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海洋:九十载岁月如歌
——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专访
发布时间: 2023-04-13 10:43:49
心中的海洋:九十载岁月如歌
——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专访
□戴红
刘瑞玉:1922年出生于河北乐亭,海洋生物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常委、九三学社青岛市第八届委员会主委。
刘瑞玉的名字见证着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与辉煌。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耄耋之年仍然是开拓者。淡泊名利,一介书生,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这是一个年过九旬大学者的大气象。
“我只能给你周六上午一个半小时。”
满以为采访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应该是从从容容,哪想到刘院士的工作档期排得满满的。熟悉的人说,老人家惜时如金,一分钟也不浪费。
终于,在一个微风裹挟着花香的秋日,我见到了健朗而矍铄的刘院士。往事随一杯香茶,在静谧的小屋里飘香四溢……
心中的海洋
1922年深秋,河北省乐亭县东关前街,一个男孩在刘冠英家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就是刘瑞玉,父亲刘冠英曾任乐亭最大的民族企业——益发合公司的总经理,后任天津公司经理,常年在外经商。
刘瑞玉长年见不到父亲,母亲又不识字,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让父母骄傲。1936年,刘瑞玉从乐亭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进入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
渤海湾的7月,是对虾生长的黄金季节。刘瑞玉爱看海,爱看养虾人忙碌地收获。他总是静静地坐在岩石上浮想联翩,让海风肆意地吹过,澎湃波浪在岩石边撞击出千万朵浪花。“地球几乎是一个海洋的星球。海水中生存着17万余种动物和2.5万余种植物。”这是上小学时老师讲过的。在刘瑞玉看来,大海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造就了蔚蓝浩瀚的壮阔景观,更是因为它孕育着无尽的宝藏与神奇。
1938年,刘瑞玉进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级中学学习。生物实验课上,老师指导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构造,生命体的种种生命迹象深深吸引着刘瑞玉。从此,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41年,刘瑞玉高中毕业后如愿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在这里的学习,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毕业后一年,他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的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跟随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沈嘉瑞教授从事甲壳动物生活史和分类学研究。1950年8月,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后,刘瑞玉从北京来到青岛进入该机构,继续从事甲壳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在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领域,刘瑞玉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堪称中科院海洋所的“活化石”。他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内、国际重要海洋学及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甲壳动物分类区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项目。他全面总结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特点,特别是区系组成与生物地理学特点,填补了国内甲壳动物几个类群的空白。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的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刘瑞玉指出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东亚亚区与暖水区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从而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又指出台湾—海南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间的分界线,其论点补充、修正了国外同行的不足与错误,为业界沿用。他组织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提出全面开发方案,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资源影响的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三次浪潮”席卷全国。其中第二次浪潮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而引领第二次浪潮的,正是刘瑞玉。
在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中,刘瑞玉功不可没。他首次摸清了对虾生活习惯,推动了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他对虾类幼体与仔虾期的形态学比较研究,为科学地研究对虾类种群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77年,刘瑞玉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派往阿尔及利亚进行欧洲对虾人工育苗实验,首次获得成功。1978年至1983年,刘瑞玉任全国对虾人工育苗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指导和推动全国对虾育苗和养殖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为对虾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1978年,刘瑞玉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4年又获得农业部养虾服务荣誉奖。
在50多年甲壳动物学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刘瑞玉全面了解中国近海的虾类、蔓足类、糠虾类、口足类的种类组成以及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发表论文150多篇,完成专著10部,填补了我国糠虾类、蔓足类的研究空白,发现了40多个新种和3个新属。他的专著《中国北部经济虾类》于1958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南海对虾类》一书,于1999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蔓足类区系研究》于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由他完成了《中国动物志》蔓足类卷、糠虾类卷、对虾类卷和口足类卷的编写,正陆续出版。刘瑞玉联合全国专家编著了《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全部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国内外分布,真实反映了中国生物的多样性现状,被誉为“里程碑、令人惊叹的著作”……
