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生态寺院 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贡献统战担当

发布时间: 2023-03-23 15:31:23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生态寺院

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贡献统战担当

姜景峰

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了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全新使命。建设生态寺院,是湖州统战系统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推进宗教中国化、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在基层走深走实的重要实践创新。2019年,湖州出台全国首个《生态寺院建设规范》地方标准,2020年上升为省级标准,目前正加快推动该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

注重建管并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特色场景。坚持规划制度性和规范引导性相结合,推动生态要求贯穿宗教场所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一是规划上强化生态优先。在落实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刚性要求的基础上,以安吉县为试点,编制完成《安吉县生态寺院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生态三线”即生态保护外围“绿线”、建设选址边界“红线”、建筑控制范围“灰线”的规划理念,推动宗教场所建筑与周边园林风景、城市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二是建设上融入生态元素。明确生态寺院绿色低碳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建设、监管和寺院三方责任,梳理生态寺院建设正反清单20余项,对标管理,确保执行到位。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引导选择环保材料,引入太阳能路灯、环保香炉、光伏发电等绿色配套,确保生态寺院建设各项举措落细落实。三是管理上树牢生态理念。着力打造“清洁、清净、清新”生态寺院,全域推进宗教场所“厨房、厕所、垃圾”污染三位一体管控。聚焦日常难点,在全市率先推行寺院“垃圾分类”规范管理,细化制定“厨余垃圾不出寺院、建筑垃圾定点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殿堂垃圾特殊处理”等标准,不断做精做实环境美化与规范管理融合文章。

注重规范有序,着力维护宗教活动文明清新。严格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要求,注重宗教活动的自然体验,推动形成宗教活动的文明清新之风。一是宗教事务规范化。全域开展寺院周边摊贩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建立民宗牵头、部门协同、属地配合、寺院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确保违法售卖行为“零发生”。全面规范寺院内部商业范畴,大力提倡清净法事活动,连续8年推行文明敬香、鲜花礼佛,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日常监管数字化。强化数字赋能,依托省市民宗部门“掌宗宝”等数字化平台,以管用、实用、好用为标准,加强对生态寺院建设监督和管理。聚焦日常事务运行重点难点问题,在灵峰寺率先推进智慧寺院建设,有效解决了用电、防疫等安全问题,切实提高了数字化场景下寺院管理水平。三是公益慈善实效化。抓好合理放生教育培训,明晰放生物种、放生地域,引导公益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做好公益善款筹集,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公益慈善基金,引导宗教界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捐资助学、护水护绿等活动90余场次,形成宗教慈善区域品牌。

注重文化引领,着力推动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发挥宗教资源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作用。一是高点位精准切入,提升引领力。深入挖掘佛法理念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契合点,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宗教活动。建立建筑、环境、活动、讲经“四个生态化”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训,累计开展生态理念专题活动60期,覆盖信教群众两万余人。二是高站位强化推动,提升转化力。聚焦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加快生态寺院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充分利用湖州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发挥重点寺院灵峰寺在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理中心、资源核心作用,做好古迹文化挖掘、交通环线贯通,打造“一山一寺一公园”,形成助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高规格举办活动,提升影响力。借助“两山”理念诞生地、生态寺院首发地的优势,高规格举办中国生态寺院建设论坛、长三角生态寺院建设现场会等重量级活动5次,发布长三角生态寺院建设共同宣言,获得省内外宗教界及中国佛教协会的高度认可。

(作者为湖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