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记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发布时间: 2023-04-12 09:00:35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藏区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记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 张东霞 张世庆

“没有谁要求我们去做,但我们会倾尽所能,为藏区高原孤儿们付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刚刚获得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的教师胡忠、谢晓君夫妇,2月6日下午在成都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说到。

12年前,胡忠、谢晓君“放下一切”离开了省城、离开了自己的家去远方支教,来到了海拔3800米的甘孜州塔公乡西康福学校。

143个孤儿小学生,在12年的光阴里,在难以留住外地人的艰苦生活环境中,像山花一样绚丽绽放吐露芬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这对教师夫妇全部的价值体现。而作为这一价值高度的奠基,则是胡忠、谢晓君夫妇爱心与责任以及常人难以做到的放弃和牺牲。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选委员、著名学者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爱心与责任

儿时的胡忠从外婆时常给流浪者送饭的行为中,学到了爱。读大二时,他曾和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去照顾一位孤寡老人,这事还在中央广播电台报道过。在成都石室联中当老师期间,胡忠曾带着学生干部们到街道办、居委会了解情况,找到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然后将学生干部分成几拨,安排他们轮流去照顾。

应当说,世上并不缺少爱心,而人们需要怎样的爱心及爱心对社会的作用则是另一个问题。一件偶然的事情使胡忠体会到,承担自己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才是最大的爱心。

那是2001年的一天,胡忠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百名孤儿盼教师”的报道,是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事情……对此,胡忠开始了人生转折的一次深思。几天后,胡忠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主动了解了学校的大致情况后,我心里便有一股冲动想去看看。当时女儿刚出生8个月,我就与也在联中当音乐教师的妻子商量后,狠心给女儿断了奶,并把女儿托付给母亲,趁妻子的产假未满乘上长途车……

那所孤儿学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已创办3年。学校共招收了甘孜州13个县的143名孤儿和特困生,包括藏、汉、彝、羌4个民族。学校实行汉、藏双语教学,分四个年级授课,最高为四年级。

两天后,我在返家的车上不断回望那所草原上的学校,眼眶湿润了。妻子看出我的异样,握着我的手问怎么回事,我说我想来这里当老师。妻子没说什么,只是点头。回到家我把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最终支持了我,这让我十分感动。

当我背上行囊独自乘车再上高原,正值盛夏时节,天空碧蓝如洗、阳光灿烂,空气中浸着青草野花的香味,感觉很好。”

到藏区教书不是浪漫的旅游

勇敢地承担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既是文化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

谢晓君对笔者讲了一件让她刻骨铭心的事:“一个夏天,福利学校搞歌唱比赛,一名男同学在练歌时没有伴奏音乐带,我就问他为什么?没想到这个一米七几的大男孩突然趴在我的膝盖上悲伤地抽泣。原来这名孩子的父亲刚刚去世,而按藏族的习俗,在一年内这名孩子是不能唱歌娱乐的。当时我感觉到那名男孩的强壮身躯突然显得非常绵软无力,向婴儿一样紧紧依偎在我的怀中。我立刻意识到:这弱小无助的躯体和心灵深处,有着巨大的关怀需求,是对我们这些做老师的责任的极大呼唤。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了我不能离开孩子们,在这里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责任。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

胡忠到校后一开始教的是数学和汉语。孩子们很小,有的一点汉语都不懂,他只得从拼音教起。除了教材,胡忠每天还要教《小学生守则》,一句一句带着他们念,为他们讲解其中含义。有的孩子一位数的加减法学几个月也没法过关,胡忠就用最笨的办法:兜里揣上题片,一有空便让孩子们随便抽题做,慢慢地等大部分孩子过关了才接着上新课。胡忠还搬到男生寝室和七八个小孩住一起,督促他们洗漱、换洗、打扫房间等等。课余时间,胡忠当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带孩子们爬山野营、教孩子们唱歌、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买糖给孩子们吃……“我用我的方式赢得了几乎所有孩子的喜爱,我似乎也在孩子们的爱戴中迷糊起来,于是有些孩子随便的言行也渐渐在我的忽略下滋长起来。教育本该是一件严肃而科学的事情,不是随意的浪漫与温馨的旅行,高原孩子和高原教育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我当初忽略的不止是孩子的行为,更重要的还有悄然溜走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有的机会一旦错过弥补起来就分外困难。”

