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耍火龙
发布时间: 2023-04-06 11:19:45
土家耍火龙
□ 谭德富
耍火龙的历史和准备工作
土家耍火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据说它源于一次扫除瘟疫的活动。传说在300多年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花坪乡发生了一场瘟疫,害得家家戴孝、户户停尸,为此玉皇大帝派赤龙下凡,帮助人间扫除瘟疫,解救人类。玉皇大帝托梦于花坪乡一个善士,说要百姓用竹蔑和纸扎成一条龙,用雄黄、土硝、炭木制成烟火烧龙就可以驱赶瘟疫。善士便按梦中所得的法术和居民们一起操办,结果瘟疫真的就被扫除了,人们又过上了安康的生活。
由于能驱邪消灾、祈福,耍火龙逐渐演变为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每每进入腊月,花坪乡中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就开始凑份子,有钱的出钱,有硝的出硝,有力的出力,开始糊扎火龙,制作蓝烟、花筒。火龙龙体的制作和其他舞龙龙体的制作大致相同,以竹、木纸、布为原材料,大多由龙头、九节龙身和龙尾连接而成,以红色、黄色的布覆面或用纸覆面。龙头要塑造出两眼有神、张口吐舌、额大角长、须发飘扬、神威奋发的形象。龙珠一般制作成直径约24厘米的球体,龙头、龙身、龙尾、龙珠下面均固定一根木杆,耍火龙的人手持木杆便可以耍龙了。蓝烟由土硝、雄黄和竹筒制成,在竹筒里灌上土硝和雄黄,外插一根火药引线。花筒用火药、雄黄、土硝、铁屑、硫磺、构树或杉木炭等配制后灌到竹筒里,再在外面插上火药引线。在花坪乡及邻近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蓝烟、鞭炮和花筒,而且是多多益善。
耍火龙仪式
春节期间,除过小年、过赶年、出天行、抢银水外,最重要的节庆活动就是从正月初九开始到十五结束的耍火龙了。
正月初九下午,几十人的火龙队伍,吃饱喝足,特别是要喝足苞谷老烧以御寒,然后脱下棉衣,有的甚至只穿一条短裤,赤膊上阵,以免耍火龙时烟火烧燃到衣服。耍火龙前,由梯玛(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老土司)进行一个祭龙仪式,要杀一只大公鸡,用鸡血祭龙,祈求龙能驱逐一切邪气,给人们带来吉祥。
祭祀结束,耍火龙正式开始,锣鼓、唢呐班子奏起乐曲,烟火师点燃蓝烟,瞬时空中烟雾缭绕。龙珠引领长龙踏着鼓点,在烟雾中上下翻腾,沿街飞舞。耍火龙的人握着木杆上下左右翻舞,使火龙保持九曲连环,呈圆环状和一上一下的拱形状,以增加龙的美感。耍龙人边耍边喊:“耍花筒哟,越烧越发呀!越烧越红火啊!”这时,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少,拿出自己的花筒和蓝烟点燃。在火龙旁喷射花筒时,一般要隔耍龙人一米左右。这些火花中大部分是炭火细粉和金融细粉,烧在身上,被汗水一浸,便熄灭了,其实并不疼。耍龙人紧握着木杆左右跳跃,火龙在一片五彩缤纷的烟火和蓝烟中游弋、起伏、翻滚、腾越、缠绞,如腾云驾雾,如穿行火海。急奏的锣鼓声、高亢的唢呐声、震天的爆炮声、舞龙人的呐喊声,使整个街镇都沸腾起来。火龙从老街耍到新街,一路呐喊,一路烟火,街的两边人山人海,热情奔放,中间焰火迸射,火龙腾飞,好一幅激扬高亢的壮观场面!
耍龙队伍拜新年
开场仪式结束之后,接下来几天火龙就要给家家户户拜年。各家各户用花筒、蓝烟和鞭炮欢迎。引龙人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家境编出各种赞美之辞,祝福新年吉祥,万事如意。很多人家还准备红包或花坪特产桃片糕送给耍龙人。耍龙人得了红包或糕饼糖烟后,在一阵阵呐喊声中又耍到另一家。
从正月初九开始到十五之前花坪的夜晚都是火树银花、焰火满天,耍龙的队伍夜夜都要到街镇各户和邻镇的农家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晚上圆灯。圆灯时节,更加热闹,可谓是狂欢之夜,家家户户都是准备了充足的花筒、鞭炮,周边十里八里的人都赶到花坪乡上观看耍火龙。
土家耍火龙的主要看点首先是蓝烟、花筒燃放时的壮观场面带给人的震撼。耍龙时,千百支花筒、蓝烟齐射,五彩缤纷,互相交织辉映。蓝烟缭绕使龙身时隐时现,有腾云驾雾之感,令人眼花缭乱,更添祓邪祛瘟、纳福迎祥的祝福色彩。其次是耍龙人的粗犷豪放,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虽身处寒冬,耍龙人或只着对襟汗衫,或上身赤裸,或下身只着宽口短裤,一声声“耍花筒哟,还要花筒哟!越烧越红火哟!”撩拨得人们精神振奋,在烈焰烟火的喷射和人们的呐喊声中跳跃穿梭,给人以力量,以美感,使人宠辱皆忘,显示了土家汉子强健勇敢的精神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