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非公经济
董利华:我是一名光荣的红色展藏馆馆长
来源: 浙商之家 发布时间: 2023-07-06 15:32:22

董利华是一位商海中劈波斩浪的企业家,与此同时,他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私人博物馆——浙江东方博物馆和日耀东方红色展藏馆,真诚地展现着当代企业家与国家共命运的精神境界。

目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日耀东方红色展藏馆”馆长、浙江龙润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利华,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在井冈山参加了由中央组织部与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的全国民营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学习。“逝去的是硝烟,不变的是精神。”董利华学习后深有感触。

绍兴企业家董利华扎根嘉兴已有38年。1985年,21岁的他来到嘉兴创业,从建筑工地的技术人员做起,直到成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亲历嘉兴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参建“东方大港”乍浦港一期工程,承建当时全嘉兴最高的建设银行大楼,打造202米高的嘉兴市区最高大厦并引进国际五星酒店品牌——希尔顿。

在“野蛮生长”期的房地产建筑行业中,董利华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地搞技术,先后将“浙江省劳模”“全国劳模”“全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家”“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等一个个沉甸甸的殊荣收入囊中,并六次获得建筑业的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

01

怀揣匠人之心 深耕技术领域

1964年,董利华出生在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江桥公社下岸王村的小村庄,外公、父亲和3个舅舅都有一手精湛的泥瓦匠手艺。1977年,13岁的董利华向父亲提出,想向父亲学手艺,父亲同意了。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董利华很想分担父母的辛劳。做父亲的帮手,帮家里赚点钱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

从那之后,刚上初中的董利华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由父亲手把手传授两个小时。到七点半,董利华便吃饭上学去了。晚上放学回家,父亲再教他两个小时。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泥瓦工的基本技艺,搅拌黄沙水泥、砌墙、粉墙、凿平等。那时的少年学徒没有想到,一脚跨进建筑行业,这一干就干了一辈子。

不知不觉董利华初中毕业时,已经度过三年“半工半读”的泥瓦工学徒生涯,从搅拌水泥到面砖的切割以及腻子粉的打磨,他都能完成。初出茅庐的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让家人甚感欣慰。 

1984年春节刚过,颇有主见的董利华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加入了二舅舅的绍兴第五建筑公司 (即“绍兴五建”) 。这是一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公司,董利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告诉记者,进入公司后,攻坚克难的机会不少,最难的要数“乍浦港”工程项目。

乍浦港(如今更名为“嘉兴港”)在清代曾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其撰写的《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在乍浦一带开辟“东方大港”。1986年1月,原浙江省计经委批准扩建乍浦港一期工程,并列入省“七五”重点项目。1987年,乍浦港一期工程开工,拟建设外海万吨级和千吨级杂货泊位各一个,内河100吨级泊位12个。当时,一期工程的外海栈桥桥梁预制工程交到了董利华手上,他带着团队驻守在工地。“当时的乍浦港工程指挥部都是滩涂,老的海堤还在那里,工人们施工时,先是围堤、吹填、造陆,然后到外海打桩、修栈桥、造码头。”董利华回忆说,那个时候的条件很艰苦,工棚就建在老的海塘上,夏天刮台风、冬天刮冷风。工地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董利华和团队在乍浦港驻守了三年。1992年初夏,嘉兴港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董利华的任务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程还获得了当年浙江省水利系统优质工程奖。

说到在建筑领域最大的收获,董利华认为是“用自己的技术为社会作出了贡献”。2006年台风“桑美”来袭,他第一时间带领公司突击队赶赴灾区,并率领团队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完成援建任务的队伍。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援建中,董利华作为绍兴市第一批援建专家,先后六次前往四川灾区,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解决了援建中的多项技术问题。他设计的“活动板房钢结构基础”在全国援建四川灾区活动板房建设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为全省乃至全国援建任务的提前完成作出了贡献,受到了浙江和四川省相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专业技术领域,董利华主持了多项重大科技活动和技术攻关活动。他主持的13项发明已有10项被授予国家专利;负责主编1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项国家职业标准(修订);主持的2项成果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技术分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主持承担了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课题、子课题项目等。