好在这些错误还来得及弥补。于是,胡忠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在阳光篷里搞“说话活动”,孩子手拿话筒,征对话题——比如“诚实”,谈自己的看法并与老师现场互动。胡忠细心地告诉孩子“诚实”的含义以及人为什么需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胡忠还将传统文化经典里的《弟子规》拿出来,带着孩子们边读边背,要求他们照着做。

为教育的强大而坚守

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办学初期也仅仅把教学目标设定在想办法帮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但是,十几年过去后,这些曾经连汉语都听不懂的藏族孤儿们一个个读完初中、高中,而且大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还上了名牌大学。怎么理性认识这一事实?胡忠认为:“从应试教育的效果来讲,这算是一种成功。但每当我回到从事教育20年的工作原点上思考时,我又常追问自己,孩子考上大学,就能证明教育收到真正的效果了么?我觉得好像又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孩子考上高一级的学府,只能说明他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不能证明他所受的教育对社会乃至国家就有用了,教育的成功与否是看受教育的人最终能否对社会进步有用,能否对国家的发展有用。”

于是,在胡忠担任校长职务后,就把学校教育的内容分成三块:做题、做事和做人。学做题是为了应试和升学,学做事是为了生存和自理,而学做人则是为了成为一个“好人”,而这个“好人”是指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这样的教育才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会出现问题。胡忠说,有时我也会出现身心俱疲的状况。为了防止自己陷于情绪低迷而影响工作,我便用心理暗示法鞭策自己: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孩子能对社会有用!我决不放弃对孩子的责任!

笔者还了解到,谢晓君因为长期工作太劳累,身体状况渐不如前,患上了贫血、胃病和风湿,为了控制住风湿痛,她长年揣着灸条进课堂,忍着疼痛给孩子上课。

如今,福利学校学生们的汉语表达能力在文字水平上已经与内地同龄孩子处于同一水平,藏语也达到同类学校最好水平。更可贵的是,拾金不昧的孩子多了,自觉利他的好事多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学校因为孩子们的特殊性,没有鼓动孩子捐款,但许多孩子都自觉地拿出自己不多的零花钱,全部捐给灾区。

福利学校孩子们的成长变化,使得当地老乡逐渐改变了“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以前,当地再富裕的农牧民也不愿意把家中的孩子送来学校,因为他们认为留着孩子在家,可以为家里挖挖虫草、放放牦牛。还有些家长送来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学校是免费的,可以替他们“养”大孩子。而如今,看到孩子有出息了,家长们纷纷愿意把孩子送往学校。

教育的力量是强大而永恒的。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不在城里当老师,你到高原工作到底收获了些什么?我想答案应该很简单,都在孩子那里,为了把这群孩子教出来。城里的生活并不是我不愿过,只是城里不缺我,而高原却真的需要老师。”

胡忠多次谦逊地谈到,在贫困地区支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努力,就在他的学校,还有好几位与他有相似经历的支教老师,胡忠对他们表示由衷地敬佩和感谢。

10年前,谢晓君把自己的孩子也带来高原,与学校1000多个牧场娃同吃同住。而对于女儿胡文吉是否受到与其他城市孩子相比显得“不公平”的问题时,谢晓君这样回答:“我选择来这里,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带着孩子来这里,更是为了一种责任,我要让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妈妈一生在做什么,让妈妈的行为影响到她,在她小小的心灵里输入爱与责任的种子,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胡文吉不但没有受到伤害,相反却能完全理解父母,听父母的话。“香九龄,能温席”。如今,胡文吉也在这个年龄做到了时常为爸爸妈妈暖被窝。每每看到自己孩子的每一点成长以及学校推行的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教育的成果时,胡忠、谢晓君夫妇就感到非常欣慰。

就在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上,对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辞是这样说的:“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