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建筑行业,叶丽君完成了从“知识分子”到“企业家”的蜕变。 2006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又在英国约克大学完成硕士学业的叶丽君,选择脱下长衫戴上安全帽,加入由父辈用16根扁担“挑出”的腾达建设集团。 17年转瞬而过,如今的叶丽君已经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集团掌门人。在带领腾达建设从一家市政工程企业迈向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企业过程中,叶丽君朝着构筑行业“护城河”的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对话叶丽君 Q:记者 A:叶丽君(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Q1 作为新生代企业家、新一代杭商,您如何看待“传承”? A1 传承不仅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对企业价值观和创业精神的传承。 父辈的创业精神对我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用自己的决心创立了企业,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这种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挑战,依然坚持追求卓越的态度,让我备受感动和鼓舞,也教会了我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同时,父辈的创业精神还培养了我积极拥抱创新和变革的勇气,使我明白在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时,一定要不畏困难地去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与时俱进地引入新的理念和技术。 作为新生代杭商,我会努力传承父辈的创业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带领企业攀登新的高峰。 Q2 近年来,腾达建设所处的传统建筑行业正在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在您的带领下,腾达建设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实践探索?这些创新成果又是如何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 A2 技术创新是建筑行业发展之魂。腾达建设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科技创新,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40项、软件著作权4项、各级工法66项。 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腾达建设积极利用创新成果赋能企业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比如我们联合中铁装备自主研制打造了浙江省本土制造首台超大直径水泥平衡盾构机——15米级超大直径水泥平衡盾构机“之江号”,顺利完成了杭州之江路15米级大盾构工程双线贯通任务,成为国内第一家进军大直径盾构施工的民营企业。这是一个挑战性非常大的工程,相较传统的盾构机直径是6米,大盾构机对土体扰动大,因此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管理来确保施工质量,对技术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多年来推广绿色建筑的技术成果优势,让这个项目成为杭州首个采用“泥浆全干化处理工艺”的项目。考虑到平衡盾构机在施工时泥浆排放量大,产生的废弃浆液会造成严重的排放污染,我们在泥水处理环节不仅增设了干化设备,对废弃的泥浆进行干化,实现泥浆“零排放”,还对泥浆进行精细化分级处理,对分离出的石料、砂等材料进行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绿色循环。 这一做法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创新环保的先进解决样本,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凭借过硬的施工质量成功跻身国家大盾构施工领域第一梯队。 Q3 身处浙江,“数字化”也开始成为建筑行业的“标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腾达建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A3 在数字化发展的大潮下,我们坚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工程管理能效。我们自主研发了智慧管理平台“腾达建设云”,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腾达建设云”上,我们开发了BIM企业管理系统。该系统补足了传统建筑领域的管理短板,能实现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等多元化功能,比如将各项目大型设备信息导入系统进行动态展示,就能实现项目设备信息共享,方便监管人员对现场设备投入情况、设备备案和设备安全状态信息进行实施掌控。 我们还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了实时态势感知系统。数字孪生技术是以数据为基础,从全局视角提升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响应处置能力的一种智能化管理手段。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实时态势感知系统能精准感知、分析、预测施工状态,为施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有效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此外,该系统能对盾构推进中的周边环境进行实时仿真模拟,实现施工参数控制最优化,确保周边环境安全,以此真正达到盾构隧道施工的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 Q4 您认为腾达建设能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靠的是什么?面向未来,企业还有哪些新目标、新规划? A4 腾达建设能够保持多年来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企业自身管理的规范,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企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 这几年,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腾达建设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派遣业务团队赴国外考察。今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我们成功中标印度尼西亚项目,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