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的“小蜜蜂”

——记全国“最美牧技员”、江山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丁向英

发布时间: 2023-03-23 10:30:29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扎根乡村的“小蜜蜂”

——记全国“最美牧技员”、江山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丁向英

毛朝阳 姚磊 徐珺

丁向英,民建会员,江山市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畜牧师,浙江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她先后荣获江山市、衢州市科技进步奖,浙江省农业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最美牧技员”,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山西姑娘扎根江山乡村

2002年7月,丁向英从全国唯一一所专业蜂学本科院校毕业,到南京一家全国知名企业就业。一年后,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她的面前,是继续留在南京谋求更大的发展,还是去浙西的一个小县城,用自己所学专长为更多的蜂农和整个蜜蜂产业发展服务。经过再三权衡,她毅然选择了后者。2003年10月,丁向英只身一人来到了全国最大的养蜂县、有“中国蜜蜂之乡”美誉的江山市。这一年,丁向英24岁。没想到她这一来,就深深扎根在偏僻的浙西乡村20年,与蜂农为伍,与蜜蜂伴舞。热情的江山人赠送给这位年轻漂亮的山西妞一个雅号“蜜蜂姑娘”。

谈起第一次来江山的经历,丁向英记忆犹新。她从老家山西原平出发,转了四趟火车,乘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江山市。在火车上,当她看到绵延的小山丘,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心中十分兴奋。因为,她深知,有了这些,蜜蜂就能在这片土地上翩翩起舞,采花酿蜜;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也就有用武之地了。她暗暗地下了决心:要扎下根来,在这片土地上,让蜜蜂酿就最甜的蜜,最好的蜜。

然而,现实生活与美好理想是有距离的。刚到江山时,丁向英对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十分不适应,饮食上也不习惯,更要命的是,每每与蜂农打交道时,那极为难懂的江山土话,常常让丁向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她并未气馁,因为与蜂共舞,与蜂农为伍,丁向英其乐无穷!江山市养蜂业协会一位老同志说,“小丁在江山工作近20年,前后才回山西老家2次。她的事业心很强,真不简单啊!”

辛勤的汗水,结成了累累的硕果。如今,这名山西妞已成为美丽漂亮的“江山白天鹅”。她融入了江山大地,为方便给蜂农授课,丁向英拼命地学江山话。如今,她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江山话,而且成长为江山市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畜牧师、江山市拔尖人才、衢州市“新1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江山市政协委员、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等。

潜心研学 硕果累累

2002年欧盟以抗菌素超标为由,停止从中国进口蜂产品,整个中国蜂业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丁向英深知做市场,产品质量是关键,而蜂产品的质量主要由养蜂源头来决定。

丁向英一到江山就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同事一道深入蜂场、企业,了解现状,查找问题,寻找对策。她从每一个影响环节抓起,帮助建立江山健康种蜂场,培育抗病高产的蜂种——江山一号、江山二号,寻找无残留的蜂病防治药物、研究有机蜂产品生产技术、与国际标准对接起草了有机蜂产品等省级系列标准8个、建立有机无公害生产基地、开展标准技术培训班等。一年间,她开办“养蜂标准化技术专栏”15期,举办各种类型标准技术培训班65期,受训人数达2680人次。起草了8个省级标准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6个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监督蜂农标准执行情况,丁向英建立了“协会+企业+合作社+蜂农”的蜂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源头质量可追溯体系,向蜂农下发可追溯标签,并以手机溯源软件为平台,建立了电子信息化可追溯体系。为蜂农精心选购蜂药,制定蜂药使用目录,实行蜂药统一配送与监管。由于源头产品质量过硬,全市现有无公害、有机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达300多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产品出口32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丁向英坚持科研与技术推广并重,参与实施完成各类国家、省、市级科技及农业项目18个,完成调研报告30余篇,在国家级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5篇。起草浙江省《浙江蜜蜂》蜂产品地方系列标准5个,浙江省有机蜂产品地方系列标准3个,省级地方标准《畜禽粪污异位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规范》1个,江山市蜂产品地方系列标准12个。

