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和往常普通的工作日一样,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黎明”)厂区机器轰鸣,1200余名工人忙而有序。
“你好,我是俞振寰。”一名身着工装、脚踩工作鞋的帅小伙热情地与记者打招呼。
这个看似普通工人的90后小伙已“掌舵”浙江黎明三年多,是舟山市新生代企业家的优秀代表之一,去年还当选了舟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起手,“创二代”厚积薄发
俞振寰的父亲俞黎明是舟山市有名的“创一代”。他用小小的气门锁片撬开了汽配市场的大门,客户是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
父辈的成功不仅让俞振寰衣食无忧,也让他可以从容规划自己的人生。
“当时,出国留学是不少身边伙伴的选择。”俞振寰说,初中时,父母和他聊起了发展方向。母亲觉得做企业太辛苦,家中钱也够花了,希望他能早日考取国外名校,然后找份相对轻松的工作。父亲则鼓励他,按自己想法去做。
尽管嘴上表示“中立”,但是俞振寰能感觉到,父亲还是希望能把日渐壮大的企业传承到他手上。
其实,俞振寰心中早有“定见”,他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能帮助别人的人,进一步做大企业。
“我在国内读大学,然后去国外读了研究生。”俞振寰说,在国内上大学,可以加深了解国情,去国外读研究生,则可以开拓眼界,更好地接轨世界。
2017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毕业的俞振寰并没有立刻接手企业经营,而是以工业工程硕士身份应聘进入知名车企,选择当了一名普通工程师。
“去制造业标杆企业,主要是为了感受氛围,学习管理经营。”俞振寰说,尽管浙江黎明学了丰田十多年,但是以员工身份沉浸学的机会并不多。
人行人道、车行车道;遇到任何十字路口都要“左右左”看完;下楼梯时,一定要扶栏杆;产品被人接触后,一定要单独处理,不能直接放回……
一点一滴学,俞振寰不肯放过任何细节。“很多东西看似没必要,其实很重要。”他认为,完善的规范、标准似乎让企业效率变慢,但其实能让企业行稳致远。
2019年,“学成归来”的俞振寰开始接过父亲手中的“枪”。
传承,注入企业发展新风
新人新气象。俞振寰一接班就着手完善企业制度,贯穿生产、检测、销售、服务全过程。
“有必要这样吗?”“小俞总太严格了!”“公司发展不是很好吗?”……在当时,私下议论的员工不少。
有一次,一名叉车工人在搬运产品时,叉车一震动掉落一件。他立刻捡回车上,继续搬运。
这一幕恰巧被俞振寰看到。“产品掉地上,怎能不经过检测就放回去?”他对工人的做法提出批评,要求整改,并在全公司重申了相关规定。
“虽然一开始有人不适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大家都习惯了。”俞振寰说,有了完善的组织和制度,品控再次得到了提升。
2021年,浙江黎明生产的零部件产品品质已达到客户入厂检验不良率百万分之0.53,而目前国际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平均不良率是百万分之3.4,公司产品质量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看着儿子管理得心应手,俞黎明出现在公司的次数明显减少,逐渐把重担都交到了儿子身上。
“他觉得,如果他管得太多,尤其是和我有些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下面的人工作会很难开展。” “黎明这个规模的企业,讨论时可以百花齐放,但是决策时只能有一个声音。”俞振寰说,如果遇到看法不一,父亲一般会选择在家里和他交流。
创建绿色工厂,利用屋顶空间安装光伏太阳能板曾是俞振寰和父亲的最大分歧。2020年上半年,当他提出这一想法时,父亲并不完全同意,他认为太阳能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回报率也没有供应商说的那么乐观。
“我们聊了好多次,深入探讨新能源发展技术、趋势,他才同意让我试试。”俞振寰说,几年下来,父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还多次说“确实该像年轻人一样,多学习、接受新事物”。
如今,浙江黎明已在光伏发电上投入了约2000万元,年回报达400万元。公司还计划再投入1000万元,把所有厂房都安上太阳能板。在公司发展规划中,光伏设计更成了新厂房的标配。
“欧美企业对绿色企业的产品特别看重。”俞振寰告诉记者,通过创建绿色工厂,不仅实现了企业节能、减碳,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目前,浙江黎明的主打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气门桥更是做到了全球第一。
提档,拥抱资本拓展新天地
2021年11月16日,浙江黎明登陆资本市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舟山市第二家在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
“如果不上市,我们当然也活得不错,但是企业不能局限于自身赚钱。”在俞振寰看来,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只有拥抱资本市场,让更多人参与到企业的成长中来,让更多人通过企业的成长富裕起来,才能改变原先高度依赖企业家本人的现象。“要持续地从依赖个人转变到依赖组织,利用组织赋能。不能光强调发展,而要用正确的方法论和战略,才能真正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做一个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
