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非公经济
传化谢径安,以政企村共建解码乡村振兴
来源: 浙商发布 发布时间: 2024-08-28 16:11:47

杭州市萧山区南部的浦阳镇,群山环绕间,坐落着谢家、径游、安山三村。这个夏天,村民钱丽灿迎来了一个格外轻松的暑假——村里开了萧山区少年宫分宫,女儿在村里就能上兴趣班,这里的师资和便利通勤都令她格外惊喜。“现在孩子不用顶着暑热去城里上课,我们省心多了。”钱丽灿的感叹,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少年宫所在的建筑是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乡创中心”,以这幢4层建筑为地标,“谢径安”一期自去年11月建成并投入运营,规划范围 7.5 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 3285 亩,将三个村子组成“联村”统筹规划。依靠“政企村农”多元主体参与的模式,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路径,传化集团以农创村为载体,为这块城郊乡村区域带来了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也为当地村民带来新生活方式。

谢径安 •传化农创村蓝图

提升幸福感的不止增收

作为新时代浙江深化“千万工程”的示范案例,农创村为当地村民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增收。通过政企村联动模式,传化集团通过土地流转、门口务工、合作经营等多样化经营,拓宽村农增收渠道。2023年,从一期项目全面建设到投入运营,三村经营性收入新增125万元;截至2024年7月末,直接带动村农增收1060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就业289人,公益服务村民9760余人。

如果说田间地头的增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那么更现代化的乡村生活、家门口的优质就业机会则是更具性价比的幸福。

谢径安 •传化乡创中心

于钱丽灿而言,不止女儿,自己也是短距离通勤的受益者。早上送完女儿,她直接来到乡创中心的一楼普惠好物馆,开始一天的工作,全程用时不到15分钟。她负责经营的特色农产品商店由强村公司开设,服务于村民游客,获益也将惠及村民,是村民创收渠道之一。

作为商店负责人,钱丽灿需要负责选品、和品牌方对接等工作。“平台高了,经常能和直接联系大厂家,自己的能力提升了不少。”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很满意,与以往在公司当操作员不同,这里给了她更大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还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钱丽灿时常感慨:“性价比超级高,现在的幸福感直线上升。”

共富不落下任何人,占地千亩的农田里,坐落着10个大棚,承载着特别的使命。

村民在慈善大棚中种植番茄

这些大棚免费提供给10户困难家庭,由企业提供种苗、肥料等生产工具,并提供技术指导,困难家庭通过劳动经营,全部收获归农户所有,且企业提供销路。得益于技术指导及悉心耕种,第一季番茄亩产高达一万斤,为农户带来了1.9万元/亩的额外收入。

村民朱春是慈善大棚棚长,日常打理着一个大棚,“用教的方法种,番茄又大又多,厉害的。”种植效率高了,碎片时间也能变成收入,朱春的脸上多了一分轻松。目前,慈善大棚第二季黄瓜已于7月底开始种植。

城郊农村有了科研新定位

位于一线城市城郊的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属于被忽视的短板,然而便利的交通和临近城市的地理位置,则成了打造科研平台的天然优势。

农创村的农田,正被努力打造成科研人的理想实验室。以生物育种领域为例,农创村聚集了一众科学家,还与湘湖实验室携手成立生物种业联合创新中心,在以往科研过程中,专家们常遇见奔波于实验室与试验田两地的问题。而这里的生物育种公共实验室和共享试验基地都建在田间,是全国为数不多能够实现“进门做实验,出门做试验”的高科技农业基地,极大提高了科研便利度。

传化农业科创中心

比如,这里有农业科研的“中试工厂”科研温室,它是生物育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必要场景,可实现每年4代培育,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帮助生物育种企业抢占市场先机;也有能实现高效产业化的数字种苗工厂,全自动播种设备将播种效率提高至每小时12万粒,是人工的60倍;智能催芽室可将种子发芽率提高至百分之95。“目前我们的生物育种试验基地、生物育种公共实验室、标准实验田、数字种苗工厂等一系列全场科研试验载体已初步建成。农业科创平台搭建起来,后续重要的是持续优质项目招引。”招商负责人范传文介绍。

数字种苗工厂

今年年初,农创村运营初始,湘湖实验室从事油菜育种近40年的研究员张冬青,就把油蔬两用油菜和彩色油菜等创新品种的育种和示范推广落在了“谢径安”,结合传化育苗、繁种、推广一体化优势,加快新品种产业化,让油菜成为集油用、饲用、菜用、花用、肥用于一体的作物。

实验室里,另一种劳作也不停歇。光培养室里,成百上千个培养瓶整齐排列,瓶中都是科研人员花费数年心血培养的种苗。“这是我们培育了三年的‘脱毒番薯苗’,通过组培等技术手段,将甘薯中所带的病毒脱去,能大大提升并稳定它的质量和产量。”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杨哲介绍。

智能玻璃温室

先进的实验硬件、数字化的育苗设施,让农田与科研相互赋能,成为了引才法宝。随着项目推进,将有更多优质的科研项目在此落地,人才落户乡村、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城郊的乡村土地将在科研项目的加持下,焕发新生。

一次始于农田的全域提升

有空间、有技术、有配套,如今,谢径安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有深耕农业的贵州夫妇,通过经营家庭农场安家于此;也有心系乡村来自各地的创业者,企图在这里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平衡,谢径安的多元化发展,早已写进了未来的规划中。

谢径安 •传化农创村规划图

从一座大棚出发,谢径安的发展蓝图不只是带动一村、一户的致富。全域的提升、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才是目标。为此,早在农创村破土动工前,传化集团就已参与了区域的整体规划,构建“一心一环两轴三区”发展布局。同时,发挥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各自的优势,形成“3X3X3X3”的政企村农共建、共创、共享的发展模式。计划从2021年到2027年用五年的时间实现落地,实现“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目标。

今年5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向总书记报告:“您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号召以后,我们通过3年干下来,现在3个村的建设初具雏形,我们在探索政企村共建的模式。”

另一方面,这里不刻意开发农文旅,而是专注于农业产业,通过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真正实现从乡村建设到乡村经营。“只要引进产业,就能带动就业。”市场研策部负责人吴榕昊说道,“后面的发展都是水到渠成的。”引进产业,农创村一直在发力,并计划在5年内培养100名乡村创业者,将一个更好的乡村留给年轻人。

肉类分割未来工厂

如今从家庭农场到净菜工厂、猪肉精细加工厂再到研学营、自然手作体验店,目前已有数家企业入驻乡创中心,这里被打造成了集公共服务、产业孵化、培训教育、众创办公及主题商业等于一体的新型乡村综合体,也成为了三产融合的初代展示窗口。

2023年春节前后,在乡创中心开设的迎春年味节上,农创村迎来了出道的高光时刻,人潮的欢声笑语将这里点亮,为新一年的发展注入了期待。随后的日子里,一批又一批考察团队来到这里,交流学习乡村振兴的传化样本。“经常看到考察团来,我们的人气挺高的。”村民们说,日子在变好。

谢径安首届迎春年味节

未来,谢径安·传化农创村还将持续推广现有模式,实现让村集体有收益,村民有受益,企业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如徐冠巨曾说:“传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企业发展也在农村,本身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