心系蜂农增收 探寻共富之路

在丁向英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面标注着一个个红点点,那是江山市蜂农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图。丁向英心中装着蜂农,蜂农增收她才安心。

蜂农辛苦采收的产品质量提高了,但如何实行优质优价,让蜂农的收入也能提高?丁向英做起了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蜂农的中间人,帮助建立了保护型和返利型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要求企业对合作社蜂农的蜂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蜂农每年可以从加工企业获得全年货款的10%~12%的返利补贴。几年来蜂农共得到返利4300多万元,每户蜂农年均增收4800元。

江山蜂农95%以上为全国转地放养,一年有9个多月居住在荒郊野外。丁向英深知他们不仅要忍受风餐露宿的艰辛,更要抵抗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故打击。特别是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受灾养蜂户少则损失数千元,多则数十万元。每次接到蜂农的求助电话,她都心情十分沉重,她太了解那种身在异乡孤独无援的感受。为了帮助蜂农,她开始查询政策、多方呼吁,利用自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提交了许多提案、议案,最终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下,市财政同意每年预算10万元作为养蜂风险救助专项经费和100万元蜜蜂产业发展资金,目前已有650户蜂农参加养蜂综合保险和省养蜂业风险救助基金会。

蜂螨危害一直以来都是意蜂养殖户最大的困扰,为此,丁向英与她的团队和金华农科院合作开展“意大利蜜蜂蜂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研究与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致力创新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风风雨雨七十载,在全市蜂业界人士的努力奋斗和不懈追求下,江山蜂业创造了太多的辉煌与奇迹。

然而,近年来江山蜂业也遭遇了发展瓶颈:蜂群数和养蜂员队伍逐年下降、老龄化,蜜蜂授粉不被重视、产业链有待延长、产品附加值低。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丁向英与她的同事们又潜心专研,探索中蜂活框标准化饲养技术,推行机械化养蜂,挖掘蜜蜂文化,打造蜜蜂小镇,开展授粉示范基地建设,为了让江山蜂产业转型提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而默默努力着。

江山中蜂绝大部分使用的是老式的圆桶进行饲养,饲养管理和蜂产品获取都极不方便,且规模小、产量低、质量不稳定,很难形成品牌。为了普及新技术,丁向英和她的同事们走遍一个个乡村,一户一户讲解新技术的好处,最终组建3个中蜂活框饲养合作社,社员63个,蜂群2000箱。为了掌握使用新技术后蜂群的饲养情况,她又一户户走访,一箱箱检查。通过统计,合作社蜂农每箱蜂一年平均收入较原来整整提高了3倍。为了进一步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新技术,又在中蜂饲养较集中的3个乡镇建立示范蜂场举办培训班,号召企业为山区低收入农户免费发放蜂箱。目前,全市中蜂达到18000箱。一些年纪较大不想再去全国各地追花夺蜜的意蜂饲养户,也开始在家养起了中蜂。

江山是全国最大的蜂王浆集散地,但是随着养蜂员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蜂农由于视力、体力原因选择放弃生产王浆。这就意味着许多蜂农自动放弃了一笔“蜂黄金”。丁向英急蜂农所急,想蜂农所想。当丁向英得知有高校研究出了自动取浆机时,她又开始四处奔波……目前,全市已经有500多户蜂农使用上了自动取浆机,为江山恒亮公司连续多年蜂王浆、蜂王浆冻干粉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奠定了基础,也为许多蜂农找回了被丢弃的“蜂黄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江山市蜂业总产值达15.42亿元,养蜂产值4.12亿元,养蜂规模始终稳定在24万箱左右,蜂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县(市、区)之首。江山成为“国家级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蜂业优秀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