02

把中国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多年来对事业的不懈努力,给董利华创造了财富和地位,也为他心心念念的收藏事业打下了基础。从一开始想做地质收藏,到他接触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大,把自己的收藏转变成一项公益事业,创办了浙江省最大的民营博物馆,这是董利华没想到的。

2008年4月22日,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如约揭幕。他用九个月的时间实现从零到1的突破,其中的心血可想而知。慕名而来的有近千名地质学专家、教授和地质工作者,他们被一位民营企业家全情投入做地质学科普的精神所折服,热心地为博物馆的发展出谋划策。随着参观人群、预约团队,尤其是嘉兴市乃至周边城市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并收到当地科协、社科联合开展活动邀约,董利华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收藏爱好还能给社会带来这样大的回馈,他开心极了。

2021年6月,董利华投资1亿元创建的“日耀东方红色展藏馆”开馆。40年来,他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走访抗战老兵、革命老区,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革命文物、史料。“革命文物是‘活’的。它像一条纽带,将人民与国家紧紧相连。”听着董利华讲他的收藏故事,记者明显感受到了这条纽带的力量。

“东方韵”和“中国红”是红色展藏馆这28万余件馆藏文物最鲜明的特色。以时间为序,丰富的馆藏绘就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宏伟画卷:这里有反映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实物;这里有记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史料;这里有见证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计划经济、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实物藏品。

多年来,董利华收藏的脚步不停,红色展藏馆传递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容:科教兴国、共同富裕、清廉民企等主题。此外,抗日馆、票证馆、钱币馆、老报纸馆、老照相机馆、电影海报馆……一个又一个博物馆的成立,是董利华内心多年来的坚守和执着的强烈回响。

“办博物馆相当于办一所学校,多年来我坚守在讲解宣传一线。我办红色展藏馆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董利华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和“日耀东方红色展藏馆”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年平均接待社会各界游客12万人次以上,每年的运营经费在600万元以上,董利华依然乐此不疲。在他看来,红色文化赓续传承,既要创造性转化,也要创新性发展,民营博物馆是公立博物馆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益补充。开办民营博物馆面临的是资本与理想的对弈,如何维持运营,如何不背离“初心”,也是他多年来一直思考如何解决的问题。他希望民营博物馆将来会朝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03

精神的力量能穿透时代帷幕

2021年6月,在全新亮相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三楼,整齐陈列着490支记载着革命历史的军号,在纪念馆文物库中,还珍藏着510支军号——这是董利华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捐赠的。

1986年底,在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董利华无意中看到一支八路军曾使用的军号,自此开始收藏军号。“我开始将收藏轨迹向革命老区拓展,台儿庄、沂蒙、井冈山、瑞金、遵义,沿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方向前行。”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03年,通过瑞金当地朋友得知,有一户老农家中收藏有珍贵的军号。董利华开车、换乘拖拉机,再徒步一小时,来到瑞金市泽覃乡泽覃村这户老农家。

当看到三支全身披满了铜绿、尘封数十年的军号时,董利华激动不已,迫切地希望老农能转让与他。“那位老农虽然家境贫寒,但不想拿军号换钱,说是父亲传给他的,‘共产党军队曾经使用过的物品,要好好保护’。”董利华回忆,当时聊了很久,最后他掏出党员证,向老农保证,自己是为传承革命精神而来,终于说动了老农。老农坚持只收下1元钱,将三支军号“卖”给了董利华。董利华深知,军号承载着血与火的战争记忆,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灵魂,“能把它们交给党,交给南湖革命纪念馆,我终于放心了!”

