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史话

发布时间: 2023-03-23 10:27:25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雷峰塔史话

周素子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早在吴越国建都杭州时,在北边宝石山上建有保俶塔,瘦削、实心、尖形,亭亭玉立。在南边雷峰之上建有雷峰塔,原为楼塔形,有围栏,较矮胖。被焚之后,赤色,顶上长满杂树。人们因说,保俶似美人,雷峰似老衲。在宋时,西湖南线比北线热闹,因雷峰塔所在的夕照山一带景点丰富,原有白云庵、珍珠园等,后来又有丁松生故宅,清末更建有刘庄、汪庄等豪华优雅别业。但自雷峰塔倒坍以后,南线就渐趋冷落了。

雷峰塔倒坍于1924年9月,在此后的岁月里,要求重建雷峰塔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只要在国事稍趋稳定时,即有人建议重建,社会各界及海外人士也一直关心雷峰塔。园林名家陈从周先生曾强调说:“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虚”。

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5年,时为北宋开宝八年,即是在吴越国并入大宋版图灭国的前三年。这座塔最初的称谓为“西关砖塔”(倒坍后从塔砖刻字所见)。当时的西关是吴越国都城西城门所在,又叫涵水西关,大致位置就是在现在净慈寺一带。明郎瑛《七修类稿》载“吴越西关在雷峰塔下”。根据塔内刻石记载,这座西关砖塔是吴越王钱镠为他的宠妃黄氏得子祈保平安而建。故原名黄妃塔(也称王妃塔、皇妃塔)。此塔建在西湖南岸夕照山次高峰雷峰之上,民间称为雷峰塔,久而久之,黄妃塔的原名反而不被人所知了。

夕照山的雷峰,原名东峰(又称中峰、回峰,高37米,西峰高42米)。据《淳祐临安志》记载,因有郡人雷姓者在峰上建庵居住,人们就称之为雷峰。至于夕照山一名也早见于北宋诗人林逋《中峰》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秋涛”隔岭能闻,可见宋时钱江离夕照山不远。夕照山古时多枫叶,在当时已很有名,后来“雷峰夕照”成为西湖十景中很独特的一景,是有其渊源的。

雷峰塔原拟建13层,但此时吴越国的财力已经不济了,因减建为7层、八角。现存上海博物馆南宋画家李嵩所绘《西湖图》绘有雷峰塔全貌。初建时的雷峰塔规模宏丽、金碧辉煌,为砖身木檐楼阁式规范,外层环以回廊,内有楼梯可登,塔中还供奉16尊金铜罗汉像。形制与现钱塘江边的六和塔极为相似。

到了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雷峰塔曾遭雷击,毁坏了顶部。到高宗偏安临安(杭州)后才开始修复,拆去雷击破败的顶部,塔层以奇数计,故保留了五层结顶。到元代末年,砖塔周围的木构回廊又被火焚毁,留下了砖塔心。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记述此塔“元末失火,仅存塔心”。明代此塔又一次遭到火灾,那是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杭州,怀疑塔中藏有伏兵,纵火焚之。这件事在《湖墅什记》中有记载。因元时烧去的回廊等木构尚留有木桩等构件,这时所有木材残件全部烧尽,变得千疮百孔了。到了清初时,有一位远方僧人云游到杭州,他珍视这座残塔,化缘为残塔造了一座“木衣”。 “木衣”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的破坏,也就腐朽摧败了,没有留下任何图像。从此,这残塔在夕照山之中孤立着,成为一个残缺的悲壮之美,成为柔和的西湖山水中一处最为独特的景点。《西湖志》描述此塔“塔呈赤色,砖石裸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水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到清康熙南巡时,御书西湖十景,为之勒石建亭。康熙不喜欢没落的“夕”字,而改为“雷峰西照”。这十所碑亭历经战乱,尤其在“文革”中遭彻底捣毁无存。“雷峰夕照”一景,因为塔已无存,景点也无从恢复。

清末的雷峰塔已经渐趋倾颓,这固然是因为年久失修,但更多原因是人为的盗取塔砖所致。雷峰塔初建时,塔砖分实心和少量有孔藏经砖二种。有经砖内藏《宝箧印经》全文印刷品,这是我国发现最早之宋初木刻印刷品,非常珍贵,且经上具钱镠名,年代确凿,其价值不在敦煌唐人写经之下。据陈从周先生说,上世纪40年代上海南京路一处橱窗里,曾出售一张完整塔经,标价为2000银元,其价值可想而知。宝塔破败后,塔砖裸露,藏经被发现,偷砖者众多,有以文物价值来偷盗的;又有杭、嘉、湖蚕农传说在蚕室内放一块塔砖可确保蚕花平安;又有人言置一砖一室平安等等。当时杭城主事曾筑围墙保护,但不久墙坍,主管者也并不重视,于是挖砖一如往昔。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突然倒坍,灰尘蔽日,鸦雀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