调整公司发展战略,从为客户做零件到生产部件,再向“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目标挺进。
在父亲的支持下,俞振寰着力推动公司提档升级,主导了浙江黎明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向工业3.0版本冲刺的重大项目——缸内制动装置研发生产线。
投资1.46亿元,建设年产2730万件精密冲裁件项目;投资1.82亿元,建设发动机缸内制动装置研发及生产项目;投资1.18亿元,建设智能工厂改造及信息系统升级……新产线全过程采用珩架机器人、四轴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定制自动化机构实现物料传递,上下料端采用AGV小车配送,原材料及成品均采用智能仓库缓存,实现产品从仿真模拟到产品验证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手抓战略调整,一手抓人才引育。从2019年开始,浙江黎明把人才育成列为支撑公司跨越发展的利器之一。一方面,每年从高等院校招聘员工四五十人,提升公司人才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员工工资良性增长机制,完善公平、高效的薪酬体系,让员工一起享受企业发展的红利。据统计,2021年浙江黎明的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同比增长30.1%,而2021年浙江省私营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约为6.9万元,同比增长14.4%。
“要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下。”俞振寰说,随着企业发展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培训费用,通过组建内部讲师团队,邀请外部专家为员工进行培训,外派优秀员工赴合资公司学习等多种方式,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使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同时,公司与浙江海洋大学、舟山技师学院等本地院校共同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市内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城市宜居宜业,公司跨越发展。俞振寰说,从一开始的加薪也留不住人才,到现在越来越多外来人才主动选择在舟山买房定居,浙江黎明近年的外来员工流失率维持在5%左右的低位,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担当,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从3000元资金、租用40平方米的厂房起步,发展到能生产11大系列、年产6亿件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6亿元的业内知名企业,俞黎明创造了一个奇迹。
父子同心,浙江黎明的传奇还在继续。近年来,浙江黎明被先后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
“2018年,公司已在美国密歇根州成立销售中心,为黎明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开了一个展示的窗口。”俞振寰介绍,公司计划在日本、德国成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做大黎明品牌。
当前,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巨变,新能源车发展迅猛。浙江黎明已把目光投向了非内燃机领域的汽车其他零部件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产品不仅适用于内燃机类汽车,也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市场在变,我们要精准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练好内功。”俞振寰表示,他将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努力创造新奇迹。
与社会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在发展前行中,浙江黎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初心始终如一,不仅是舟山市工业企业纳税十强之一,还积极参与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济困扶弱义举,促进共同富裕。
5月13日,俞振寰跟着父亲造访母校吉林大学,向吉林大学俞黎明教育基金捐赠500万元。
这是俞黎明父子系统性地开展助学的又一个动作。“从学校得到很多,也应该努力给予更多。”俞振寰在微信朋友圈写到。
早在2002年,俞黎明便拟定了一个重点为结对扶贫、帮助寒门大学生的长远慈善计划,已先后资助60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浙江黎明通过舟山市慈善总会第一时间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捐助100万元。
截至去年,浙江黎明已累计向社会捐赠超过3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