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石榴籽” 同绘“共富梦”
发布时间: 2023-03-24 09:36:58
情暖“石榴籽” 同绘“共富梦”
宁波市江北区委统战部
石榴花开红似火,山海情浓动人心。宁波市江北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深入实施“之江同心・北岸石榴红就业行动”,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优化就业环境,强化服务保障,畅通各族群众来甬就业创业渠道,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创造条件,为企业投资兴业、开发建设、招工用工搭建平台,努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域播撒“石榴籽”,盛开“团结花”。
“多元化”引入模式 畅通就业渠道
“我以前在河北的建筑工地上打过工,做的是钢筋工,烈日当头、汗如雨下,每天10小时干下来很累。如今在恒温恒湿的车间干活,工作环境那是没得比的,这里舒适多了。”来自凉山州越西县的彝族青年阿合石打真诚地说。他也是“北岸石榴红就业行动”多元化引入模式的一个缩影,即依托东西部就业协作平台,通过“点对点”输送方式来江北务工。“现在公司把我安排在SMT岗位,我们班长说这是电子产品的核心岗位,干得好工资收入高,还能学很多东西,虽然来了就短短一周时间,不过我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也很珍惜这份工作,希望能好好干,坚持下来。”阿合石打说道。
江北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组织辖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用工单位到贵州册亨、四川越西等地参加劳务协作专场招聘活动,广泛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疫情期间,更是派出“招工小分队”前往贵州册亨、都匀、三都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基地协议,与劳务输出地建立常态化联系合作机制。并通过“线上招聘会”“云面试”等方式,选取辖区优质企业就业岗位,面向民族地区适龄劳动者精准投播,吸引他们来甬就业。就业、民宗部门还深入走访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永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出爱心岗位2000余个,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学历、不限技能“零门槛”吸纳西部地区务工人员。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10余场,推出就业岗位5000余个,10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精准化”技能培养 促进稳岗就业
“现在我每个月有6000多元固定收入,我还在政府帮助下参加了技能培训,感觉只要踏踏实实干,认认真真学,生活就会越过越好。”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员工 21岁的彝族姑娘陈建丽说道。公司管理人员傅国义说:“我们会结合个人意愿及综合素质情况,将有潜力的越西务工人员转岗到技术含量更高的配电生产线,并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也能促进员工增收。”
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奔赴、双赢结果正是“精准化”技能培养的美好果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北积极拓展合作领域,通过政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册亨、越西等地技术工人、劳务人员量身定制培训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如与宁波市交通技工学校合作推出“册亨技工班”,招收册亨县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初中毕业生,提供热门汽修专业三年课程免费培训,毕业后学生双向选择江北企业,实现精准就业,相关经验被央视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着力打造“北越港运”劳务协作品牌,聚焦港航服务优势产业建设,深入挖掘越西籍劳动者就业潜力,开设挖掘机、装载机“双机工”培训班,定向输送到宁波市汽运集团、舟山海泊物流公司等企业就业,实现从简单安置向产业布局转变,从产线普工到技能人才转变。目前已深入引导开发宁波市汽运集团、中通物流等企业岗位2000余个,14批次833名越西籍劳动者到江北就业,月工资达6000元以上。
“亲情化”留人用人 优化服务保障
“公司在生活上对我们格外照顾,除了保障食宿,每逢彝族节庆,还来回派车接站让大家回乡过节,并全额报销路费。” 彝族小伙阿西妈妈说。他从2500公里外的凉山州来到宁波巨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一干就是9年,早就把江北当做“第二故乡”。阿西妈妈还介绍凉山籍老乡到江北工作,在政府的妥善安置下,大家都获得了顺心的工作岗位,一起走上了就业致富的道路。无独有偶,在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分厂车间里,来自凉山州越西县的勿里李健子正在工位上忙碌着。今年才18岁的他第一次远赴宁波,来到江北工作。“我现在每月工资基本都在6000以上,还有各种福利补贴,我觉得非常满意,家里条件也改善了不少。”一说起现在的工作,勿里李健子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工作快一年了,现在不但收入提高了,还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公司专门安排食堂为我们增加了一些麻辣的菜品,让我们很感动。”勿里李健子说,在江北打工让人暖心,想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江北用硬政策、暖服务加强各民族来甬务工人员管理,全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真正做到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持续开展动态跟踪服务,在人员转移就业后,积极沟通联系本地企业,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确保安全送到、拎包入住,所有岗位缴纳社保、综合待遇超5000元/月。引入第三方市场资源,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大企业派驻工作人员,帮助解决务工人员日常问题,如对患病的务工人员第一时间送医、上门办理社会保障卡、联系24小时护工陪护。民宗、就业部门联合开展节日慰问、“微心愿”认领、端午节送粽子、冬至送被子、春节送年货、夏日送清凉、过年代购车票并统一送站……精准掌握务工人员的生活需求,提供保姆式服务。此外,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每年评选东西部协作“就业之星”“技能达人”,表彰“劳务协作示范基地”“转移就业示范镇(乡)、村(社区)”,促使更多渴望走出大山的青年踏上奔向梦想的新旅程,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