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的创立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4-06 14:38:38
博鳌亚洲论坛的创立和发展
□陈锦华
博鳌亚洲论坛是按照中国法律登记,在中国境内举办的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基金化运作的国际会议组织,也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作为联系亚洲和世界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亚洲区域合作大有作为。
亚洲金融危机
催生博鳌亚洲论坛
亚洲的崛起,特别是东北亚和“四小龙”的快速发展,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赞扬,被一些国家和地区引为榜样。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后期,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亚洲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放弃维持了十多年的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暴跌17%,到当年年底泰铢贬值37.1%,由此导致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大幅下降,泰国股市下跌55.18%。此后,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扩展,波及亚洲其他国家,直至引发经济社会剧烈动荡,印尼盾当年年底贬值78.7%,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和香港地区相继受到严重冲击,并迅速引发政坛震动。东亚、东南亚一些发展卓有成就的国家财富大幅缩水,经济迅速恶化,政府和居民都遭受了空前未有的损失。这种状况引起了亚洲各国有识之士的严重忧虑,日益担心本国和亚洲的前途。他们一边思考,一边研究寻找出路。他们从现实中认识到,这种由于资本市场过度开放和金融监管失控而导致的危机,主要是缺乏信息交流,缺乏对“热钱”流入的预警,缺乏对短期信贷的控制,以及缺乏应有的对策等等。亚洲应当学习欧美国家创办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经验,构造一个对话平台,广泛联系和组织亚洲各国的政界、商界、学界精英,交流信息,适时对话,集思广益,共商应对亚洲经济危机和社会发展的大计。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1998年8月,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和中国的海南博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晓松在马尼拉会晤,酝酿和倡议成立“亚洲论坛”。这次会晤发表的《马尼拉宣言》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和风险面前,亚洲国家需要加强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以保障本地区的经济安全,维护和增进本地区的利益;相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扩张的趋势,亚洲地区整体上缺乏组织性。“亚洲论坛”是一个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基金化运作的国际会议组织,旨在为亚洲各国官、商、学三方人士提供一个共商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和环境等问题的高层次对话场所,以推进基于对话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
《马尼拉宣言》发表后,霍克受委托给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时任海南省省长汪啸风写信,正式建议成立“亚洲论坛”,并提出把论坛的会址设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博鳌镇。
经过有关方面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的磋商准备,1999年10月,拉莫斯和霍克来到北京,正式向中国领导人通报“亚洲论坛”的设想,希望中国政府给予支持,并请中国政府指派一位副总理级的领导人参加。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会见了他们,并代表中国政府申明中国一贯支持区域经济合作,主张多层次、多领域对话,对成立博鳌亚洲论坛表示支持与合作。胡锦涛还建议,这件事涉及亚洲事务,应当征求亚洲各个国家的意见。接着,中方受委托向亚洲26个国家发出征求意见函,并派专人到部分国家当面听取意见,结果各国反响热烈,一致赞成成立“亚洲论坛”。论坛筹办工作由此正式启动。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并发表宣言
2000年11月,博鳌亚洲论坛筹备机构在博鳌召开了亚洲24国专家学者会议,讨论通过了《亚洲论坛宣言》(草案)等5个重要基础文件。随后,成立博鳌亚洲论坛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并组成了由陈锦华、拉莫斯、霍克、中曾根组成的筹委会,由陈锦华出任中国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首席代表并承担东道国所有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各种服务的协调工作,落实中方对论坛的承诺,确保论坛正常运作。
2001年2月26日,由亚洲26个国家发起的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26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江泽民在成立大会上致词,代表中国政府祝贺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他指出:“博鳌亚洲论坛的诞生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希望对话、寻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时代要求。”江泽民还表示:“作为东道国,中国政府将继续为论坛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他还题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诗,表达对论坛成立的喜悦心情:“万泉气象新,水阔晚风纯。四海群贤聚,博鳌更喜人。”
