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白裙飘飘的文静女孩,心里却有着会武功、当侠女的梦;她在二十多岁时不愿接班,却在父亲需要时改变心意,担起责任;29年勤勉经营企业,自她回归以来,企业从未亏损,上市10年来更是每年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成为浙商二代传承典范之一…… 她,就是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洲药业”)董事长花莉蓉。 在中国,“花”姓人物最为人熟知的是花木兰。这位传说中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女英雄,似乎与自小有个“侠女梦”的花莉蓉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不愿接班的“汪小姐” 台州位于浙江东南海岸,发源于括苍山的椒江自西向东汇入台州湾。九洲药业总部位于椒江入海口南侧,向北望,江面开阔。总部是方方正正的工厂园区,一幢幢贴白瓷砖的建筑,显出上世纪的历史感。在一楼南面的一间会议室,花莉蓉手捧笔记本走了进来,浅笑着与《浙商》杂志记者打招呼。她高高的个子,一袭刺绣休闲西装和浅口平底鞋,更显含蓄的书卷气。 花莉蓉出生于1968年,27岁时加入九洲制药厂,从父亲花轩德的肩上逐步接过企业的担子,至今已29年。 九洲药业官网介绍,公司始创于1973年,是领先的创新药CDMO(合同定制研发和生产)企业,业务遍及全球90多个主要医药市场和新兴市场,拥有近5000名全球员工,全球合作伙伴涵盖Novartis(诺华)、Roche(罗氏)、Zoetis(硕腾)、第一三共等国际知名制药企业,以及和黄医药、贝达药业、海和药物、绿叶制药等国内知名新药研创公司。 虽然如今花莉蓉是率领数千名员工的企业掌舵人,但若把时间回拨到1990年大学毕业时,她绝对料想不到日后会接父亲的班。 从童年起,花莉蓉就与九洲药业紧密相连。1973年,她5岁时,九洲药业的前身——黄岩县东山味精厂成立;1975年更名为黄岩县东山化工厂,父亲出任厂长;1989年更名为椒江九洲制药厂;1998年,九洲药业成立。父亲和九洲药业的创业历程,花莉蓉很熟悉。 27岁之前,花莉蓉明确告诉父母不愿意接班。“因为从小看老爸那么辛苦,每天压力很大,觉得做企业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那时候经营企业很不容易,老爸天天在厂里,每天有接不完的电话。” 对于她“不接班”的表态,父亲支持。一方面,父亲一直很开明,尊重女儿的选择;另一方面,父亲当时四十多岁,年富力强,并不急于考虑培养接班人。 花莉蓉选择进入国有外贸公司椒江东大进出口公司,被分配到服装科,跟着师傅做服装出口,正是热播剧《繁花》里上海外贸公司外贸员汪小姐的岗位。台州真丝服装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20世纪90年代正逢鼎盛时期。 工作两年后,正逢海南经济特区建设如火如荼,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如潮水一般涌向海南。花莉蓉心潮澎湃,决定停薪留职,下海南。在那里,她做的仍是真丝服装生意,把台州服装转销到海南。她回忆:“当时的海南市场开放、火热,对真丝服装需求很大。因为岛外有信息差,我参加很多展销会,生意火爆,几乎把台州很多工厂的库存卖空。非常拼,也非常辛苦,一个月瘦了十斤。” “在海南时,难的时候很难,很多基础设施跟不上,老停电停水,还租不到房子。”南下之旅,也让花莉蓉吃到教训——没有质控人员把关,直接采购的产品里有不少次品。这个教训令她在日后的企业经营中,确立起自建工厂、严控品质的原则,“与同行相比,我们宁可成本高一点,质量要可靠,把品牌打好。”年轻时摸索出的经营法则,后来应用于制药行业也同样奏效。 担起“创新药”责任
不过,谁也无法预知命运。1995年,曾无意接班的花莉蓉决定回家乡,回到父亲创立的九洲制药厂。
回归,是因为与父亲一同创办企业的伯伯叔叔劝她回家,帮老爸。当时父亲经营压力很大,多个部门需要帮助。在外五年,颇有商业天分的花莉蓉发现自己“很多想法跟以前不一样了,更加理解老爸”。
1995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营企业逐渐“走出去”,尝试自营出口。因此,回到九洲药业后的第一步,花莉蓉选择强化进出口部门,引进人才,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把欧美终端客户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九洲药业外销占比近80%,就是当年打下的基础。
领导过多个部门,成绩斐然,花莉蓉很快被任命为副总经理,父亲也逐步放手,交由她全面主持管理工作。她说,只有碰到困难时,父亲才来帮一把,“比如有的老员工不理解公司新的管理理念,我就请老爸帮忙。他很受老员工信赖,去聊聊天、谈谈心,问题就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