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古城:穿越新疆悠长历史的隧道

发布时间: 2023-04-13 09:11:43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惠远古城就像一部发黄的线装史书,以一个幸存者的姿态兀立于伊犁河谷。古城的建筑虽然有些老态龙钟,可是与古城同龄的老树却仍然枝繁叶茂,似乎在向人们讲述永远也讲不完的历史。

惠远古城:穿越新疆悠长历史的隧道

□刘少才

承载着百年历史文化

有人说,不到伊犁就等于没到新疆。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加强对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8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而惠远古城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走进惠远古城,就如同走进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古城孤零零地倚靠在新疆的伊犁河边,若不是依然矗立的钟鼓楼、将军府以及放眼望去就能见到的高高低低的城墙作证,你还以为到了一处最普通的乡村。

惠远古城位于伊犁河北岸,距伊宁市30多公里。惠远出名,主要在于它是一个承载百年历史文化和西域辉煌的地方。惠远古城能抓住游客的心,则是因为古城远在边关的清代建筑。1763年,清政府在伊犁河北岸择地筑城,乾隆皇帝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1764年,惠远城竣工。自此,惠远成为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居伊犁九城之首。直到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设省会于迪化(今乌鲁木齐)为止。

当时的惠远城,城高4.67米,周长九里,规模之宏大,为新疆第一大城。同时,惠远城内商号遍布,道观林立,极为繁荣。城内城外有不少军事设施,有官兵操练武艺的校场;寺庙林立,清真寺、喇嘛庙是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小北京”之称。清代经学家洪亮吉有诗云:“牛羊十万鞭驱至,三日城西路不开”,可见当时盛况。惠远城南的望江楼位于伊犁河畔,红栏碧瓦,常有官府贵人或名人墨客登楼品茶赋诗,饱览伊犁河景色。

后来,因战乱、沙俄侵略,城内建筑物遭毁坏,许多建筑被拆除。此后,惠远城垣逐年被伊犁河水侵蚀,地下遗存的文物多被伊犁河水淹没,城内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今尚幸存的只有北面、东面部分城墙和老东门土墙墩,即惠远古城。

尽显昔日辉煌

如今的惠远城是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惠远旧城北15里处仿照旧城所建的。与惠远新城、伊犁将军府同时期建造的还有惠远钟鼓楼。钟鼓楼位于古城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正对四个城门,是四层三檐歇山顶的木制结构建筑,总高23.76米。钟鼓楼曾于1927年、1964年、1981年进行过三次维修,是全疆仅存的一座有较远历史的传统高层木制结构建筑。钟鼓楼基座层外面用青砖砌成,台上边缘有青砖花墙,基座顶棚为方木拼铺,绘有八卦图,内壁也用方木、青砖镶砌而成。南拱门右壁上开一小门,入内拾阶而上,可登至基座平台。平台上建有木制结构彩楼三层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各层檐面及楼顶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屋檐下梁柱额枋均绘有彩画。旧时,各层檐角悬挂铜铃,风吹起来“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二楼置有大钟大鼓各一,为敲击报时之用,城门的昼开夜闭以此为信号。整个建筑巍峨挺拔,雄浑壮丽,熠熠生辉。

当年的惠远管理着北到蒙古、西到俄罗斯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域,就是这座默默无闻的古城,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控制着这样一大片辽阔的疆域。小小的古城曾是当年新疆的首府、西域的“大都”。如今的惠远古城,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人们称为新疆的“故宫”,可以说是新疆历史的缩影。

车从霍尔果斯回来,经过一路的颠簸,进入惠远古城,远远就见将军府门口两尊石狮俯卧雄视。南方石狮细腻的形态与新疆雕刻粗犷的技巧融汇其中,它们不同于一般北方石狮的凶猛威严,而显得淳朴、憨拙。将军府的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式,典型的清代建筑,土木结构的飞檐式“人”字梁平房。院内古树参天,5棵古橡树是活的历史见证。

历史名人和民族英雄

在惠远古城,笔者意外与一位历史名人“相逢”,那是一尊汉白玉大理石雕像,他就是林则徐(1785-1850)。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林则徐因在虎门点燃了第一炬反侵略的火把而被流放到伊犁。这位曾叱咤风云、使列强闻风丧胆的林大人,背着手,略低着头,似在深思被流放新疆之事,似有千般不如意,万般不理解。但是,他的名字以及他一生最后的光辉,在惠远这片土地上流传至今。林则徐曾在惠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疆竹枝词》24首,是他深入南疆勘地时所作的反映清代维吾尔族生活习俗的诗歌。诗歌以诗词的形式记述了新疆农作节气、宗教活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可谓爱国爱民之心光照史册。但他最最得意的传世佳作当推他主持修建的黄渠(即林公渠),黄渠的修建解决了伊犁多少年来饮水难的问题。当地百姓没有给林则徐竖碑立传,但他的事迹却耳熟能详。从虎门销烟到流放伊犁,只不过短短数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为一瞬,可在林则徐的一生中却是跌宕起伏而宠辱不惊的升华岁月。那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林则徐的一生中是最为厚重的一笔,使他的人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一座边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和人性的光辉,这该是惠远之福吧。

新疆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历代新疆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对收复新疆贡献最大的民族英雄,要属左宗棠了。提到左宗棠,得先熟悉一段历史。初建的惠远城,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当时由于准噶尔叛乱已经平定,在首任伊犁将军明瑞的治理下,伊犁很快繁荣起来。可惜,好景不长,惠远的繁荣前后不到100年,清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地位显赫的伊犁将军,贪婪奢糜成风,一代不如一代。同治三年(1864年),南疆库车维吾尔农民起义,伊犁的维吾尔族和回族农民响应,攻打惠远城。同治五年(1866年),起义军占领惠远城,全城军民死伤不计其数。从此,新疆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乱时期。

兄弟同室操戈,外敌幸灾乐祸。已经侵占伊犁西路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沙俄帝国,看到伊犁内乱,便于同治十年(1871年)以“代收代守”的名义,悍然入侵伊犁,一举摧毁了有百年历史的惠远古城,在伊犁实行殖民统治。光绪二年(1876年)10月,清廷任命钦差大臣左宗棠帮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坚持以武力收复新疆,并为自己订做了一口棺材,抬着棺材进驻新疆哈密,鼓舞军中士气,意为收复新疆决战到死。颓废日久的清军,在左宗棠的指挥下,终于重振雄风,铲平了新疆各地的分裂势力。左宗棠于1882年收复了沙俄铁蹄蹂躏下的伊犁,随后,清朝政府借举一统新疆。

伊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惠远城得已重建。而后,在新任伊犁将军长庚的建设下,惠远城渐渐成了新疆对外开放和引进现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斗转星移,时事变迁。昔日惠远城繁华的大街小巷已不见踪影。不过,钟鼓楼还在,伊犁将军府还在。人们仍然可以看出惠远古城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