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皮寮,被电影捧红的台北老街
发布时间: 2023-04-12 10:18:07
剥皮寮,被电影捧红的台北老街
□ 侯丽华
如今到台北旅游,一个之前略显陌生的名字——“剥皮寮老街”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不少游客是看完电影《艋舺》之后,才想来这里看看的。
剥皮寮老街,是台北市万华区一处拥有悠久历史的街道。台湾谚语中有句“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的是清代台湾三大港市的盛况,一府为今台南市,二鹿为彰化县鹿港,三艋舺则为台北市万华区的旧名。
在岁月流逝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艋舺的风貌大多早已消失不见,但这条有着特殊名字的剥皮寮街道上,却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韵味。
剥皮寮的来历众说纷纭。据当地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说,剥皮寮乃因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清嘉庆四年(1799年),初见此地名为“福皮寮”。清道光年间直至清末,老街被称为“福地寮街”。日据时期则被称为“北皮寮街”,台湾光复之后才出现俗称的“剥皮寮”。
一部电影 老街焕发生机
剥皮寮老街总长约三四百米,街道宽约3米,蜿蜒两侧的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还有那深褐色的木门木窗,闽南式骑廊,都给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
这条街道最近一次出名,是由于台湾导演钮承泽2009年选址此地拍摄电影《艋舺》。
在2010年的台湾电影市场上,《艋舺》创下了多项纪录:台湾本土电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电影;仅放映6天票房破亿(新台币,下同),破亿速度为台湾本土电影之冠;台湾本土电影播放厅最多纪录,超过160个厅同步上映;20年来首部挤入贺岁档期的台湾本土电影。正是由于《艋舺》的爆红,使得剥皮寮老街短时间内成为台北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到2010年9月,已吸引数十万人参观。
一条老街,一部电影,成就了一个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城市营销”的成功案例。如今老街内的《艋舺》布景几乎完全移除,仅保留影片中“黑道大哥”的住处和它的“邻居”包括国学大师章太炎旅台居所(章太炎曾于1898年至1899年期间在此地居住过)、艋舺名医吕阿昌在20世纪初叶开办的医院、1963年至1987年期间营业的传统公共浴池“凤翔浴室”,以及开店80余年、直至1999年街区全面改造才关张的“秀英茶室”与“日祥旅社”等。
万华区是台北市最早发展的街区,在城市现代化需要新型建筑的背景下,这里旧时的建筑仍在经历拆除改建,老街景象不再。所以,剥皮寮能够被完整保留,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拆或不拆 当年各不相让
历史上,台北市从酝酿对剥皮寮进行改造到重修工程完工所经历的时间颇为漫长。
与剥皮寮仅有一墙之隔的台北市老松小学,曾经是台北市规模最大的小学。剥皮寮自日据时期就已被划归为老松小学用地。随着校舍面积日趋紧张,老松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要求回收剥皮寮地皮用于扩建学校,却引发剥皮寮老街住户的反对。1998年,拒领赔偿金搬迁的100多户剥皮寮住户到老松小学外示威游行,而老松小学老师也带领学生上街游行,以保卫学校的预定地,双方关系一度呈对峙紧绷的状态。后来在台北市政府的协调下,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拥有土地的老松小学不再主张在此地扩建学校,住户们也同意搬离这一街区,剥皮寮由此步入保护性修复之路。
2003年,台北教育局成立了剥皮寮古迹保存再利用的经营团队——台北市乡士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乡教中心”),剥皮寮街区开始修复。
整个街区的重建采取“整旧如旧”的方式。当时,老街的大部分木梁早已朽烂。修复工程选择先拆掉旧砖,以钢梁代替木梁,再将可以继续利用的旧砖与新砖混用重新搭建,最大限度还原古迹的原貌。经过两阶段的建设,最终于2009年正式完工。如今,作为游览、乡士教育文艺活动场所的剥皮寮,已是台北很有特色的一条观光老街。
活化利用 与学校社区共生
剥皮寮案例取得的完满结果对于台北“常民遗迹”的保护具有经典的参考意义,剥皮寮被确定为古迹与学校、社区共生的方案,成为艋舺街市发展的活见证。
老街上曾经开过中药铺,在艋舺名医吕阿昌故居中,有一处暗藏玄机的中药房,拉开盛放药材的抽屉,上方的液晶显示屏上就会相应显示药材的名称与药用价值。类似这样富有创意的体验式设施在乡教中心还有多处,游客与学童可以触摸不同材质的砖石,嗅闻草药的气味,亲手摆弄几十年前的人们年少时简单的玩具。
在剥皮寮老街的骑楼,有几根与其他红砖柱子不同的瓷砖贴面的廊柱,颜色黄中带绿。原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据的台湾是美军飞机轰炸的对象之一,日本当局为了预防空袭,将台北市的许多建筑都修饰成这样的“保护色”。为了向世人展示这段历史,这些“保护色”在整修时做了一定保留。
古迹通常是沉默不语的静物,乡教中心却一直在想方设法“活化”剥皮寮老街,利用它发挥教育功能。除了印制各类图文并茂的简介单放在剥皮寮老街内供游人参考,该中心为吸引儿童兴趣,还根据剥皮寮历史编写多个小故事,并在中心的网站上制作成趣味动画。
在种种“活化再利用”的形式中,“艺术介入空间”是剥皮寮老街最常采用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钮承泽并非是第一个发现剥皮寮老街的导演。1996年,侯孝贤导演的影片《恋恋风尘》就已在此处取景,留住了剥皮寮重修之前的一丝风貌。而通过影视产业的介入帮助活化古迹的观念,却是在近几年急速升温。
据统计,从2010年2月初到10月底,单是《艋舺》电影中“黑道大哥”居所的参观人数就达37万余人。在这期间还有12个电影摄制组在剥皮寮借景拍摄,创下约合人民币2.6亿元的商机。
笔者注意到,在剥皮寮老街的参观资料中,还有介绍周边美食和传统老店的宣传单,这里俨然已成为万华社区的一处社区资讯中心。从保护到推广利用的各种“时髦”玩意,剥皮寮可以“与时俱进”四个字来概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古迹保护工作者们以创新方式为老旧社区注入新活力后,曾经嫌弃旧区过于破旧而逃离的年轻一辈,会因为重新发现了旧区的魅力而愿意主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