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同心·石榴红 绍兴新昌:探索“三共”模式,打造各族青少年交流样板
发布时间: 2024-03-18 14:56:56
近年来,绍兴市新昌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共事、共学、共乐三个关键词,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
健全“共事”联动机制,让交流更有力度
新昌县深刻认识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意义,坚持高位谋划部署、统筹协调推进,建立健全“共事”联动机制,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落地落实凝聚工作合力、提供强大支撑。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县委县政府召开相关会议4次,围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等一系列主题作专题研商,制定《新昌县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方案》。
二是全面部署落实。对照《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明确各族青少年冬(夏)令营主题交流活动等4项主要任务,梳理镇街相关任务清单5项、27家成员单位相关协同清单12项,依托基层统战平台,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不断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在新昌落地生根。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县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的工作中。
打造“共学”平台载体,让交流更有广度
扎根学校主阵地,深耕社会大课堂,持续深化校地共建,打造具有新昌辨识度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品牌,不断拓宽各族青少年“共学”交流的载体渠道。
一是扎根学校主阵地。布局和创建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鼓励全县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各族学生互助共学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进主题班会、文艺活动、运动会等,着力营造各族青少年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嵌入式育人环境,为新昌县域内各族青少年交流架起桥梁。
二是深耕社会大课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有机融合,支持和建设一批各族青少年研学交流基地,打造和优化一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有效发挥诚茂砖茶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外婆坑村等石榴红家园的实践育人作用,串珠成链,连线成片,谋划推出一条民族团结精品研学线路,打造交流活动“套餐”升级版。
三是延展网络新天地。搭乘“互联网+”快车道,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宽交流的渠道。开展新阿学子“共上一堂课”等主题活动、推出民族团结进步专栏等云端宣介窗口,将网络空间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的重要载体,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从“线下”走到“线上”。
探索“共乐”活动模式,让交流更有温度
立足新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学校、社会等平台载体,积极探索“共乐”新模式,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涵,以场景式、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生动鲜活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是交流+红色教育。充分发掘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用活“红色教材”,依托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敬胜堂等节点,实施红色教育交流项目,开展各族青少年红色研学之旅,推出“石榴籽讲党史”特辑,引导各族青少年在交流活动中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二是交流+文化传承。深挖县域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一月一主题”启动“天姥石榴红”活动,结合民族节庆、诗路文化、非遗文化等,开展“唐诗之路研学游”“传承多彩非遗,共筑民族团结”等主题交流,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精神文化共享交流,指引各族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领悟中华文化。
三是交流+对口协作。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建立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双向交流合作机制,鼓山小学、城东实验学校等与阿瓦提县等地中小学校签订结对协议,开展了“翻‘书’越岭,让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书信手拉手”“情系阿瓦提,送暖技师人”等一系列帮扶交流活动,组织50余名新疆青少年来新开展石榴红研学行,以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为抓手,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