,各级石榴红宣讲团开展各类活动近500场,开通56路“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在《都市快报》开辟专栏,已讲述“之江同心石榴红・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30个。发挥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杭州实践》成果汇编。

奋力开创新局面

在民族乡村共富中展现天堂之兴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将19个民族村全部纳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每个村提供500~1000万元的资金补助,通过创建市级精品村、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等,民族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卫生环境、文化生活和文明素质等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实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将集体经济发展列入各级年度乡村振兴考核内容。杭州市委统战部和市民宗局建成集民族文化、产业致富、就业服务、公益帮扶等功能的“共富石榴红”数智应用平台,精准对接19个民族村的发展需求。临安区打造“浙里新畲村”智慧平台,发动党建共建单位助力农产品推广。通过结对帮扶、抱团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全市民族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超50万元的目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及以上的村18个,实现率为94.7%。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市级民族乡村负责人“领头雁”培训从以往农技知识培训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组织学员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亮点、难点展开讨论,推动民族乡村群众在从“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涵。把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等工作中,指导民族村在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和文化礼堂提升改造时,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宣传内容,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三是民俗文化充分展示。连续承办4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展演,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承办浙江省畲乡农民丰收节,激发民族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深挖文化特色品牌、创新项目共建模式。举办杭州市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整合各民族村“三月三”畲族文化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积极拓展新路径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展现天堂之融

一是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在市、县(市、区)民促会全覆盖的基础上,创立面向少数民族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组织——杭州同心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实施“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生活计划”,累计为近千名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免费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100余人解决就业。如,拱墅区设立“石榴籽e家”电商平台,开启新时代“互联网+民族团结”新模式,拓宽了民族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高新区(滨江)成立民族专项基金——“红石榴基金”,筹集资金为各民族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助学金3000元,增进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二是广泛开展“三交”计划。做好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杭接待任务,杭州深厚的文明积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给团员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承办全省“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系列活动暨民族团结石榴林落植活动,办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浙江省各族青少年夏令营(杭州营)、“浙疆”青少年交流暨阿克苏小学生来杭认亲交流夏令营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深刻感知九州同心、四海一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杭州日月电器有限公司主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流,累计接收438名阿克苏等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稳定就业。三是扎实做好对口帮扶。近几年来,对口帮扶贵州黔东南州、湖北恩施州财政资金32.82亿元,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西藏那曲色尼区和青海德令哈市资金10.49亿元,实施产业帮扶,引导浙商(杭商)到对口地区投资228.61亿元,助力24个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援疆援藏一批特色学校和助学项目,惠及上万家庭数万孩子。浙江花都美容美发培训中心开展“订单、定向、输出、扶智”四型精准帮扶,累计为民族地区培养上万名专业人员。协助建成千鹤妇女精神阿克苏实践基地,推动各民族同胞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激发新效能

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展现天堂之治

一是全面落实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杭州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常性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制定《杭州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之窗的实施方案》,强调新时期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保杭州市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制定《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以大党建考核为指向,推动各级党委自觉把民族工作纳入常态化议事日程,明确乡镇民族工作干部配备,加强民族工作力量,不断完善全市民族工作三级网络,落实属地责任。二是全面落实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要求。建立市民宗局、市公安局、市投资促进局与13家驻杭办事处的协作联动机制。市民宗局先后与甘肃6个地市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输入地工作协作机制协议书》。建成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应急处置、便民服务、交流合作于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