董利华将自己收藏的其余200支军号展示在“日耀东方红色展藏馆”展厅入口吊顶处,进入展馆的人们第一眼就能望见这一支支吹响革命号角的军号,不忘历史,催人奋进。

在“红色展藏馆”中还收藏着一张1983年4月26日的浙江日报,纸张微微泛黄,报纸上“江坪”二字签名力透纸背。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长篇通讯《企业家的歌》。用整版篇幅介绍了步鑫生大胆创新、坚持改革的事迹。这首充满激情的“歌”,让一个改革者的名字——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从此传遍全省。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步鑫生作为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同为企业家的董利华被改革先锋步鑫生的坚韧与胆识所折服,在董利华创业生涯的沉浮中,迷雾重重的日子不在少数。困境中往哪里去?这种“灵魂拷问”他感同身受。

后来他开始收藏时,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这份1983年4月26日的报纸,精心收藏了这企业家的“精神食量”。2021年5月30日,《企业家的歌》作者之一、浙江日报原总编辑江坪到“日耀东方红色展藏馆”参观,就企业家精神与董利华深入交流,见到这份保存完好的报纸之时,并欣然在当年的报纸上签名,并勉励董利华将这份收藏初心发扬光大。

董利华说,企业家精神也是馆中的珍贵收藏品。希望承载着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的歌》伴随着时代继续唱响,给予一代一代的企业家力量。

04

不断壮大商会、民企党组织力量

在红色展藏馆中,董利华别出心裁地开辟了一方小天地——企业之家,这里是作为嘉兴市绍兴商会会长兼商会党支部书记的董利华推进“两个健康”建设的阵地。

商会工作中如何做到“党建引领”?“商会党支部好比建筑工程中的钢筋主心骨;共产党员则像未浇筑前的钢筋笼,四通八达,在群众中既担当了带头作用又建立了网格化管理。”董利华说,商会企业就如同浇筑用的水泥、黄沙、石子,浇筑后它的强度能提高百倍千倍,这就是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决心。

参加全国民营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的学习后,董利华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和企业党支部书记,要在井冈山精神的指引下做好对员工的宣传引导,加大在企业员工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从“内”发展,从“内”挖掘,同时从“外”引进,努力发展新党员,不断壮大非公企业党组织力量。

董利华认为,井冈山精神将大大提升民企党组织的凝聚力。他说:“我带领的民营企业党支部首先是一群对自己的小家、企业、国家、民族有责任感的人。支撑企业的不是赚到多少钱,而是能影响多少人,有多少人因你而生活得更美好,有多少人被你影响而实现梦想。” 

近年来,董利华积极探索加强党建与企业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党爱人才、党荐人才、党聚人才,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资源。高度重视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并把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心党的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企业党员干部队伍作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问题来抓。“通过这次学习,下一步我要以井冈山精神探索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形式。”在董利华看来,企业的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工作,又必须符合企业实际,时刻以“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企业有发展、职工得实惠”为目标,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在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中,推动新时代企业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上,他不遗余力。除了个人和带领商会积极参与省工商联发起的“千企结千村”行动之外,他认为,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精神富足和物质富裕同等重要,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而精神的传承就在博物馆里。董利华为丽水青田方山乡、绍兴东村等乡村策划了乡村票证博物馆,并捐赠了自己博物馆中的珍贵票证。

董利华出生的江南水乡绍兴,稽山镜水,白墙黛瓦,书法名家辈出,他们笔下流淌的是中国文化的血脉。在工作与事业之余,董利华一直坚持研习创作榜书。挥洒笔墨之时,“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创业之路上董利华也曾经历了不一般的磨砺,他始终对社会美好事物孜孜以求,向阳而立,满怀热忱,用健康的力量播下希望的种子,如今已开出馥郁芬芳的思想花朵。

明天出发,今天到达。“今天所有的行动,是由明天来决定的。我用明天的脑袋,思考今天的问题。”董利华笑说。明天,必将是一片更加绚丽的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