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会员朱慧刚:跨越三千里助力四川仪陇脱胎巨变

发布时间: 2021-02-04 15:58:07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民建会员朱慧刚:

跨越三千里助力四川仪陇脱胎巨变

哲建轩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是革命老区,这里物产丰富,资源富集,但也面临着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2018年4月,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响应号召,结对帮扶仪陇县。磐安县副县长、民建金华市委会副主委朱慧刚跨越三千多里,带着责任和使命,开启为期三年的挂职仪陇县副县长之行。

挂职期间,朱慧刚坚持情况掌握在一线、决策形成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带领仪陇县不断结出对接硕果,仪陇实现了凤凰涅槃的脱胎巨变: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产业发展持续向好,村企结对成效明显,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中药特色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019年,朱慧刚获南充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

脚下沾土,胸谋规划

从组织谈话到奔赴仪陇上任只有一周的准备时间,朱慧刚没来得及征求妻子、女儿意见,没时间跟亲戚朋友一一道别,便毅然决定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仪陇需要什么?在挂职三年的时间里,自己又能为仪陇做什么?这些问题,朱慧刚在还没出发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出发前,四川特别是仪陇县的地理、气候、产业发展情况他已经做了很多功课。到仪陇工作不到两个月时间,朱慧刚调研的足迹已遍布仪陇。

调研中,朱慧刚发觉,这是一片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的红色热土,但也面临着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等各种现状。如何帮助仪陇补短板、强弱项?随着深入调研,帮扶规划在朱慧刚心中慢慢清晰和成熟。

朱慧刚召集发改、扶移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研究部署,牵头成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立足实际、取长补短,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原则,牵头编制完成2018—2020年扶贫协作规划和年度帮扶项目计划,明确了项目实施主抓手、找准了合作共赢切入点。同时,牵头制定《仪陇县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健全项目监管、资金拨付、利益联结等机制,确保了扶贫协作资金管理规范化、使用安全化、效益最大化。此外,《仪陇县鼓励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仪陇县关于中药材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结合实际特色的方案也陆续制定出来。

一个个援助项目有序推进,一个个致富产业逐渐发展,磐安与仪陇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从纸面开始走向现实。

主动出击,无中生有

走进浙川扶贫协作产业园,一派火热景象让人感叹:在振鑫减震器公司里,吊机正在卸下一批新冲床;在惟德转向球头汽配公司门前,工人们正从大货车上卸下两台磨砂压力机;在弘艺智能机械有限公司的新车间内,施工人员正在为1600吨摩砂压力机浇筑基桩……这是仪陇历史上首个专业工业园区,由朱慧刚牵头建设而成,现在它已成为仪陇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

挂职仪陇后,为了能让更多更好的产业落户仪陇,朱慧刚多次组织财政、农业、商经信、经合外事等单位专题研究,为各类企业量身定制招商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他还依托“浙江省光彩事业仪陇行”契机,主动出击、积极对接,多次组织招商队伍奔赴杭州、金华、磐安等地开展投资推介活动,成功招引好医生集团万亩金银花项目、金线莲林下种植全产业链等农业产业项目6个。

但朱慧刚有更长远的谋划。他深知,要实现仪陇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打造一个能稳定吸引企业入驻的产业园是个很好途径,这样才能为仪陇百姓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避免了“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的困局。于是,在多方努力下,浙川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在仪陇的青山绿水间建立起来。产业园区按照“企业投资、政府补助、市场运营”的原则,规划面积约4.5万平方米,投资3亿元。

与此同时,朱慧刚也在为园区的招商而忙碌着。仪陇工业基础薄弱,磐安工业也不是强项,因此,在招商时,园区着眼于浙江有产业输出趋势的地方。期间,朱慧刚得知玉环汽配产业非常成熟,但是受用地紧张所限,许多企业面临“订单很多,生产车间太小”的窘境。于是经过多次考察和讨论,选定汽配业这个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市场巨大的产业作为招商重点。

朱慧刚带队走访了几十家玉环企业。他本着“贵在精而不在多”的原则,采用“集群式”招商的办法,特别去选择一些产品优、管理精、实力强、效益佳的优质企业。当时,台州容大汽配是家族企业,正打算将面临发展瓶颈的生产项目整体外迁,同时为有意向转移的其他几个浙江汽配企业探路。朱慧刚多次与企业洽谈,最终用诚心打动了容大汽配。此后不久,中兴减震器、玉环艺禾汽配、凯立汽配和博尔泵业等玉环项目也相继与仪陇签约,一批浙江汽配企业跨越上千公里落户仪陇。

“仪陇用地宽裕,价格便宜,交通方便,可利用重庆水运或‘一带一路’铁路专列。政府服务到位,招工培训、手续办理,县里干部都帮我们代办。老家玉环的同行们听说我们入驻仪陇,纷纷向我打听投资环境,也有意迁到这里。”一位入住园区的企业负责人这样说。

目前,园区已成功招引入驻9个汽车零配件生产项目,总投资9.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844人。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6亿元,年入库增值税约2800万元。

磐安开“花”,仪陇飘香

在“桑叶正肥蚕食饱”的时节,仪陇县新政镇高堂沟村的千亩桑园青翠欲滴,郁郁葱葱。清风吹过,桑叶清香扑面而来。在四川省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蚕桑产业园内,共有20多座崭新整洁的蚕房。这一座座蚕房让当地300多户贫困户就业、分红,享受磐安东西部扶贫资金带给他们的红利。

