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非公经济
陈灿渊:将技术变成一门艺术 让传承成为一种潮流
来源: 浙商之家 发布时间: 2023-05-29 11:20:56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浙江阚螺文化有限公司参与制作的“螺钿镶嵌漆器”作为国礼之一隆重亮相,充分彰显了“螺钿”——这项我国流传千年的非遗传统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应用,也让公司董事长、温州市洞头区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陈灿渊20余年来深耕螺钿工艺,从一无所知到独当一面,逐渐在我国螺钿漆器市场有了一席之位,他的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亚洲重大赛事与国家重大活动的奖牌及礼品,他本人也广受业内好评,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荣获温州市“四个一批人才”“名师名家”“首席技师”等称号,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填补国际空白,被破格聘为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为在世界范围内展现螺钿之美做出卓越贡献。

初识贝雕,结下不解之缘

出生在温州洞头的陈灿渊,童年伴随着各色洞头民间故事传说,其中一个“采宝客”的故事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他觉得“采宝客”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在万千平凡事物中探寻到珍宝,于是,他也学着四处搜罗,常常将烂木头、碎瓷片带回家珍藏,还闹出了将墓碑残块扛回家的笑话。

1999年,陈灿渊在大红鹰宾馆工作时,因缘际会发现了酒店仓库里的一件贝雕作品,并被其构图精美、形态逼真、色彩绮丽所深深震撼,他登时决定,要学习贝雕技艺,做出比这幅壁画还要精美的作品。有了这个想法后,陈灿渊四处奔走、多方了解,从头开始学习贝雕。

贝雕是螺钿的俗称,洞头贝雕就是源于螺钿传统工艺,因为洞头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民间手艺人便将岛上各种贝类的贝壳制作成饰品、日常用品、摆件等,在经代代传承后形成了日臻完善的贝雕镶嵌工艺。曾经,洞头贝雕工艺厂盛极一时,陆续开发生产了系列贝雕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行销国内市场,并远销东南亚和西欧等地,是洞头海岛经济的一个亮点。但在1993年后,由于名贵贝壳原料日渐稀缺,工厂流动资金短缺以及人才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贝雕生产出现滑坡,贝雕工艺厂改制,工人大多另谋出路,也就导致了大量贝雕工艺品蒙尘于世。

面对洞头贝雕的发展困境,陈灿渊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凭借着对贝雕的满腔热爱,一股脑地投身市场。他执着地认为,虽然洞头贝雕已不复当年辉煌景象,但洞头贝雕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历史文化性都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况且,凭借洞头的海岛旅游资源和全域旅游规划,如果贝雕工艺品能够作为旅游伴手礼,那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商机。

几经波折,终见曙光来临

陈灿渊与朋友合作投资成立了一家经营部,但由于前期的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加上贝雕产品出货慢、定价贵等因素,很快,经营部就关门结业。在经历过这次失败后,陈灿渊认识到了自己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陆续走访了青岛、大连、扬州、福建等地,从学徒做起学习贝雕加工技术,甚至还为了学习漆器制作技术跑到平阳当起了油漆学徒。就这样,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陈灿渊逐渐成为了技术骨干。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灿渊看到台北故宫展出的一件螺钿作品,是用薄螺钿制作而成,他马上联想到洞头贝雕艺人做的手工艺品都是厚螺钿技艺。做出来的产品器型大,不易携带、保存,色彩比较单一,这显然与现代的生活理念相违背,如果能用薄贝雕技艺制作出更精美小巧的产品,相信对于贝雕的销售也更有裨益。确定好方向后,陈灿渊花一万元从韩国购买了一张二手的明代螺钿小几,到上海化验了成分,然后开始研究薄螺钿的制作工艺。