成立大会通过了《博鳌亚洲论坛宣言》,内容有“前言”、“前景”、“使命”、“战略”四节。《宣言》开宗明义地宣告:“新千年伊始,我们聚首海南省博鳌,审视亚洲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认识到在这些问题上熔铸亚洲观点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为增进本地区的相互依存和经济整合而作出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宣言》指出:“坚信亚洲各国之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亚洲内部、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加亚洲内部、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宣言》提出了七项战略,即:举办各种会议,讨论贸易、投资及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激发本地区其他机构的主动性,促进和强化各国政府与商业团体之间的伙伴关系;把握可能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全球和地区性经济发展趋势;甄别随时出现的、可能影响贸易和金融的各种问题并发布相关信息;独立并合作开展有助于实现论坛宗旨的各类活动;增进本地区商业团体间的联系;成立研究和培训中心。从论坛《宣言》提出的战略可以看出,亚洲各国十分重视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宣言》郑重宣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建立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海南省的博鳌是论坛的永久所在地。”
两年以后,即2003年1月24日,江泽民在会见拉莫斯和理事会成员时讲道:“论坛的成立,表明亚洲人有信心把亚洲的事情做好。”他还说:“亚洲人民应该有雄心壮志,把亚洲建设好,论坛等各种合作机制可以为此作出贡献。”他还表示:“我本人对论坛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论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亚洲地区一个非常活跃的组织。”
成功举办首届年会
200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举行。年会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亚洲经济发展与合作”。
由于经验不足,首届年会的筹备有些混乱。由于对到会人员的失算,当时的接待人员不足1000,但邀请到会的人员却多达1800至2000,加上工作人员共计3000多,硬件设施根本不能满足需要,加上会务组织工作混乱,引起到会人员的不满,其中又以香港代表反应最为强烈,对会务接待工作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会议本身的主题、主旨演讲,特别是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演讲,以及各个专题报告、发言都很好,得到会内外的广泛称赞,认为有针对性,有较高的水平。朱镕基在演讲中指出:“与欧洲和北美区域合作相比,亚洲区域合作相对落后。”接着,他就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谈了几点看法:第一,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步拓展全方位合作。第二,立足现有合作渠道,不断扩大合作范围。第三,进一步拓展双边合作,增强区域合作的基础。朱镕基最后说:“亚洲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这是亚洲过去取得辉煌成就和创造灿烂明天的重要法宝。中国愿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创新世纪亚洲的美好未来。”
朱镕基还为接待工作的安排不当向与会人员表示歉意,并说明年的会议一定会比今年好。
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结束后,由陈锦华主持,召集中方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的负责人开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会后,陈锦华以个人名义向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钱其琛写了报告,全面分析了博鳌亚洲论坛2002年年会的各项工作,讲了成绩、失误和对今后的建议。会后,陈锦华花了相当多的精力,督促和协调东屿岛的二期工程建设,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和改进会议服务工作,争取以实际成果兑现朱镕基在会上的表态和承诺。
博鳌亚洲论坛的硬件
和配套设施建设
海南省在地理上处于东亚、南亚、东南亚的中心位置,以海南为中心的3个小时内飞行半径,可以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海南省得天独厚的优势。
博鳌水城位于海南省的东海岸,在海口和三亚之间,是三江(万泉河、龙滚江、九曲江)汇合入海处。因为自然生态保护得近乎完美,这里被外国专家称为世界河流入海口自然环境保存得最完美的处女地。选择这里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是亚洲自然风光与现代文明的天作之合。
博鳌一期工程建有金海岸温泉大酒店(五星级)、锦江温泉大酒店、蓝色海岸别墅,膜盖顶篷的敞开式会场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基本上满足了2001年年初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的需要。
2001年夏天,为适应论坛发展的需要,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博鳌水城为“特别规划区”,面积41.8平方公里,包括水域8.5平方公里,计划分为四期滚动建设。东屿岛是整个规划区里地势比较平坦的一个岛,博鳌水城的二期建设项目就集中在这个岛上。规划批准以后,二期工程正式启动。首届年会结束后,陈锦华4次到海南,同海南省委、省政府、中远集团、博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琼海市等相关负责领导一起,研究协调二期工程相关事宜。负责二期工程建设的海南省、中远集团及所有其他建设单位,春节都没有放假休息,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信守承诺、说到做到的负责精神。
二期工程建设从2001年7月奠基开始,到2003年4月竣工,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国际会议中心、索菲特大酒店、高尔夫球场、会场、南线主干公路、三座大桥,以及配套的供电、供水、邮电通讯设施、污水处理厂和绿化带等全部建成。二期工程集中的东屿岛,原本是一片农田丛林,约有200户居民,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是一片基本上未开发的处女地。经过二期工程建设,东屿岛完全变了样,成了一座现代化、功能完备的国际会议中心和休闲胜地,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博鳌亚洲论坛在硬件和环境方面为亚洲各国创建了世界一流的对话平台。
