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从亚洲“影视王国”的缔造者到“慈善之星”

发布时间: 2023-04-13 10:40:22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104岁高龄的邵逸夫特地发来一个视频在会场大屏幕上播放,他热烈祝贺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圆满成功,并向浙江的父老乡亲问好。会场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以示对这位全世界最年长的董事局主席和著名浙商的崇高敬意。

邵逸夫:从亚洲“影视王国”的缔造者到“慈善之星”

□余人

2011年12月7日,香港无线电视TVB董事局对外宣布,104岁的公司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将于12月31日退休,该公司董事局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将于2012年1月1日起出任董事局行政主席。为表彰邵逸夫的重大贡献,TVB公司将授予他荣誉主席头衔,更有意为他申请“世界最年长的董事局主席”的吉尼斯纪录。从最初一个放映电影的年轻人,到一位百岁“影视王国”的缔造者和“慈善之星”,邵逸夫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动人的百年传奇。

初涉影业

浙江宁波,数百年来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宁波帮”人士,邵逸夫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一位。1907年10月4日,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现为宁波市镇海区)。邵家世代以经商为业,其父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在兄弟中排行第六。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小学就读于老家镇海庄市叶氏中兴学校,后来前往上海就读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由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为他日后的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

在邵氏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行业,邵逸夫在里面担任摄影。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拍竣放映后,深受上海市民欢迎。天一影片公司抓住机会,接连推出新片,收益颇丰。

天一影片公司的崛起抢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遭到上海其他6家制片公司铜墙铁壁合困式的围剿,很快在上海面临生存的危局。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公司远赴新加坡开创新天地。当时的新加坡已是东南亚最繁华的商埠,每天都有大型客、货轮进进出出。相比之下,当地的娱乐活动却十分单调。

1928年9月,邵逸夫抵达新加坡。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邵氏兄弟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挂牌成立,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影片公司的新电影。

邵氏影片一边在思想上宣扬中国的传统,一边在形式上引领新潮流。如公司的开山之作《立地成佛》即以彩色(染色)为卖点;《女侠李飞飞》一片刀光剑影舞动人心;《白蛇传》《珍珠塔》则创造出新的商业类型电影——“历史片”,并引发了一场挖掘历史和民间传说的热潮;喜剧片《王先生》开创改编漫画为电影的中国纪录。但真正“新”的表现形式,则是上世纪30年代初传入中国的有声电影。

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当时,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必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邵逸夫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之后,邵逸夫便从美国购买回了有声电影器材。放映设备有了,但还没有适合有声影片的剧本,邵逸夫就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及时训练人员,包括他自己。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1932年,在邵逸夫摸爬滚打练出一身有声电影摄制的真功夫后,由邵氏兄弟担任导演和摄影、制片,并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编剧和主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当时可以说轰动八方。当时,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兄弟公司的生存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称雄香港

自《白金龙》后,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发展一路看涨,至1937年抗战前夕,其在东南亚已拥有电影院130多座,游乐场9家,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全面占据了东南亚影业市场。然而,残酷的战争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1937年后,日寇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直至被迫关门。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以50岁年纪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裁。

上世纪50年代,香港影坛有三大势力:邵氏、电懋(国泰)和左派的长城与凤凰公司。邵逸夫想抢占香港这个制高点,还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后者难度更大,关键要有制作优质电影的摄影厂。1964年,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邵氏影城竣工,在这片矗立于清水湾山道上的建筑中,除了要进口柯达的底片,不出大门便能做出一部电影来。

影城内的邵氏公司试片室是邵逸夫每天必到的地方。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记录是一天9部,一年700部。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此后,从邵氏影城拍摄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远远超过香港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邵氏”开始一统天下,称霸香港影坛。

正值香港电影如日中天的时候,邵逸夫却悄然转移了事业重心。1965年,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及英美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1967年,香港无线台TVB正式启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后来又担任董事会主席。TVB公司在邵逸夫的带领下好戏连台,捧出了“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则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后,又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由邵逸夫一手操办。

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1994年,“邵氏”年报显示:物业出租收入达2.3亿元,而电影放映收入仅2924万元。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巨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唯有邵逸夫一人!

慈善之星

邵逸夫的慷慨,人所共知,国内外许多高校里的“逸夫楼”就是明证。这一点跟他受父亲邵玉轩的影响不无关系。在辛亥革命前后,邵玉轩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也算得上一个知名人士。1920年他病逝于上海,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哀悼,上海的报刊还发表了相关报道。

纵观邵氏慈善,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读书不多的他早就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强,经济、科技、文化也能强,国家、民族才能强。正如他常说的:“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1973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协助教育、医疗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邵逸夫对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情有独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自1985年起,“邵氏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每年向内地提供巨额教育捐款。1987年1月12日,邵逸夫向香港中文大学捐赠1亿港币兴建逸夫书院。在逸夫书院奠基典礼上,他又将1亿港币的支票交给国家教委主任刘忠德,用于内地的教育项目,首批有10所高校受益。

邵逸夫对故乡宁波和父老乡亲们也倾注了很多的爱心。1987年后,他多次回乡探亲访友。当另外一位著名的“宁波帮”人士包玉刚发起建宁波大学的倡议后,他觉得应该为家乡筹办大学出一点力,便积极响应,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事业。这些捐建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在邵逸夫等“宁波帮”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宁波大学已建成一所校园面貌整洁、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方法先进、学校管理上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良好的影响。

浙江大学也是邵逸夫捐款的重点大学。1985年他捐款1000万港币,在玉泉校区修筑了邵逸夫科学馆。1989年12月,由他捐款7000万港币和400万美元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破土动工,1994年5月2日正式开院。医院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环境十分优美。医院现有员工1590多人,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口腔科、放射科、检验病理科等33个临床医疗部门,设有833张床位,拥用全套进口的先进医疗设备。

前些年,年逾九旬的邵逸夫还多次走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学校捐赠项目,甚至到达西藏高原和甘肃大漠。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涉及项目有: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艺术搂、学术交流中心等,可以说“逸夫楼”遍布中国校园。1985年,邵逸夫还向英国牛津大学捐赠1630万美元,帮助该院建立一个中国研究所,以开展中英文化交流。此外还向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港币,其中80%以上是教育项目。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之为第一人!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在香港创立“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每年颁布1次,奖金100万美元,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此奖立意高远,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在抢险救灾方面,邵逸夫也非常积极。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发生汶川大地震的3天之后,邵逸夫及其夫人方逸华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国家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在“长江抗洪”和台湾“八八风灾”中,他同样向两岸的同胞伸出了援手。

邵逸夫在慈善事业方面的贡献受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及中国慈善总会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和人们的尊敬。1985年,邵逸夫为保护敦煌壁画捐款1000万元港币,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装玻璃屏风,敦煌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就分别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当代人物给小行星命名。连美国旧金山政府也在1988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如今,退休后的邵逸夫,每天读报1小时,也时而看看电视、电影,主要以保养身体为主,目前健康状况良好。我们谨祝这位百岁“慈善之星”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