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从学界明星到政坛新人

发布时间: 2023-04-06 11:41:07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朱棣文:从学界明星到政坛新人

□ 吴志菲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部长!”2008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后,中国坊间很快传开了这条消息,一如他当年获得诺奖时的轰动。

在奥巴马内阁中,这位华裔面孔下有着一颗“很中国”的心,尽管朱棣文不会说中国话。这位自小喜欢玩积木的诺奖得主曾逃过学,让父母沮丧过;他琢磨烹饪,就像做科研一样认真。尽管朱棣文在物理学界的简历难以简单,成就十分突出,但是在美国能源部部长的人选中,他是一匹地地道道的“黑马”!

获得和家人平起平坐的机会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他的研究生打来的:“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回答是:“别开玩笑!”可是,刚刚放下电话,一名记者又来电话问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他还是不信,只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后来祝贺的电话不断打进来,直到斯坦福大学的有关人员告诉他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已在国际网络中登载,他才相信。

那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恩·唐诺吉两人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用激光冷却捕捉原子”,打个比方的话,就像以喷水的方式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并让它悬浮在空中,从而能有效地对它进行观察。

朱棣文找到的这个新方法,能够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为了找到这个方法,朱棣文整整奋斗了20年。然而,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他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说:“我不希望因这个奖而打断我的时间表,对于我来说,生活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当时,朱棣文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兴奋的表情,仍然和平常一样照常去给学生上课。

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开以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立刻涌入大批的媒体记者,紧紧包围在朱棣文面前。面对各界的恭贺,朱棣文说:“我能获得诺贝尔奖,虽然觉得有些意外,但也不完全感到意外,因为面对竞争者,我事先认为‘还有一线机会’。”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的师生们为朱棣文举办了一场庆祝会,而庆祝会一结束,他立即又回到教室上课。

“我还是我。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并没有什么区别。”朱棣文认为:“如果非要说得奖后有什么改变,可能就是学生会比以前更尊敬他,仅此而已。”不过,在学生眼中,精明、风趣的朱棣文,其实早就已经在学术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事实上,我们家里对于我获得诺贝尔奖反而没有外界那么大的反应,我记得获悉得奖消息后,我打电话给我母亲,当时是早上6点半,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平静地对我说,‘恭喜你啊,儿子!’”朱棣文笑言,自己的父母、兄弟、叔父、表兄弟在学业和工作上都是非常优秀的,自己获了诺奖后终于有了和家里其他人平起平坐的机会。这就是身为学者的朱棣文的秉性——潜心治学,荣辱不惊。

父母给予他说“不”的权利

1948年2月,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幼儿园时代的朱棣文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或军舰模型。小学四年级时,他成天研究那些用途不明的设备,常常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半成品的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他的目标是:实现零件数量及尺寸的最佳设计。朱棣文说:“小时候我常常把客厅堆得乱七八糟,自己做发电机什么的。我的母亲从来不说‘你得把那些垃圾扔掉’。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

在学习上,尽管父母对朱棣文的要求十分严格,但还是给予他充分的空间,任由他自发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上了中学后,朱棣文的父母就很少过问他的功课。

朱棣文高中毕业后,起先父亲朱汝瑾不太赞成儿子在大学里选择物理专业,他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适合读建筑专业。朱汝瑾认为,物理学领域里强手林立、人才济济,面临的挑战和难度极大,要想在这一领域里做出杰出的成绩相当不容易,而且做物理实验枯燥无味,如果不是异常聪颖的人是难以胜任的。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是属于那种太聪明的孩子,担心儿子将来在这一领域无所作为。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对物理学情有独钟的他,把钻研枯燥的物理学看做是一种享受,毅然选择了物理学。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  

朱棣文说,是家庭给自己提供了良好而宽容的教育。“像我当初选读物理,父母虽然不赞成,但他们没有太多阻扰,他们给我说‘不’的权利。他们教育我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朱棣文直言不讳,自己还曾试过辍学两个月,后在父母的劝告之下,才回去上课。“高中毕业时,更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被多家名校拒绝,只能上一所比较普通的学校,父母对此虽然感到十分沮丧,但也没有指责我什么。”

在朱棣文看来,进哪所大学并不应该成为你的标签,重要的是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实到了大学时,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课程,我没有去努力学习。但在喜欢的学科上,我很用功。像物理实验,我就常常沉浸于其中,觉得其乐无穷。从后来发展情况看,吃透细节和把注意力聚焦到课程要点的能力,使我受益匪浅。”

不会中国话但是“很中国”

1997年6月,朱棣文同杨振宁、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来到北京清华园,出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1世纪科学展望研讨会,并作了主题报告。会后,朱棣文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并诚恳地表示今后将加强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

