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京剧大师盖叫天与盖派传人张善麟的往事

发布时间: 2023-04-12 10:48:01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29

京剧大师盖叫天与盖派传人张善麟的往事

□ 余人

盖叫天墓前说往事

在梅花盛开的初春时节,笔者采访了著名京剧大师盖叫天的孙子张善麟。提到他与爷爷盖叫天之间的往事,张善麟特意把笔者领到了西湖之滨丁家山上的盖叫天墓。

一下车,便见公路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慕侠亭,亭子飞檐流角,正中那块“学到老”的牌匾,是著名书画家黄宾虹所书;4根花岗岩柱上刻有陈毅当年根据周恩来的原意所题、由书坛泰斗沙孟海笔录的“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还有书画大师吴湖帆题写的“英名盖世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唐云题写的“一代孟优允文允武,千秋绝艺如柏如松”的楹联,可谓一绝。

踏上十几级石阶便是盖叫天的墓地,墓碑后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圆形墓体,两侧排列着数行苍翠的松柏,周围环境显得庄严肃穆。墓地中间竖着一块1米多高的石碑,上面仅刻着“艺人盖叫天墓”6个并不显眼的字,此外没有其他碑文。这就是著名的“没有碑文的盖叫天墓碑”。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河北省高阳县西演村人。他从7岁就开始苦学京剧表演艺术,先后在天津、上海等地登台演出。13岁那年,他来杭州演出《天水关》《翠屏山》《十八扯》等剧目,胜过了当时艺名为“小叫天”的走红京剧演员谭鑫培,因而获得“盖叫天”这一艺名。盖叫天在杭州的成功演出,在他的人生和盖派艺术上,成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拼搏,盖叫天历经坎坷,终于登上了中国京剧武生表演艺术的顶峰,被誉为“江南活武松”,成为与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杨小楼等齐名的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还曾光荣当选为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在“十年文革”期间,盖叫天被迫害致死。1978年9月16日,中共浙江省委为盖叫天平反。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盖叫天的骨灰由杭州龙驹坞移葬到西子湖畔的丁家山。盖叫天毕生为京剧艺术献身的精神,与美丽的西湖景色相互辉映,鞭策后人。

在盖叫天的墓地,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盖派艺术研究会会长的张善麟向笔者细述了他与爷爷之间感人的往事。

祖孙俩金沙港苦练戏

在杭州曲院风荷景点西湖南侧,有一条潺潺的流金河,往上走便是有名的金沙港。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金凤从金凤凰山上飞到这里翩翩起舞,周围的老百姓看到后非常高兴。因为古人曾有“凤凰落处必有金”的说法,乡民们便挥锄在地上挖呀挖,挖了7天7夜,竟然真的挖到了黄灿灿的金沙。为了把金沙运出去冶炼,老百姓便开出一条流金河,并在河边修建了金沙港。一船船的金沙源源不断地从流金河运往远方,从此金沙港名声在外。

也许是巧合吧,盖叫天在杭州成名后,便在金沙港购了一块地皮,建起了“燕南寄庐”寓所。从此,这只“金凤凰”便在金沙港翩翩起舞,“艺术之金”从流金河源源流出……

1940年,张善麟出生于河北高阳。他的父亲张翼鹏是盖叫天的长子,也是南方京剧发展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因为在演京剧《西游记》一剧中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艺术上有重大突破,曾获“江南美猴王”之称。不幸的是,1955年他因患心肌梗塞英年早逝。之后,张善麟来到杭州,随爷爷盖叫天学艺,成了金沙港的新艺人。

盖叫天教张善麟练功是“全封闭”的。每天早上6点,盖叫天便把张善麟从床上叫醒,带他到院子里练“早功”,要练到9点才能吃早饭,休息一会后又接着“上午工”,一直练到下午3点才能吃饭。随后午睡一小时,再起来“上晚工”,常常要练到半夜才睡觉。

如果说时间上的磨练张善麟还忍受得住,让他难以“对付”的是盖叫天的“严格”。每次练功时,盖叫天手里总是拿着一根小木棍,在寒冷的冬天里,张善麟的手稍不伸直,盖叫天就打他的手;腿跑慢了,盖叫天就打他的腿。盖叫天对张善麟说:“这叫‘打戏’,只有这样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张善麟后来才明白盖叫天要他表演时,动作既要有力度,还要漂亮,唱腔要求吐字准确、音质圆浑。有时盖叫天还故意把家里的花瓶、书画、香炉等摆设搞乱,叫张善麟在短时内恢复原样,以增强其记忆力。连平时扫地、浇花、提水、喝茶,一招一式都要张善麟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辅助练好基本功。

周恩来看望盖叫天及张善麟

有一年国庆节,时任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到金沙港请盖叫天上观礼台观礼,他看到张善麟练得精疲力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盖老,我替孩子请个假吧。”这是张善麟记得的爷爷唯一放他的半天假。

有好长一段时间,张善麟不明白爷爷为什么如此“残酷无情”,他曾偷偷地哭过,甚至想打“退堂鼓”。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变了主意。那是1957年3月的一天下午,天下着密密细雨。正在房里练功的张善麟听到有人在敲门:“张英杰先生在家吗?”这还是张善麟第一次听到有人叫爷爷的原名。张善麟跑过去打开门一看,眼前不觉一亮——

“哦,这不是周总理吗?”

