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绿色共富”样板的实践和启示
发布时间: 2024-01-23 15:53:39
打造民族“绿色共富”样板的实践和启示
王新勇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高‘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和全国首个生态县,安吉县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积绿色动能,做好绿色转化,助力绿色输出,坚定不移践行民族“绿色共富”之路,全面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及民族团结在基层扎根结果。可以说,安吉对于民族“绿色共富”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以及生态文明意义,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了一幅“两山绿”与“石榴红”交融辉映的生动图景。
“两山”理念指引下
探索民族“绿色共富”的实践路径
1.蕴积绿色转化动能,打造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绿色样板。安吉县积极探索“民族风情+绿色产业+乡村旅游”模式,两个民族村实现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富口袋又富脑袋,先后获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是坚持收益共享,构建民族绿色发展共同体。建立民族村村集体和村民以资本和资金“双入股”合作经营形式,将村民的资金、土地、房屋、竹林等要素纳入入股范畴,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收益共享。牵头成立村级生态旅居物业运营公司,推动开展多村物业房联建,以此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探索“村民+村集体+企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改造、转让闲置农房,依托自然山水优势打造民宿、农家乐样板。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走好民族乡村振兴生态路径。立足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中张村利用梯田种植黄茶,郎村村利用竹林和丘陵等土地种植中草药。积极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对毛竹林统一管理经营,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同时,开发了游客上山采摘体验项目,产品由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
三是坚持畲乡特色,打造民族文旅融合品牌。深挖畲族文化内涵,融合特色畲寨景区旅游产业,举办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开展“春赏花”“夏嬉水”“秋开竹”“冬过年”等各类农事节庆活动。建成畲族风情文化街,经营购物、饮品、烧烤、小吃、体验等项目达上百个品种。积极培育非遗项目,《木鼓舞》作为浙江唯一代表作品参加民间最高艺术山花奖评比。
2.打通绿色输出渠道,打造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协作样板。安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杜村向贫困地区捐赠茶苗作出的指示精神,发动统战力量为贫困民族地区提供“白叶一号”“扶贫茶机”、技术教学、品牌打造等一揽子帮扶,助力中西部数十个民族村脱贫致富。
一是聚焦群众增收,助力民族团结。通过全生命周期技术帮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茶”产业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黄杜村自2018年4月起,为三省五县捐赠茶苗2240万株,种植面积达6217亩,后期通过各地自发扩种,目前已超过30000亩。多个民族自治县在“白叶一号”种植区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二是聚焦帮扶带动,深化对口合作。组建以党员技术骨干为主的“白叶一号”导师帮带团,对受捐地的茶园选址、茶苗选育、种植、管护和茶叶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流程全方位指导,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敢创新、能担当的技术型及管理型本土人才。以白茶特色产业助推对口合作升级,带动湖羊等特色产业帮扶,引领受捐地构建“村级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共赢机制。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注重品牌打造。立足“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的目标,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支持受捐地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包销激励机制、返租倒包机制,全面实行“白叶一号”“订单农业”模式。注册集体公共商标,参照安吉白茶“母子”商标授权模式进行管理,推行多地共用、一地一名。打造扶贫公益茶专用品牌——“携茶”,并带动区域原产地“普安红”等内销茶叶品牌发展。
3.搭好绿色交流平台,打造跨区域民族交融互嵌共富样板。安吉县从炸山开矿、烟尘漫天,到山清水秀、产业环保,内外兼修喜迎蝶变。随着绿色产业的植入,康山村迎来了42个民族6万余名新居民集聚,探索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互嵌式民族共富已成示范。
一是平台共建,搭建共同富裕连心桥。为解决各族新居民跨省办证难、报销难、证明难等实际问题,递铺街道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共同成立康山新居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4名三都县水族干部入驻办公。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三会四队”管理机制,确保新居民快速融入管理体系。今年已跟踪落实各族新居民实时诉求200余条。
二是服务共享,营造共同富裕软环境。以县民族工作协调小组为牵引,联合人社、教育等十多个部门聚焦新居民安居乐业一揽子政务服务联合出招。实现全市首个涉民族56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设立同心圆梦奖学金、创业专项贷款,圆扎根发展梦。坚持文化铸魂,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红色电影月”等活动,让各民族群众在文化共融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格局。
三是产业共兴,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特点,以直通车、云上招工等形式,为各族新居民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开展免费技能培训50余次,帮助2万余人扩宽增收渠道。启动与原籍地共富示范合作,成立共富黔行发展联盟,签订特产订购、旅游推介等多个对口帮扶协议。目前已扶持三都籍新居民回乡创业项目5个,投资金额超2400万元。
探索民族“绿色共富”道路的启示与思考
1.加强统筹规划,厚植民族共富的生态底色。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把民族“绿色共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以及民族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结合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绿色成为浙江民族工作最靓丽色彩。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民族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融合。推动专门指导民族“绿色共富”的政策出台,形成民族“绿色共富”的基本架构。二是厚植民族共富的生态底色。加大对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绿色责任并重。三是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紧紧围绕“同心共富”工程,调动党内党外力量,形成促进民族“绿色共富”强大合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更加明确民族“绿色共富”道路的科学性、必要性。
2.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更好地发挥绿色带富作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根本目标,是发挥东部先富地区带头作用,以东西部对口协作为主要平台和载体,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西部地区各族群众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互嵌。当前,各族群众已脱离绝对贫困并且已经实现小康,共同朝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西部扶贫协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绿色共富”为导向,为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挥作用。为此,东西部扶贫协作也应在内容上进行一定的调整,在方式上不断创新,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东部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要通过飞地项目、提供岗位、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助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要以技术提升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产品产出和品质提升,鼓励各地以本地产业优势进行东西对接,要以互补互利、抱团发展模式真正把组织优势转换为发展长效动能,变“输血”为“造血”。
3.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在推进民族“绿色共富”实践中,既要发挥东部先富地区的带动作用,更要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一是利用民族地区自身优势,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要利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提升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绿色低碳化、高效化、科技型产业转型,要以绿色为主基调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升级,在产业升级上实现弯道超车。加快以少数民族生活、少数民族风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发展,防止过度商业化开发,打造少数民族旅游的特色和品牌。二是加强少数民族致富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等人才理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业、尊重人才、尊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教育引导,引导人才形成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观。强化技能培训,邀请成功企业家、致富能手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和技能“双提升”,造就一支少数民族致富人才队伍。三是打造聚焦振兴发展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加大选拔配备力度,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绿色共富”的中坚力量。
4.促进文化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要提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文化认同,实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鼓励少数民族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和各类文艺作品,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发展优势。深入推进民族地区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通过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位。另一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中不断发展和升华,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为此,要进一步挖掘、阐释、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
(作者为安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