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文学家与企业家完美融合的典范

发布时间: 2023-04-06 14:43:12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金庸:文学家与企业家完美融合的典范

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召开前夕,金庸被列为《天下浙商》丛书中的著名浙商之一。金庸除了普遍为人所知的武侠小说作家的身份外,还是个成功的商人,做的是报业和文化生意。当年金庸曾创办过香港明报集团,担任过多年的集团董事局主席,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登上香港亿万富豪榜。由于工作的关系,身为新闻记者的笔者曾3次采访过金庸大师,在采访中不仅了解到他曲折又富有价值的人生,也感悟到他文心剑胆的深厚情怀。

□ 余人

2009年9月8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八次主席团会议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会上经过选举,年逾八旬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曾吸收了25名港澳的作协会员,后因种种原因暂停发展港澳作协会员。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有一些港澳作家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作家协会表达了想加入中国作协的愿望。为利于中华文学事业的发展,2009年初,中国作家协会向香港文学界发去欢迎香港有文学创作成就的作家加入中国作协的邀请书,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潘耀明便将此消息转告金庸,随后金庸便愉快地向中国作家协会寄交了入会申请表,经内地著名作家邓友梅、陈祖芬介绍和中国作家协会批准,金庸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的新会员,随后他又当选了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可以说圆了他人生的一个梦,封笔多年的“金大侠”又再度引起了读者的关注。那么,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儒商,金庸的文学创作和创办实业之路又是怎样的呢?

在新闻和文学之路上大奋进

金庸真名查良镛,1924年农历二月初六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赫山房村(现为海宁市袁花镇新伟村)的一个名门世家。金庸的祖父查沧珊曾在江苏丹阳任知县,为官颇有正义感。金庸的父亲查枢卿,在管理好家中田产的同时,还在袁花镇上开设了米行、钱庄、酱园,生意做得比较大。

也许是受父亲经商的影响,金庸也有经商的细胞。1939年间,他在杭州读高中时,就与同学合作编写过一本指导小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据说当时很畅销。

1945年,金庸因对国民政府的一些政策不满,从重庆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外文系退学来到杭州,担任《东南日报》外勤记者及英语电讯收译员,期间写了一些新闻报道,在杭州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他将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46年,他转赴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学习国际法课程。1948年上海《大公报》招聘采编人员,他在数千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公报》的编辑和国际电讯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他便告别故乡只身来到香港。1950年,《大公报》所属的《新晚报》创刊,金庸因文笔好担任了该报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专栏,同时兼做记者、外语翻译工作。他有幸与香港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合开《三剑楼随笔》专栏,成为专栏作家,以“姚馥兰”和“林欢”的笔名,发表了许多影评和文艺小品。

1952年,《大公报》负责人罗孚为吸引读者,请查良镛和梁羽生撰写武侠小说在《新晚报》副刊上连载,查良镛第一次用“金庸”的笔名创作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副刊上连载,其时长达一年;梁羽生则编写一部《龙虎斗京华》在报上发表,一时引起轰动,顿时金梁齐名。翌年,金庸又创作了武侠小说《碧血剑》,在《香港商报》上连载,读者反响十分强烈。

1957年,金庸进入长城电影公司当编剧,创作过《绝代佳人》《兰花花》《午夜琴声》《不要离开我》等剧本,并与程步高、胡小峰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等剧。

自1955年金庸先生开始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后,他又连续创作了多部武侠小说,成功塑造了一批众人皆知的武侠人物,读者遍及全世界。

创办香港明报集团的前前后后

在新闻创作和文学写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具有经营意识的金庸开始创办报纸,走上了亦文亦商的创业之路,最终实现了文学家与企业家的完美融合。

1959年,金庸离开了长城电影公司,与同学沈宝深共同出资10万元,在香港创办了《明报》。当时香港的报纸,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比较高层次的如《星岛日报》《华侨报》等;另一类是低层次的如《响尾蛇》《超然》等,以色情为招徕,迎合小部分男性读者的低级趣味。由于香港地方小、报刊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早期的《明报》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因财力不足,每日只出版一张。

金庸办报很有一套。对于选稿,他的要求是:“新奇有趣当首选,事实胜于雄辩,长嗟短叹要拒绝,自吹吹人扔纸篓。”他认为报纸内容要客观、公正、兼容,因此在选稿上,那些无病呻吟,缺乏事实、空讲道理,自我吹捧或是吹捧别人的文章一概要扔进废纸篓。新编辑、新记者进入《明报》,他则必以“短、快、准、趣”四字相授。只有报纸质量提高了,报才能卖出去,报社才有利润,这是金庸最根本的经营思路之一。