周恩来身穿一套银灰色的中山装,因路小车子开不进,周恩来就撑着一把雨伞走了进来,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张善麟的面前。原来,那几天周恩来正陪同前苏联的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杭州,于是,特意来看望盖叫天。

此时,盖叫天早已迎出来,热情地把周恩来请进了“百忍堂”大厅,泡了杯上好的龙井茶,并亲切地与周恩来交谈起来。

周恩来望着站在盖叫天身后的张善麟说:“你爷爷的艺术是咱们的国粹,你可要好好学习啊。”张善麟听了后,恭敬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临走时,问盖叫天工作、生活上有些什么困难。盖叫天说:“我们这里离城区远,还没有电灯,早晚练功不方便。”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几天后金沙港便接上了电灯……

随后,梅兰芳、马连良、红线女、周信芳等戏剧大师,也多次来到金沙港拜访盖叫天。每一次,这些艺术家都对张善麟给予了艺术上的指导,并要他当好盖派传人。周恩来及诸位大师的关怀和勉励,使张善麟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向爷爷学艺,接好爷爷的班。

不久,张善麟和爷爷来到上海,祖孙俩在上海人民剧场同台演出了盖派戏《一箭仇》。张善麟在剧中演武松,盖叫天演史文恭,祖孙俩配合默契,表演出色,使整个剧场为之倾倒。演出结束后,周信芳、俞振飞等艺术家纷纷走上台去,献了鲜花或花篮,祝贺祖孙俩演出成功。

那一晚,张善麟激动得一夜没合眼。

盖叫天鼓励孙子“飞”出去

转眼间到了1960年,盖叫天已经72岁高龄,体力明显不支,加上社会活动多,便极少参加演出了。

有一天晚上,盖叫天把张善麟叫到跟前说:“善麟,这几年爷爷为了教你学艺,没有少打你、骂你。其实爷爷也不忍心,可我知道自己年纪大了,教你的时间不多了,只好这么办。如今,你已长大成人,也应该自个儿到社会上去立业了。”

张善麟听着爷爷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泪水不觉夺眶而出。他对盖叫天说:“爷爷,我一定要用你‘学到老’的精神激励自己,把盖派艺术奉献给观众。”

一周后,20岁的张善麟只身来到江南历史名城苏州,同苏州京剧团演员合作演出盖派戏。在3年时间内,张善麟先后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挂牌演出,把向爷爷、父亲和三叔“小盖叫天”学到的盖派戏,奉献给了广大观众。这期间,张善麟也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但他的表演水平却在实践中迅速得到了提高,在京剧界打响了名气。

1963年春天,一封信转到张善麟的手中,这是河南京剧团团长高嘉林慕名邀张善麟到河南演出的请柬。看到这份请柬,盖叫天就对孙子说“这是个好机会”。上世纪30年代,盖叫天曾在河南演出过,如今作为盖派传人的张善麟,能在中原地区重演盖派戏,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张善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一到河南,张善麟立即加入到河南京剧团的演出队伍中,马不停蹄地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地演出《武松》《恶虎村》《一箭仇》《闹天宫》等盖派传统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期间,盖叫天经常写信或打电话了解孙子的情况,给孙子技术指导。

1965年,张善麟执导了现代京剧《传枪记》,在担任导演期间,巧妙地运用盖派艺术中以“形”体现的技巧,较好地解决了现代京剧戏曲化的问题。该片被长春电影制片厂选中,拍摄成彩色戏剧片,当时拷贝还是送到国外染彩的。同年7月,该剧参加了中南局现代戏汇演,与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主演的湖南花鼓戏《补锅》一起,被安排在第一轮演出,并荣获本次汇演大奖。当时的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还专门接见了张善麟。

当张善麟捧着奖状回到河南时,喜事随即临门:河南省把唯一参加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的名额给了张善麟,使张善麟有幸进入这所颇有名望的艺术殿堂深造。

谁也没有想到,1966年“文革”开始后,年近八旬的盖叫天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打倒。这位昔日的“江南活武松”,被造反派诬蔑为“南霸天”,惨遭批斗、毒打,不久就被迫害而死。顶着种种压力和困苦,张善麟没有放弃自己对盖派艺术的苦苦追求。每天深夜,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爷爷当年断腿后仍坚持练功的情形。他咬紧牙关,暗暗决定要像爷爷那样献身艺术。几年后,形势有了点松动。团里开始排演样板戏,所有的演员被分为“依靠、团结、利用、打倒”四种对象,张善麟则被划为“利用”对象。“利用”就“利用”吧,为了盖派艺术,张善麟对别的都无所谓。他在“高压”的环境中,仍把盖派艺术技巧较好地运用到样板戏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粉碎“四人帮”后,京剧开始振兴。这时候,孤身在杭州的张善麟的奶奶,日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孙子。她觉得盖叫天当年是在杭州出名的,盖叫天去世后,盖派艺术在杭州“后继乏人”,怎么对得住杭州这一“盖派艺术的发祥地”啊!加上她年迈体弱,很想张善麟回到身边,可河南京剧团舍不得张善麟这一“台柱子”。她就给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胡立教写了一封信,胡立教立即作了批示:“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调动。”就这样,盖派传人张善麟依依惜别了河南京剧团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踏上了杭州的归程。

从河南回杭州的几十年中,张善麟长期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从事盖派戏表演。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杭州看了张善麟演出的《武松》后,对他说:“你非常年轻,非常英俊,应该叫‘小小盖叫天’。”并被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誉为“盖派传人”。随后,张善麟先后筹办了盖叫天先生诞辰100周年、12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和专场演出,并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培养了近百名学生,其中有现任浙江京剧团团长林为林等多人荣获戏剧表演“梅花奖”,为弘扬盖派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

2012年1月17日,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授予张善麟“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新闻资讯| 多党合作| 民族宗教| 港澳台| 非公经济| 党外知识分子| 侨务工作| 机关建设| 专题

版权所有: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   备案号:浙ICP备0602199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2322号

邮编:310025 电话:0571-87051823 邮箱:zjqxzh01@163.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省府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