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插秧农忙时

发布时间: 2023-08-01 09:28:50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又到插秧农忙时

夏文成

江南的梅雨季节到了,插秧的季节也到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一诗写出了插秧对于农村人的重要性。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各种农活我都亲身参与过。在所有的农活中,我最惧怕的就是插秧。插秧这种农活不仅历时长,且繁忙而艰辛。每一种农活都得具备相当的体力和耐力方能胜任,而插秧除了需要具备相当的体力和耐力,还得有技巧。母亲常说,米饭好吃秧难栽。

插秧,就是把秧苗连根拔起,捆扎成一个个秧把,装到一个木制的秧架上,挑到田边,再抛撒到田里,最后人下到田里,抓起身边的秧把,一手分着秧苗,一手把掰开的一小撮秧苗插入泥土中。

由于水稻的生长需要很充裕的日照,所以插秧的农时就很短,劳动也很紧张。乡民通常是天蒙蒙亮就起床了,草草吃完早饭就肩挑着秧架,手里拿着捆秧苗用的稻草就赤脚下田了。田的两头拉起了几道直直的秧绳,在绳与绳之间,弯着腰,把秧苗用手掰开,再用拇指和中指把一撮撮秧苗夹着塞进泥土里。插秧时,左右手须得密切配合,左手负责捻秧,右手接过秧苗后,拇指、食指、中指并拢,捏住秧的根部直插入泥。田泥整理得细软的田就容易插,反之难插,还会伤害手指,甚至指甲盖上的肉都会脱离开,使得整只右手肿胀、疼痛难忍。

秧苗之间是有一定的间距的,大概是横竖之间是三到五公分左右,有时候有些人不太会,把秧苗插的东倒西歪的,横不成行,竖不成列,有的秧苗还漂浮在水面上。相比起来,我的爷爷却是灵巧了许多,只见一双手就像是蜻蜓点水似的上下翻飞着,很有节奏感地把一撮撮秧苗插到田里,那一片片刚插好的秧苗一个个挺立着,横竖间距是那么整齐,就像是列队接受检阅的士兵。

刚开始,我先学拔秧,还轮不到学插秧。爷爷担心我插不好秧,因为将秧苗插得太深或太浅,都不利于秧苗的生长。

插秧,看起来不是力气活,并不怎么累,可当你一天天从刚见晨曦到日落西山,不停地弯着腰插秧,从田的这头到田的那头,你就会觉得腰酸腿疼,有时好像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插秧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气,但需要的是身体的灵巧劲,需要的是腰部、脊背的力量,手臂以及腿部的韧性去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到了太阳当头照的时候,田里的水氤氲着一层热气,在田野里弥漫着,那汗珠顺着脸颊流,和溅在脸上的泥浆和在一起,涂鸦成了一个个大花脸。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弯着腰插秧的,几天下来,那腰酸背痛,腿也直立不住了,我们就蹲在水田里,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后移着步,一行秧插到头,便赶紧靠在田埂上,才会觉得舒服点。

浙南山区四五月的天气依然乍暖还寒,尤其早上气温很低,赤脚踏入水田,人们往往会被冷得吸一口冷气。热乎乎的腿突然受到冷水攻击,会导致腿部静脉曲张,很容易落下风湿病。一首《插秧农忙》的诗中写道:“数十年光阴一晃而过。年老体衰的母亲/成了又一个土地的旁观者/每逢天阴下雨,爷爷就揉着/青筋暴突的老寒腿感叹:这辈子/秧没插完,倒闹下一身的病根”,因此,在农村,十之八九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或风湿病。我爷爷的腿关节炎症就特别严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离开乡村到外地工作已经20多年了。回首插秧故事,那个年代留给了我一笔人生的财富,那就是磨练了我的意志,坚韧了我的毅力。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