2006年,陈灿渊成功改进螺钿工艺,又与朋友办了一家公司,并于2009年,将原洞头海岛贝雕厂、志丰工艺品厂、新世纪工艺品厂重组成现在的“东海贝雕”,公司合并后,陈灿渊重新聚集了一些洞头贝雕老手艺人,并集中了更多的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其间,洞头区政府与洞头区科技局还分别给予20万元和1.5万元的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洞头传统贝雕工艺的发展。虽然在2012年时还发生了股东破产跑路的小插曲,但在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下,陈灿渊迎难而上、勉力生产,逐渐将公司带上正轨,在他的技改和创新下,贝雕产品实现了小而美的转变,包装盒、名片夹、化妆镜、钢笔等种类繁多,订单也从温州扩展到全国,逐渐远销韩国、日本等国,打破了由原日韩企业垄断的欧美高档螺钿漆器市场,并逐渐成为一些大型企业的包装供应商。

醉心工艺,传承不忘共富

随着生意的逐渐稳定,陈灿渊开始思考如何让贝雕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让螺钿技艺得到更好传承,让它继续在中华文化中保有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陈灿渊创立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起初博物馆只有一个50平方米的小展厅,后在陈灿渊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洞头贝雕及螺钿技艺声名远扬,来访游客数量急剧增加,至2022年时,博物馆新迁至洞头燕子山脚下,升级扩展至5160平方米,馆内设有历史厅、工艺厅、非遗活态展示区、体验互动区等,收藏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螺钿漆器,并涵盖东亚以及世界各个地区的螺钿文物和标本化石等藏品1860多件。博物馆以螺钿技艺为内核,以研学研修和体验活动为外延,依托免费开放,达到贴近群众、融入生活、更好传承的美好愿景。

为培养更多的螺钿技艺传承人,陈灿渊主动对接各大高校、职教中心,开设校外实践基地,每年暑期招收学生来馆实习,通过亲自上阵参与文物修复,新产品的创新研发,馆藏物品的讲解介绍等,带动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螺钿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理解并喜欢上这项传统工艺。同时,陈灿渊注重发挥馆内郑大志、王卫东两名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名人效应,创建“郑大志”和“陈灿渊”两个市级大师工作室和工坊生产车间,通过参与央视《走遍中国》《文化十分》《老艺新生》等各大节目录制;赴洞头各村居开展大量的文化下乡活动等,向大众宣传洞头贝雕文化和螺钿技艺,希望能通过这些途径,让螺钿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将螺钿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使得螺钿技艺在保护与传承中更显光彩。

为了更好地回馈家乡,在共富路上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陈灿渊设立温州市贝雕非遗工坊,创办贝雕工艺工作室及实践基地,通过革新贝雕技艺,创新研发各类贝雕产品,开展特色工艺参观体验活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成功带动就业增收,推进海岛乡村共同富裕。近年来,工坊累计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30余期,培训1000多人次。工坊技术研发团队荣获了“温州市创新团队”称号,培养了中国文物学会会员2人,国家D类、E类人才5人,省、市、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助理工艺师、技师10余名,带动渔农民转产转业及海岛农村妇女就业近100名,助力人均年收入达4-10万元。截至目前,工坊共申请获得半屏山、东海贝雕、阚螺等3个商标,拥有200多项外观专利和10余项知识产权,成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温州市重点文化企业,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产业 5000多万元。今年3月,国家颁布了“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东海贝雕非遗工坊以“贝雕:传统工艺连接现代生活”成为入选的66个案例之一。

有人说,陈灿渊越来越不像商人,更像个文人。其实不然,陈灿渊在创业中百折不挠、越挫越勇,专注学习、不断提升的精神,正是浙江新生代企业家的真实写照,于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突破。谈到今后的规划,陈灿渊表示,作为一家文旅企业掌舵人,他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开拓视野、提高眼界,以筹建亚洲螺钿文化研究基地和古代螺钿修复中心为目标,以传承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使命。同时,他也会继续在旅游上做产品延伸,结合洞头海洋文化,创新研发更多文创产品,助力洞头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