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上展翅飞翔

发布时间: 2023-04-12 09:26:04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海飞: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上展翅飞翔

□ 余人

海飞就像海燕一样,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上迎着风浪展翅飞翔,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在2011年末,他写的长篇小说《向延安》摘取了“《人民文学》2011年度长篇小说奖”(全国仅有两部作品获此殊荣)。此前曾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及各类年度精选本选用。他还编写了影视作品《最高特赦》《铁面歌女》《旗袍》《太平公主秘史》《代号十三钗》等。因此荣获“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上海文学》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中篇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2004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2009冰心儿童图书奖、贝塔斯曼全球华人大赛散文奖。

艰难试飞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耕读传家重教兴学蔚然成风,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东海文化明珠镇。1971年冬天,海飞就降生在枫桥镇郊丹桂房自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海飞姓陈,不知是命运的使然,还是父母似乎有些先见之明,给他取了“海飞”这个名字,注定了他“飞翔”的人生。

海飞小时候,常常跟着舅舅读各种文学刊物,有时就算看不懂,他也看得津津有味。这大概算是海飞文学上最早的启蒙了。但因种种原因,海飞没能读上高中。1989年初,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当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气愤。尽管如此,决意想“飞”出去的海飞,还是于这年的4月9日坚定地从枫桥老家“飞”到江苏南通武警支队二中队服兵役。

部队这所特殊的大学校里,学习的气氛还是比较好的,海飞也在这里重拾文学之梦。业余时间,海飞把房间里的一些报刊翻来覆去地看,从中受到启发慢慢地学会了写一些短小的作品,经常在中队的黑板报上“发表”,并当过多期黑板报的“主笔”或“主编”;同时还多次参加部队的演讲比赛,获得过许多奖励。

1994年海飞退伍后,进入老家的诸暨化肥厂担任保卫科经济民警,主要负责厂区的保卫治安和消防工作。那个夏天的蝉声特别响亮,仿佛唤醒了海飞的文学灵感。有一天,他在《劳动时报》“浙江潮”文学副刊上阅读了几篇散文、小小说,他读着读着突然来了灵感。几天后,他写成了一篇近千字的散文并寄给《劳动时报》编辑部。没过多久,这篇处女作就发表在“浙江潮”副刊的头条位置。初战告捷,让他的信心倍增,创作热情高涨,一篇又一篇的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

正当海飞刚开始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上向前试飞时,人生的又一个大浪无情地向他袭来。1996年,化肥厂经济民警队内部发生矛盾,颇有文人个性的海飞说话耿直,结果从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被贬到粉尘漫天的造气车间,成为工作最辛苦的拉煤工。尽管工作危险,劳动强度又大,但海飞不愿放弃自己文学写作的理想。买不起电脑,就用手抄,在拉煤渣的间隙,他总是趴在满是粉尘的石凳上一遍遍誊写稿件。

虽然环境困难,但海飞仍坚持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上默默地“试飞”,向着他梦想中的方向飞去。

奋力远飞

经过几年的努力,海飞陆续在《劳动时报》《钱江晚报》《浙江日报》《东海》等本省的一些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在诸暨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而后,海飞调到了一所私立学校做文书,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学创作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海飞的不懈努力下,他的作品“飞”出了浙江,陆续在《十月》《天涯》《小说界》《小说选刊》等全国各文学刊物上发表,多达100多万字。

不久,海飞从工厂、学校“飞”进了《诸暨日报》的大门,成为一名采编人员,每年的收入有近10万元,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然而爱好文学的海飞,对每天忙于采访、写稿、编稿的新闻工作渐渐开始不适。因为事情太杂,常常会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2004年初,经过再三考虑后,他向《诸暨日报》社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决定“飞”出报社当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红极一时,是许多“编化记者”、文学青年的不错选择。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自由撰稿人的日子大不如前,许多自由撰稿人纷纷另谋职业。

海飞在人们激流勇退的情况下,放弃高薪而选择收入不稳定的自由撰稿人职业。除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实力充满信心,而且不怕吃苦。不久,他就与浙江省作家协会所属的浙江文学院签订了创作合同,成为一名合同制作家,从诸暨老家“飞”到了杭州的浙江省作家协会。

虽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写作压力却不小。顶着种种压力,海飞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每天晚睡早起,伏案耕耘,连节假日也不休息。

有志者,事竟成。海飞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上奋力飞翔,取得了可喜的收获。2004年,他分别在《清明》《长城》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余万字,有3篇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3篇小说被《短篇小说选刊》选载;其中小说《纪念》收入《2004中国短篇小说经典》一书;发于《上海文学》的小说《闪光的胡琴》被选入文汇出版社《新锐十八家》一书;还出版了长篇小说《花雕》《壹千寻》。

2005年1月28日,海飞被浙江省作家协会授予“2004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称号;随后,《青年文学》将海飞列为2005年封面人物,并配发了他创作的两篇小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多年来,他出版了散文集《丹桂房的日子》《崇仁:古镇的繁华旧梦》《华堂古村:翻版的桃花源》;中短篇小说集《后巷的蝉》《看你往哪儿跑》《青衣花旦》《一场叫纪念的雪》《像老子一样生活》;长篇小说《花满朵》《旗袍》《向延安》。其中人民文学杂志社、文艺报、中国作协创研部、浙江出版集团、浙江省作家协会还联合在北京为《向延安》一书举行了研讨会。同时,著名散文家赵丽宏、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文学评论家洪治纲等,纷纷对海飞的《丹桂房的日子》《花满朵》等作品给予好评。

不断高飞

在获得荣誉和掌声后,海飞并没有停步,而是以此为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飞去。

海飞在枫桥镇打工时经常出入于录像厅,有时看到半夜才回厂,渐渐上了瘾。到浙江省作协当合同制作家后,他就去买碟片来看,一来可以调节一下紧张写作的大脑;二来可以在影视剧本中捕捉到一些文学创作的灵感。碟片看得多了,心中的感触也就多了。有一段时间,海飞晚上看碟,白天给北方一家报纸写碟评,一周一篇。他说:“我看碟的时候人会走到电影里面去,和电影里面的人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生活……”

从量变到质变。海飞不知不觉看了许多影视剧,这不仅让他对影视创作产生了兴趣,也让他对创作影视有了一定的积累。他慢慢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观众,而是想成为一名创作者了。

海飞希望把文学创作与影视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创作和事业的“双丰收”。于是,海飞便“飞”进了影视剧本创作的艺术海洋,也使事业飞向了新的高度。经过他的努力,从2004年以来,他创作的以浙江省跳水运动员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幸福花园》,被横店影视集团买断版权;他创作的以农民在办厂过程中转变观念,重视环保为题材的电影剧本《甘溪纪事》,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买断并投入拍摄;他为反映下岗女工的奋斗历程而创作的电影剧本《学习微笑》、展示家族企业的改革故事的电影剧本《女大当家》,都通过电影频道审查并拍摄成影片上映了。

此后,海飞一发而不可收,先后编写出电视连续剧:《中国神探》《母爱十三宗》《最高特赦》(又名《大西南剿匪记》)《铁面歌女》《旗袍》《旗袍 旗袍》《从将军到士兵》《太平公主秘史》《代号十三钗》,其中《旗袍》一剧成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观众好评如潮。在这期间,他也成为了国家一级作家、编剧。

回望自己的创作之路,海飞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作家与编剧的社会责任之重。他表示在今后的岁月里仍要像海燕一样,不断搏击风浪,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