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巷陌深处
发布时间: 2024-04-26 11:04:52
走进巷陌深处
王家年
小巷,曲为巷,巷指小路。《说文》说:“巷,里中道也。”里是邑中的社区,巷是里中的道路。弄堂亦小巷,为江南特有的民居形式,由连排的老房子所构成的,与石库门建筑有着密切的相关,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小巷文化……
太多的地名、街名、巷名,都有它的典故和来历,只是人们不求甚解,只往字面上讲究个名号、排场或是虚荣。细细琢磨,一个城里的街头巷尾透出的种种名号,代表着一个时代,讲述着世代相传的传奇故事。名号大小不重要,只要有文化内涵、民俗底蕴、人文精髓,这个名号就有价值,就具有传世意义……
老街小巷多,小巷的形状也多,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直有弯。走街串巷是一件百走不厌的趣事。纵横交叉的巷道,清一色砖木结构的深宅民房,像是一座迷宫。街巷蜿蜒,四通八达,巷中有巷,一不留神就会在通道里打转转。许多老街房屋粉墙黛瓦、小巷的石板路曲径通幽,身临其境,漫步其中,感觉颇好。
旧时行走石板路小巷还有规矩好几条:空手让扁担,就是说,手中无重物的人,在石板路上遇见挑着担子的行人,需主动避让在路一边,让挑担人先行过去。还有轻担让重担,也是类似的道理。
如石板路小巷上见到一位耄耋老人或幼童在独自行走,要和气地上前询问:到什么地方去?是否有什么要紧事情,家里人知道吗?要不要我陪同你走一程?如不上前询问,也可以尾随在身后慢慢地陪着一起走。
傍晚行走石板路小巷,旧时常会遇见出外乞讨的乞丐回家来,就要向他拎着的篮子里看一眼。如是空篮,就要往他的篮子里放几个铜板或食物。免得他晚上没有吃食,要一夜挨饿。
老街有条油坊巷。那时走进小巷,一股香喷喷的油味扑面而来,随之粗犷的“哎哟嗨”的号子声、“咚咚咚”的捶击声……传统的手工木榨油作坊。时光流逝,传统的手工木榨已不见踪影。木榨食用油技艺最早起源于唐朝,小镇的这家老油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闻名于方圆近百里的周边乡镇。传统的木榨压榨工艺复杂繁琐,费工费时,从筛籽、压片、炒料、笼蒸、踩饼、上榨、插楔、压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除压片外全部是手工完成,从原料到出油需要十个小时,一天也只能完成六七十斤。木榨油作坊里,油香味更加浓郁,仰卧在地上的两台木龙榨床,有五米多长、两米多宽、一米多高,全身被油浸润得像个老古董,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老街有条一人巷,东西走向,巷口宽不足1米,长度约百米,呈“S”形状。据说,一人巷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巷真小,只能容一人走路,如两人迎面走来,擦身而过时,就需要一人止步侧身贴墙站着,另一个人才可以走过。久之,互谦互让成了一人巷里的儒雅民风,大家见面时不仅亲热地相互打招呼,还争着让路。
一人巷西入口通着中山路,路两侧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从一人巷东出口处拐个弯向北是一条小河,那里河水清澈,洗衣的、洗菜的、挑水回家饮用的络绎不绝……
一人巷两边都是高高的青砖墙,仰头望天,只看到一条缝,我静静地在巷子里走过。这条朴实温柔的一人巷,存留着悠然绵长的情意,我似乎看见了那青砖的墙壁上还留有岁月的痕迹刻在巷子的脸上,陪伴着它度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
对小巷,我似乎天生有一种情结,一有空闲就喜欢去逛逛。小巷,曲曲折折,宽不足三米,长却有两三公里。小巷还分主巷道和支巷道,他们纵横交错,如人手上的掌纹,显得既不十分规则,却又衔接得十分自然。逛逛小巷,到小巷里看看人间烟火,除了看看那些风格独特的店铺,你会发现那些散落在支巷里的千家万户,也是构成寻常巷陌的人间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