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俯拾皆胜景

发布时间: 2023-04-06 11:21:44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金门俯拾皆胜景

□ 辛峰

1949年10月24日,那场最后一次中国人与中国人相互的搏斗,大陆称为“金门战役”,台湾称为“古宁头大捷”。已过去的整整一个甲子,岸与岸相望见证60余年的金门从战地到黄花,却不知其是否还将有生命的蜕变。因此一役,60年里,金门成为两岸最具宣示意义的地标。

金门实在是一个迷人的地方,这孤悬在厦门外的蕞尔小岛,是由金门本岛(大金门)、烈屿(小金门)等12个大小岛屿构成的群岛,总面积约176平方公里(有曰15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主峰北太武山雄踞中部,海拔253米,为岛上最高山。这里曾是郑成功“北伐复国”的金厦根据地,也是“国姓爷”收复台湾及清朝攻台的跳板,历史上清廷与明郑之间在此发生过多次战斗。

初到金门

笔者在厦门东渡国际邮轮码头通关,搭乘当日“新集美”号客轮,绕鼓浪屿,进入金门海域,走大担、二担南侧后直达——金门水头码头。

金门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既分散又集中。说分散,是金门总共有12个岛屿;说集中,是金门的人口几乎都集中在金门本岛和烈屿上,尤其是集中在金城镇、金沙镇和金湖镇这“三金”镇上。

金门给笔者的第二印象是“近大陆,远台湾”,或者说是“近厦门,远台北”。金门与厦门,一衣带水、隔海相望。退潮时,金门马屿与厦门角屿岛最近的地方只相距1800米。金门人经常走“小三通”去厦门市区购物。台北对于金门人来说,则显得很远,大部分金门人只是从台湾电视中看到过台北。

金门给笔者的第三印象是昔日的战场气氛。金门的地雷区、铁丝网、碉堡、坑道无数。在金门的西岸、北岸,亦即朝大陆的那一边,密密麻麻布满碉堡。这些碉堡外表涂上迷彩漆,而且四周种了利剑一般的琼麻加以掩蔽,就连海滩上也布满“轨条砦”。所谓“轨条砦”,就是在海滩挖坑,灌入水泥,然后以45度朝外倾斜的角度插一段废弃的铁轨。如今,这些战争的遗迹成了参观的景点。锈迹斑斑的“轨条砦”还成了金门渔民养殖蚝(蚵)的“养蚝石”。

战地遗迹遍布

当年,金门实行“地下化”,挖了无数坑道。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金门的坑道密度之高、规模之大称得上是个奇迹。

金门军事设施地下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是由当时任金门“防卫”司令官的胡琏提出的,并得到了蒋介石一手筹建的日军顾问团“白团”的设计补充与完善。坑道开挖,应在时任“金防部”司令官刘玉章的任内展开。相传刘玉章构建防御工事时,先缜密计算好落弹承受力,验收方式是由施工部队干部进入碉堡内,再施以炮击。如此一来,没人敢偷工减料,因此,金门工事特别坚固。传说虽不尽可信,但历次炮战中,金门屹立不摇的事实,可以想象“地下要塞化”的扎实程度。

金门的地下防御工事几乎遍布金门的各个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战防兼备的作战体系。在这些坑道中,不仅有待避处、防护铁门、进出突击口、曲折射击位置、浅水井、双层机枪堡、发电机室等,甚至还配置1000多门重炮,使得整个金门成为一只“大铁刺猬”。

蒋介石甚至还在坑道里开辟水道以容纳登陆艇,这就是如今已经成为观光景点的“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位于古岗村古岗湖东南方翟山腹里,1961年开挖,耗时5年建成,分为坑道及水道两部分,皆由人工一凿一斧开凿而成,主要供登陆小艇泛水回转运补使用。坑道全长101米,宽约6米,高约3.5米;水道呈A字形,全长357米,宽约11.5米,高约8米,可容纳40多艘小艇,坑道壁上还绘有小艇停泊号码,船只可以随时进出大海。战火远去之后,翟山坑道成为台湾军方最早交由金门公园管理处接管开放的第一座观光坑道。

