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佛宗道源”优势 助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3-23 10:56:25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发挥“佛宗道源”优势 助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

天台县委统战部

工作背景

天台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是佛教天台宗发源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与天台的佛道教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浙东唐诗之路”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路,也是一条思想文化之路。天台县在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挖掘天台山历史文化内涵,特别在发挥“佛宗道源”优势上下足功夫,深入探寻佛道文化对唐诗之路形成的影响,着手恢复古迹,谋划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各类项目,高水平建设可看、可听、可学、可体验的“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促进唐诗文化物化、深化、转化。

主要做法

(一)项目优先,主攻“三大平台”建设。一是主攻“一心三苑”平台建设,活化诗路文化遗产。以司马承祯仙道文化为依托,以浙江道教学院为载体,建设天台山道文化交流中心。复建司马承祯在天台山最初道场贞一苑、葛玄道场葛仙苑、王乔道场证道苑等三个重要历史遗迹,作为展示唐诗文化和仙道文化、茶文化、养生文化的重要展示载体。目前,“国际道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已得到中国道教协会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贞一苑已经完成项目用地政策处理、供地以及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2021年8月举行了奠基仪式,近期将正式开工建设。二是主攻“桐柏仙山”平台建设,丰满诗路文化内涵。以司马承祯隐居地天台桐柏山区块为核心,立碑记录数千年来的道教文化、和合文化、唐诗文化历史。做好仙道文化、唐诗文化服务文旅发展文章,把观赏旅游与深度体验旅游有机结合,探索将附近闲置古民居统一流转改建成修真茅舍、茶室、画室等,使之成为道家养生、传统文化体验场所。支持民资创办国内首家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馆藏和合文化实物3000多件。谋划布局和合书院、螺溪书院、天台山佛教城等多种业态,将历史、文化、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三是主攻“唐诗小镇”平台建设,传承诗路文化精髓。以唐朝众多诗人进入天台第一站所在石梁镇为平台,做足“司马承祯是唐诗之路得以成型的关键人物”这一文章,主动融入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建设,打造云端唐诗小镇。以大佛陇景区作为主战场,在石梁飞瀑景区通过石立碑、景观复原等再现唐诗情景,在智者塔院、方广寺、高明讲寺建设唐诗碑廊和保护好摩崖石刻、古石碑等文物,谋划恢复唐诗古道,串点成线,让历史与当代在小镇交汇和传承。

(二)点亮优势,主打“三大基地”建设。一是打造宗教人才培养成长基地。办好浙江佛学院天台宗佛学院、浙江道教学院两所学院,输送出“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优秀宗教人才,打造规模适当、质量过硬、梯次合理的教职人员队伍。二是打造宗教文化传播交流基地。打响宗教文化活动、宗教对外交流“两大品牌”,利用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和知名宗教界代表人士优势,谋划和举办大型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宗教对外交流,多元化多形式开展“法脉之旅”,目前,共开展了五次法脉之旅,参访足迹遍布国内外共60多个场所。三是打造宗教场所物化示范基地。把古寺观修复建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来推进,绘制《天台县县域宗教活动场所布局规划》。启动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中韩日佛教天台宗祖寺修禅寺,德韶国师道场护国寺、通玄寺,唐朝古寺宝华寺,佛教天台宗中兴道场螺溪传教院等一批重点寺观修复建工程,打造宗教文化物化样板,吸引一批爱国爱教宗教界知名人士前来常住。

(三)深挖内涵,主推“三大品牌”建设。一是推进“宗教文化研究”品牌建设。加大对天台山佛道文化的研究,挖掘佛道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切合的思想。将唐诗融入宗教发展历史,先后拍摄了《智者大师》 《问道天台》等宣传纪录片,整理编辑《万年钟声》 《走进和谐园》等佛道文化书籍。在场所法事活动、日常生活中深度融入中国传统习俗,发挥传统习俗传承载体作用。同时,以“和谐园”为平台,推进传统文化在宗教界有效传播。二是推进“社会服务”品牌建设。坚决去商业化、去庸俗化,宗教活动场所免费对信众和游客开放。引导宗教界始终坚持以戒为师,全县佛道教场所仍保持“农禅并重”的传统生活方式。引导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敬老、助学、义诊等公益慈善活动,目前,天台县宗教界连续10年每年一主题慰问县内重点“寺观教堂”周边村贫困户,定点助学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学校8家。三是推进“和合圆融”品牌建设。挖掘“和合文化”对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影响,引导好宗教与自然、宗教与社会、宗教与宗教“三项关系”。深化民族宗教和谐园建设,加强对各宗教团体的指导,巩固和合共处的宗教关系,以“和合圆融”的宗教生态以及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促进唐诗文化成果的转化。

取得成效

(一)融合佛道文化元素,赋能唐诗文化遗产物化。精心设计文化载体,主攻“一心三苑”“和合小镇”“唐诗小镇”三大平台,在佛道文化和唐诗文化融合上凸显成效,实现“文”的“物化”和“物”的“文化”。

(二)坚持宗教中国化,推进唐诗文化内涵深化。围绕“高僧高道辈出、名寺名观生辉、文脉法脉深厚、教风道风纯正”四个维度,接续发力宗教中国化标杆区建设。天台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办有佛道两所宗教院校的县,国清寺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先进集体,有效提升了天台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挖掘宗教当代价值,促使唐诗文化成果转化。通过宗教文化研究、社会服务、和合圆融三大品牌的建设,推动了浙东唐诗之路中宗教文化脉络的深度梳理,丰富和升华了诗路文化内涵,以唐诗为媒介,推动唐诗文化更好地在当代重现辉煌,体现了当代价值,实现了为当代服务的目标。

经验与启示

(一)要加强统筹规划。要尽快落地统一规划,在规划中,结合实际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充分考虑融入天台山特色文化,特别是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要开展深度研究。积极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研究,发挥浙江道教学院、浙江佛学院天台宗佛学院作用,鼓励社会主义学院、民间本土文化专家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争取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三)要突出物化呈现。要多形式多载体推进唐诗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让优秀的文化项目活起来、传下去。通过谋划举办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矗立“佛教中国化重要发祥地”纪念石、唐诗碑廊等物化载体,为唐诗之路目的地建设提供底蕴深厚的物化支撑。

(四)要建立保障机制。建议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确保有人办事。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有钱办事。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合力推进“浙东唐诗之路”打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