这是朱慧刚以产业扶贫其中一景。在仪陇的这几年,朱慧刚用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一大批产业在仪陇发展得红红火火,发展有机桑蚕2200亩、中药材6000亩、柑橘4660亩、花椒19200亩……4.5万名贫困人口因此增收致富。

在扶贫中,朱慧刚深知产业发展是脱贫奔康的关键。他一一详列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省新增资金的使用明细,将每一笔资金用在刀刃上,有好项目就投资入股,有好产业就注资扶持,凡是有利于贫困户增收的项目就积极介入。桑叶、中药材、柑橘、花椒等都是朱慧刚经过精心调研挑选的项目。其中,仪陇此前从未种植过的中药材,因为朱慧刚的到来,而在仪陇落地、开花、结果,实现了从无到有。

初到仪陇,在调研时,看着大片撂荒的土地,朱慧刚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仪陇土地宜种性广,自然条件优越,何不在仪陇开辟种植基地对接磐安市场?“以药生金”的扶贫协作思路应运而生。“要让药香飘磐安的同时,也要花开仪陇。”朱慧刚说。

带领产业技术扶贫学习考察组到相关基地和公司学习“中药材产业+科技扶贫”成功经验;牵头制定仪陇县关于中药材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组织仪陇部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到磐安学习种植中药材;联络磐安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来仪陇提供中药材技术指导……朱慧刚一刻不停地奔走在发展中药材基地的路上,一幅仪陇百姓依托中药材脱贫致富的画卷徐徐展开。

一时间,半夏、丹参、白芨、元胡、黄精等中药材陆续扎根仪陇,6000余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建立起来了,6000平方米改扩建中药材收储加工中心也建立起来了。朱慧刚还创新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模式,通过股权量化、固定分红、土地流转租金、园区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实现带动贫困群众391户1165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朱慧刚还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坚持“特色”与“优势”相结合,围绕“中药材”做大文章:开设“药乡月嫂”特色服务岗位,由磐安县组织统一培训和统一考试,帮助学员熟练掌握母婴护理、药膳制作、小儿推拿和中医药基础等知识,并全部推荐到东部地区医院、月子中心等就业;结合磐安县中药材产业优势,进一步深化中药材产业人才交流、园区共建等领域交流合作,实现仪陇中药材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前延后伸和推进产业高位运行,打造仪陇本地中药材品牌;积极对接磐安药膳在仪陇开设特色小吃店……

“白白荒废了多少年的黄泥地里,而今挖出了一串串‘金元宝’。”“以前就是个庄稼汉,啥都不会,现在当了种植中药材的技术人员,有了稳定工作、稳定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我和老伴在家门口做做工能拿这么多钱。”……磐安的“花”,在仪陇结出了“果”,村民脸上展开了喜悦笑容。

立足实际,精准帮扶

仪陇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老人、妇女、孩子留守农村。如何让留村的有劳动能力的人群能在家门口致富增收?朱慧刚将目光投向了来料加工产业。

来料加工在浙江非常盛行,是留守老人、妇女的致富门路之一。为了这个“致富法宝”能更适应仪陇水土,朱慧刚多次率相关部门及生产车间经纪人赴浙江义乌、磐安等地考察对接来料加工项目,学习先进经验。

经过广泛走访和深入调研,结合仪陇实际,朱慧刚探索出一条适合仪陇的来料加工路子:以企业总部为核心、扶贫车间为纽带、贫困户参与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2019年,在朱慧刚的牵线搭桥下,仪陇县成功引进浙江东阳逸渝纺织公司,成立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仪陇来料加工企业总部入驻仪陇县日兴镇九湾村。这家企业是落户九湾村的第一家企业,总投资1400万元,辐射带动金城、日兴等乡镇发展来料加工扶贫生产车间10个,实现280余名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帮助4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朱慧刚还牵头制定了《仪陇县鼓励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给予来料加工总部、扶贫车间、乡镇、贫困村及经纪人在信贷扶持、设备补贴、运输成本、贫困户就业等方面支持,充分调动乡镇、贫困村及经纪人发展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的积极性。随着《实施方案》的出台,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在仪陇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世世代代以土地为伴的村民也“变身”工人,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停下脚步、放下行囊,迎来家门口务工的新生活。留守老人、妇女利用空闲时间在车间上班,形成“时时处处无闲人、农民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别看这个工作不起眼,没有外出打工收入高,但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守着家,陪着自己的孩子成长。外面收入虽然高点但花销大,算下来和这里差不多。”一位女员工这样说,这也是众多员工的心声。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的投用,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照亮了脱贫奔康路,也避免了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截至目前,仪陇县已挂牌建立了扶贫车间45个,辐射带动就业人数超过5000人,覆盖贫困人口达500人以上,实现年人均增收不少于1000元。结合仪陇实际,朱慧刚探索建立了“总部+车间+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前五年由企业总部按照不低于补助资金5%的比例进行保底分红,分红的30%直接补助土地流转农户,50%用于奖励自主创业或在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余下的20%作为村集体收入,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两不误。

“作为援川干部,看到工厂一天天建设起来,项目一天天发展起来,药材一批批成长起来,机器一天天运转起来,活力一天天增长起来,村民一天天富裕起来,日子一天天小康起来……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认可。”朱慧刚说。跨越三千多里,他将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到仪陇大地上。在泥泞的大山间,他带领仪陇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特色路;在脱贫攻坚“大考”中,他书写了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