在记者招待会上,朱棣文表露出了一个海外华人浓浓的中国情结,他说:“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如果我现在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不会说中文。我的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祖父朱祝年是太仓市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我的父母朱汝瑾、李静贞均为早期清华大学(原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学术世家的我,为自己始终没有把中文学好,身为中国人未能用中文写作及交谈而感到遗憾。”他在追忆自己童年的情景时说:“在我的童年时代,父母亲习惯于以英语交谈,我们家没有一本中文书,所有的邻居也不讲中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本想送我去学中文,但那时我感到中文太深奥,挺难学的,因偷懒而反抗。等到长大后,我感到需要讲中文时,已经太晚了。”追悔之意,溢于言表。

虽然朱棣文不会中文,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这么多年来,他十分关注中国,多次访华。他曾说,虽然自己在美国长大,但始终是一名中国人,也秉承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希望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有感朱棣文对中美科学交流所作的贡献,聘请他为外籍院士。

2000年8月25日,朱棣文来到太仓市朱棣文小学并题词:“小学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涯中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要在这里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朱棣文会写的汉字只有他的名字,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他特别用中文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朱棣文的中国情节还体现在他的饮食起居上。他的家是一栋二层楼的木制结构房子,楼下是客厅、厨房与餐厅,楼上是书房和两间卧房。客厅也不算大,墙壁上挂着一些画,客厅中摆放着各种艺术品,以中国式的居多,朱棣文夫人很喜欢中国文化。

“平时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测量数据,其余时间大部分也仍然埋首研究各种书籍中……”这是一般人对物理科学家的印象。不过,朱棣文这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闲暇时却最喜欢下厨做菜,手艺精良的他,不论中西料理,都让亲友赞不绝口。朱棣文非常喜欢琢磨烹饪技术,中国菜、法国菜、泰国菜、意大利菜、墨西哥菜都做得很棒,并且对各种菜的配料很有研究。特别是中国菜,每逢全家人团聚时,他总是亲自下厨,做上一桌丰盛的中国菜肴。

之所以喜欢下厨,朱棣文认为可能是因为自己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的事情。“自己动手做是很重要的概念,美国教育相当强调实做经验,许多学生走进实验室后,自然就知道各种器材的操作方式与应有的安全观念。”朱棣文指出,“中国学生善于学习书本上的东西,对于书本上的问题很坚持,这方面他们比美国学生做得要好。但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不足。”看得出,这位“诺贝尔”级厨师,更从亲自动手做菜中悟出做学问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朱棣文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除了喜欢烹饪,还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朱棣文每天都离不开体育运动,他认为体育运动不但锻炼身体,而且使自己精神振奋、头脑清醒,特有利于思考和科研。

“许多家长也许对子女喜爱音乐、体育活动有偏见,认为对于往后的学习或未来发展没有任何帮助。但事实上,这些活动都有助于科学方面的思考。”朱棣文建议,家长可以适时鼓励子女读书或在寄望的领域发展,但千万不要施与过多的压力,设定较高的标准,一方面是求好心切,但另一方面也许会造成反效果。

诺奖得主成为

奥巴马内阁又一张华裔面孔

2004年8月,56岁的朱棣文离开了任教18年的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接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一职,成为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这个年代最悠久、门类最繁多的研究实验室的第六任主任。

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后,朱棣文就把研究重点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上。作为一位学者,朱棣文在行政管理上也有着相当的经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每年预算规模达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可以想象,要管理好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一个研究机构,单靠学术水平肯定是无法胜任的。几年来,在朱棣文的领导下,该实验室成为全球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研究重镇。他的组织才能,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008年底,奥巴马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后,一直在进行组建新政府和权力交接的工作,陆续任命白宫官员和提名内阁成员人选。12月15日,奥巴马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部长。为此,他是继劳工部部长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的华裔。

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能源问题与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他表示,刚刚任命的这些团队成员都是能源环境领域的一流专家和管理者,将帮助美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新能源的挑战,以增进美国的繁荣和安全。显然,朱棣文的科学家背景将给一个以前经常由原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

作为学者,朱棣文的简历十分出众,但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朱棣文可以说还是白纸一张。选择朱棣文延续了奥巴马选择专业权威和寻求团队多元化的思路,但并不仅仅如此。专家认为,朱棣文所具有的世界观与前瞻性,是美国能源部部长的不二人选,而这项任命也是奥巴马用人唯才政策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华裔科学家被破格提名为能源部部长,反映美国社会比以前更加开放。

事实上,朱棣文一直呼吁扩大研发替代能源,认为放弃使用化石燃料是对抗全球暖化的关键手段。他近年还致力于跨界科学研究,寻出对抗气候变化之道。他强调,采取行动遏止全球暖化已成当务之急:“若现时不采取行动,恐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