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竹林避酷暑

发布时间: 2024-09-20 10:29:54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最是竹林避酷暑

缪士毅

炎夏之时,我总喜欢到竹林深处坐坐,感悟文人墨客在竹林避暑度夏之妙趣,体会“万竹深处坐,六月午时凉”之意境。

度夏纳凉有许多去处,而我时常到县城屿山竹林里纳凉。屿山,山不高,呈孤岛状,宛若一颗翡翠镶嵌在县城中心,在其西面拥有一大片竹林,虽然这一大片竹林谈不上竹海,但却是屿山公园中的点睛力作。这不,竹林修篁蔽日,绿荫婆娑,美得让人心醉。竹林间,曲径通幽,清风夹道,更有竹凉亭点缀其间,成为县城夏天竹林避暑的打卡点。

在这大片凝碧竹林间,有一个别致的竹凉亭掩映其中,竹林间建竹凉亭,可称得上锦上添花。瞧!此处的竹凉亭整体呈绿色,与四周的翠竹相融合,更妙的是,竹凉亭的结构处处呈现竹的元素,其底部呈半圆形,支撑亭子的几根圆柱,其表面用毛竹包裹着。而亭子顶部用竹篾席衬着,视其外观,堪称名符其实的“竹凉亭”。

都说“竹径清风涤烦暑”。漫步眼前的竹林小径,处处竹影婆娑,楚楚动人,仿佛无数体态袅娜的女子迎面而来,引领我走进这大片唯美的竹林。凉风漾过,竹子笑弯了腰,似乎在迎接我到此纳凉避暑。此情此景,颇有“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的意趣。置身竹林深处,但感“一径万竿绿参天”,修篁密箐,满目碧绿,参天蔽日。风吹竹林,清风夹径,绿波送凉,凉爽宜人,暑气全无,伴随而来的还有淡淡的竹香,可谓“日出清清凉,风吹清清香。”让我的身心融进了竹林间清凉的环抱,心神愈加清亮。

炎夏晚上,在竹林纳凉,也别有一番情调。当夜幕渐渐拉上时,我如约来到这大片竹林间。此时的竹林比白天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分幽静,丝丝晚风穿竹林而过,闲坐于竹凉亭里,任凭晚风吹拂,挥去暑气,尽情分享竹林间凉爽。兴致所至,泡上一壶随身携带的香茗,细细慢品,体会夜晚竹林纳凉的洒脱,享受那份岁月静好。赶上月明之夜,皓月清辉洒漏竹林间,月色下的竹林泛起柔润的斑斑点点,疏疏淡淡,顿有“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之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唐代王维喜欢在竹林间避暑,曾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修养身心。他在《竹里馆》一诗中描写夏日纳凉的自得心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炎夏酷热早已在他心中忘怀;宋代杨万里对竹林间纳凉颇有几分感受,写下《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是呀,修篁密箐,碧波送凉,置身其间,酷暑散尽,恰是竹林消暑之妙;清代郑板桥深得竹林消暑之妙,写道:“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他吟咏的“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荫一半玉。”赞美了竹林的意境。他的《咏竹诗》中“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诗句,更是道出了竹林间消暑那潇洒超脱之情,令人羡慕;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对“竹林避夏”颇有见解,写道:“一日至云栖,此地万竹夹道,遮日凌云,巨竹弥望皆绿,仰不见天日,竹下伏天清凉无比。”

有趣的是,竹林间避暑纳凉也成了历代画家创作的题材。如明代画家仇英就绘了一幅《竹梧消夏图》立轴,绢本设色。图中远山起伏,若隐若现。近处山势逶迤,亭台池塘坐落其间,修竹青翠,迎风摇曳。修竹之间,两位士人相对而坐,似乎正在纳凉交谈。竹林旁,一高大的树木下,有一凉亭建在溪水之上,亭中几案摆着书籍,一士人倚栏杆而坐,左手摇扇取凉,神态悠然。细赏画面,一派悠然的竹林间消暑度夏场景,让人心驰神往。

徜徉碧波荡漾的竹林,不仅可荡涤烦暑,且可怡情养性。那修长纤细的竹叶,姿态婀娜,随风摇曳,潇潇洒洒,能够荡涤心肠,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骨质清奇的竹竿,坚韧挺拔,傲然独立,能够激荡斗志,让人豪情万丈,奋发向上;凝翠聚黛的竹绿,葱葱秀秀,如碧玉似翡翠,让人觉得朝气蓬勃,青春永驻。当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油然而生,你听,在微风吹拂中,竹叶摇曳,万竹掀涛,飒飒有声,动听悦耳。你看,浓荫的竹林间,阳光偷偷透过枝间页缝,筛下点点金光,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