《明报》创刊初期,尽管金庸、沈宝新等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由于香港新办的一些带色情和猎奇风格的报刊对市场冲击很大,比较正规的《明报》销量只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比较严重。据《明报》老职员回忆:“金庸先生那时候真的很勤俭,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赶到报社上班,节假日也不休息。每天干到下午人疲倦了,才叫一杯咖啡。那时,他家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过维多利亚海湾的小客轮已经停航,要改乘电船仔渡海,遇到刮风下雨,真是很辛苦,但他从不叫苦,一直坚持办实业。”可见勤俭是金庸创业的重要法宝。

而《明报》没有倒闭,还是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此前他的武侠小说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小说,开始关注和订阅《明报》。这样,金庸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又写出多部武侠小说,受到读者的欢迎,渐渐打稳了《明报》的基础,报纸发行量不断增加,同时《明报》的广告业务也稳步上升。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经过他的不断探索,《明报》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等“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以往的办报风格,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报社有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金庸经营中的用人之道。金庸非常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金庸对报社的员工都很关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每到节日,他还会给员工发“红包”。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报社的经济效益也就增长了。

在十年“文革”中,《明报》更是树立起“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报》成为香港报道中国内地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庸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英雄偶像。

《明报》不仅受到内地与香港的关注,连美国政府也将其作为重要资料收集存档。到上世纪80年代,《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分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1988年《明报》日销量达到11万份,1989年跃升到18万份。

金庸担任《明报》社长兼主编长达35年,在这期间,他还创办了《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明报机构尚有一份《明报晚报》;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组建了《明报》集团并担任了集团董局主席。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当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明报集团1990年度的盈利高达7000万元,到1991年度接近1亿元。金庸个人财富在1991年《资本》杂志编辑的《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中名列第64位。

1989年,年事已高的金庸辞去《明报》社长职务,为圆年轻时想上名牌大学的梦,于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他又辞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

建馆捐舍情系桑梓

作为一个文学家,金庸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他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曾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传播文化知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位儒商,金庸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也带头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故乡浙江,金庸更是充满深情,积极回报故乡。

早在1993年,为了让故乡的青少年能阅读到各种图书,增长知识,金庸在嘉兴捐款建成了“金庸图书馆”。就在“金庸图书馆”落成典礼上,他向当时出席“金庸图书馆”落成典礼的浙江省有关领导表示,愿意出资在杭州西子湖畔建造一座书舍,以供藏书、写作和文人雅集之用,同时可作为西子湖畔的一个新景观,待他百年谢世后将书舍无偿捐献给杭州市人民政府,供游客参观游览。金庸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浙江省有关领导的赞赏,并获得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由金庸出资1400余万元人民币,并请杭州市园文局承建,1996年6月,“云松书舍”在西子湖畔落成。但在建成不久后,他就提出要把“云松书舍”捐给杭州市政府和市民。他说:“解放前,我在杭州上过学、当过《东南日报》的记者,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是故乡浙江的山水养育了我,美丽的西子湖给了我许多创作的灵气。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前夕,我把新落成的‘云松书舍’提前无偿地捐献给杭州市人民政府,让市民和游客们都能进去游览,以此作为我对故乡人民的报答,这是我和全家人的一片心意,但愿‘云松书舍’能为西子湖增辉添色。”

2000年9月9日,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举行之前,由爱好武术并与金庸有过交往的阿里巴巴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云发起了一个有关互联网的经济论坛,取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华山论剑”之形式,将论坛称之为“西湖论剑”,并请金庸来当论坛的“大掌门人”。

由“金大侠”领军,马云与当时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负责人王志东、张朝阳、丁磊和做B2C的王峻涛,组成所谓的“五大掌门人”,在西子湖畔香格里拉饭店(原名杭州饭店)展开了第一次“西湖论剑”。由于论坛非常有创意,所以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和业界人士前来采访、观摩,马云也因此名声鹊起。

从年龄上看已属于与互联网隔代的“金大侠”,却在主持互联网这一新的“江湖”论坛上提出了一个颇为专业的问题:“各位掌门人,你们从国外和股市上大量融资,公司规模做得很大也很成功,但万一钱花光了公司维持不下去了怎么办?我有一个比方不一定恰当,就像武侠小说中有一些邪派武功可以把人家的功力吸收过来,那是不用补偿的。而网络公司把别人的资金吸引过来,是需要还的。”这对于当时还处于扩张但有诸多风险的网络产业,可谓是一个警醒。这也是金庸几十年在经营明报集团中得出的经验。

如今十多年时间过去了,“西湖论剑”已经举办了十多届,影响很大。阿里巴巴集团也已成为浙江乃至国内外互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马云个人也是名声在外,这一切也与金庸当初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回首半个多世纪,金庸在文学创作方面和在创办香港明报集团方面融合的成功,因此成为中国武侠小说的杰出大师和出色的经营大师。他曾荣获英国女皇颁发的O.B.E勋章、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香港“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当代文豪金龙奖”,并被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荣誉博士、名誉教授等称号。1999年,他还被浙江大学特聘为人文学院院长,现为名誉院长。2001年,为表彰金庸在武侠小说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10930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2009年3月,金庸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登上了人生的又一个辉煌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