博鳌水城从1996年1月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到2003年4月二期工程竣工,前后历时8年,累计投资约30亿元,把地图上从未标出名字的一个渔村小镇,变成了在亚洲和世界上名声日益显赫的国际性论坛所在地,这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博鳌亚洲论坛的硬件建设和配套的基础设施,早期由博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以后则主要是依靠海南省政府和中远集团挑起了建设重担,兑现中国政府作为东道国的承诺。中国有关部委、地方、企业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主力军是海南省政府和中远集团,他们为论坛的成功运作提供了越来越好的优良服务,赢得了论坛理事会和到会各国、地区以及商、学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博鳌十年见证亚洲成长
博鳌亚洲论坛自2001年创办至今,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博鳌论坛为促进区域经济整合、推动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亚洲智慧。目前,博鳌亚洲论坛已经被广泛认可为全球探讨亚洲问题的首选平台和探讨新兴经济体问题的主要平台之一。
十年前,世界各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欧盟和欧元区的合作不断深化,美洲、非洲相继成立统一组织;相比之下,亚洲国家区域合作显得滞后。亚洲有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广阔的市场,但区域内的资源性产品和制成品大部分销往美洲、欧洲,区域内的贸易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的45%。这种状况表明,亚洲区域内的互助合作潜力巨大,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亚洲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除了要看到它的资源和市场互补、互惠性,看到它在经济上可以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时还必须看到并十分重视亚洲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多样性。亚洲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推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必须从增加沟通、加强相互了解开始,通过对话增加共识,找到双边和多边都可以接受的合作方式。这就需要有渐进的步骤,有官方、民间的广泛参与,有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平等对话,需要多种引擎来共同推进。在众多的工作机制当中,博鳌亚洲论坛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它的开放性,非官方、非盈利性,它的公开、民主、自由对话,有助于相互沟通、集思广益,有助于探讨亚洲区域合作的各种途径。
博鳌亚洲论坛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论坛本身顺应形势的发展,论坛的主题反映时代的要求,亚洲的期待。2002年,论坛举行首届年会,年会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讨论“9·11”事件对亚洲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走向等,切中亚洲国家关注焦点。与会代表认识到形成一个统一的亚洲声音十分重要。第二届至第六届年会,都围绕一个主题“亚洲寻求共赢”进行探讨。2005至2007年,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亚洲经济面临寻求新定位,发挥新角色的作用,论坛重点探讨了启动区内贸易平衡来实现亚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果说初期论坛的主要目标是向世界介绍亚洲,让世界更了解亚洲;其后随着亚洲本身力量的增强和世界对亚洲期待的增加,论坛转向更多地研究亚洲应在世界上发挥什么作用。近年来,由于全球化深入,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论坛开始研究亚洲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2008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巴厘路线图”的背景下,亚洲国家明确提出亚洲要在变革中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全球经济衰退,亚洲该如何应对?论坛将当年年会主题设为“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讨论亚洲如何走出危机。2010年,亚洲地区经济率先复苏,论坛年会提出亚洲要走绿色复苏之路。“绿色复苏”话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后来夏季达沃斯论坛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该论坛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今年,论坛年会主题为“包容性发展”,重点探讨了如何让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惠及所有国家,让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惠及所有人。如今,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世界讨论新兴经济体话题的首选平台。
博鳌的发展,和亚洲的发展是同步的。十年来,亚洲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亚洲经济占全球比重从27%提高到35%,作为博鳌亚洲论坛成员国的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眼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而亚洲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2010年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45%。
博鳌亚洲论坛经过十年发展,已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已将博鳌与达沃斯相提并论。相信已走过十年辉煌历程的博鳌,在下一个十年能更好地凝聚亚洲共识,使亚洲的声音更嘹亮,并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共鸣。■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