翟山坑道为花岗岩构成,岩石坚硬,看上去如同桂林的巨大溶洞,但是桂林溶洞是天然的,而翟山坑道则是金门战备工事的伟大杰作与历史见证。翟山坑道内终年阴暗潮湿,据说当年固守在这里的官兵,还需每天将棉被拿到坑道外去将水拧干,再晒晒太阳,要不然晚上就要湿冷一整晚。

除此以外,金门地下要塞还有相当完备的生活体系。例如,1980年落成启用的“迎宾馆”坑道,原来是国民党“金防部”接待贵宾的住宿坑道宾馆,北端衔接南雄军医院,平日封阻,战时开通,使“迎宾馆”能立即变身为军医院,安置伤患。据说,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知名歌星邓丽君、凤飞飞、白嘉莉等人都曾下榻于此,因此,被誉为“地下希尔顿”。坑道长320米,面积6700平方米,内设有31间房间86个床位,并配备了中央空调和闭路系统等设备,感觉相当舒适。尤其是,坑道里邓丽君住过的“018”少将级房,在其去世10多年后仍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流连。

笔者戴着安全帽,走访了现在已供开放参观、长达2559.2米,设有待避处25处、防护铁门25扇、进出突击口22处、曲折射击位置7处、双层机枪堡两处,并有浅水井一口的金城民防坑道。金城民防坑道由“金门县民众自卫总队”出资,委由台陆军292师、127师工兵协建,于1978年3月14日开工,翌年6月5日竣工。笔者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足足花了半个小时。金管处的人说:“游金门不探坑道,等于白来。”

金门给笔者的第四印象是旅游服务甚好。每到一个景点都有当地的解说员接待、解说。金门兴建了各种纪念馆以供游客参观,岛内的公路多而平整,中央公路贯穿金门本岛中部,还有环岛北路、环岛西路、环岛南路、环岛东路形成环岛公路网,是台湾公路最密集的地方。

并不贪瘠的金门

由于迭径战乱,经济以农业为主,加上金门孤悬海中,远离台湾本岛,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造就了这座海岛的独特风光:战地遗迹遍布,数百年沉淀的闽南古文化源远流长。修旧如新的红砖白墙、燕尾飞檐、马背山墙处处显示出闽南文化的优美音符。清代牌坊、侨乡骑楼、风狮爷、青石路、老榕树则充满闽南韵味。

与厦门相比,金门更像个大农村,几乎没有高楼大厦。房屋大都是两三层的房子,高楼大厦都是近年来新建的,不多。

虽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金门人现在的生活并不贫瘠,甚至比不少岛内县市还要好。过去守军带动了当地服务业,此后仅一个金门高梁酒厂便可为10万金门人带来丰厚利润。2008年,全台为应对经济危机发放消费券时,金门人除了拿到台湾政府发放的3600元消费券外,县政府还给全民每人追加3600元。而且金门退休福利优于台湾本岛。如65岁以上的金门老人往来台湾本岛与金门之间乘飞机可以享受对折机票。

金门特产“三宝”是贡糖、高梁酒和菜刀。第一宝贡糖是以上等花生仁、白砂糖、麦芽糖,经民间传统工艺用木棒“打”出来的。“打”闽南语称为“贡”,所以又叫“贡糖”。第二宝高粱酒已经成为台湾名酒,香醇甘洌,风味独特,香飘两岸,也畅销于中国内地。

第三宝便是金门菜刀。游客来到金门,特别是大陆游客来金门,都喜欢买金门菜刀作为纪念。金门菜刀的特殊意义在于做刀的钢来自于金门炮战的炮弹片,若以一发炮弹可以打制40把(技术纯熟的工匠,可制200多把)菜刀计算,现在遗留下来的炮弹可打制出8000万把“锋利、防腐、三年不用磨”的菜刀。古有“铸剑为犁”,今有“锻炮弹为钢刀”。小小菜刀,成为日用生活品,成为意义深远的纪念品。

金门与厦门,从当年的炮对炮到现在的门互开,从当年杀伤力极大的炮弹飞过来到现在把做饭的菜刀带回去,60余年后,两岸有识之士共同书写着两岸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