2007年,刘瑞玉关于全面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岸带生物资源的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双奖;作为在行业内获得的最高荣誉,2007年,刘瑞玉荣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颁发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从而改写了这一国际奖项获得者中没有亚洲人的历史。
在个人成就之外,刘瑞玉还为中科院海洋所培养了一批主要从事海洋动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底栖生物生态学、污损生物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生如流,岁月如歌。一部部专著奇峰般耸立在老人的书斋前,使刘瑞玉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折射出绚丽的光辉。
“还我海域一片蓝”
“海洋是人类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摇篮,然而,它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面前却又是那么脆弱不堪。”
针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先天不足,面对多年来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分析,刘瑞玉大声疾呼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他指出,我国海域缺乏大洋性资源,很少有产量百万吨以上的大种群鱼类,只有地方性的带鱼、鯷鱼和外海洄游性的鲐鲹鱼等。原因是我国海域没有处在冷暖洋流交汇地方的生物活跃区,生物资源的储量形不成大气候。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们不仅对这些有限的资源不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反而因过度捕捞,加之盲目填海、工厂排污,环境破坏导致许多海洋生物已面临灭顶之灾。胶州湾著名的沧口泥沙滩生物多样性很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有100多种底栖动物,而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环境被破坏,仅剩四五个种类,经济种产量也急剧下降,主要是填海和污染使众多贝类失去了生存繁衍的家园。过度捕捞对我国特有的大黄鱼、中国对虾、小黄鱼资源破坏更是毁灭性的……
言者谆谆。为海洋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怀着对海洋深深的情结,发出了“还我海域一片蓝”的呐喊。
自2000年以来,刘瑞玉全力投入到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中。那年,他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的邀请,参加“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评估”国际合作项目,负责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的物种濒危程度评估研究和红色名录的编写,与国内多位科学家一起,采用IUCN 2000年评估新标准,评估确定主要类群物种的濒危等级,其结果编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刘瑞玉还积极参加了自2000年开始的国际合作项目“海洋生物普查(COML)”和“国际物种2000年”中国节点“中国生物名录”的编写工作。
中国对虾、中国龙虾等不少种类已被列入濒危或近危物种行列。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硕大唐冠螺也被列入濒危物种,不仅在海南岛采不到,目前在远离大陆的西沙群岛也很少见到。至于中华鲟、中华白海豚等更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动物。刘瑞玉说,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已被列入我国物种红色名录,有的正处于濒危状况,对此该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采取对策的时候了。
耄耋之年的开拓者
勤奋,是对刘瑞玉一生最恰当的注脚。他在海洋所主持工作时,最能全面掌握所里各项业务的所长,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科领域。他利用业余时间汲取知识,从不说外行话,令合作者敬佩不已。图书馆一有关于海洋方面的新书来,他总是第一个借阅,了解海洋科学最新的科研动向和成果。
谈起刘瑞玉的人品,他的学生们更是赞赏有加。刘瑞玉在工作安排上从不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而是着眼于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眼光,他把学生们都分配到基础分类研究的项目中,保证了国家海洋分类基础性研究的持续发展。
刘瑞玉在生活上非常简朴、随意。他屋子里的灯很少全部打开,“够用就行”。可他对同事、同学、朋友可一点儿都不抠门,请客吃饭从来都是自己埋单。有时出国回来,总忘不了给大家买些礼物,按人头分,一个也不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他都把回不了家的学生们聚到一起,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他一件衣服穿了几十年,可是有一次别人不小心泼了他一身饮料,他却大大咧咧地说,没事,该换啦。他中午常常吃泡面,一年到头地吃。所里有食堂,他嫌浪费时间,不愿意去;中午可以回家,又不想麻烦司机。特别是老伴走了后,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而泡面成了刘瑞玉标志性的特征。“方便面院士”成了所里的笑谈,以至于所里的同志偶尔一段时间吃泡面,大家就会善意调侃一句:你想当院士不成?
刘瑞玉的办公室也是他的书房。佝偻着身子,埋在一堆书中间,是大家最常见到的景象。和刘瑞玉一起共过事的人,都一直赞叹他最勤奋、最认真、最一丝不苟。他以90岁的高龄奔波于国内外各个地方,一到地方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很多小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人,也自叹弗如。他无论对正式承担的科研任务还是额外的工作,一旦答应,他就全力以赴去做,而凡属于自己分工的事,必尽全力亲自完成。目前科技界所见的不良现象,如申报项目时自我吹嘘、争当老大,凡事考虑个人名利在先、虚报成绩、弄虚作假等等,是他深恶痛绝的。
一个半小时很快过去了,刘瑞玉起身告辞。门外,关于渤海漏油事件的调查机构已经等候多时;上午,台湾同行推动两岸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正待开会;明天,要去南京参加全国“动物进化理论研讨会”;后天,去上海参加动物学会理事会;大后天……
感恩海洋,崇敬海洋,善待海洋。刘瑞玉一生都在为那心中的海洋不懈地工作着,他的名字涵盖了博大,就如他对发展海洋事业的千年情节,拥有宽阔而辽远的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