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月下老人祠

发布时间: 2021-02-04 15:51:26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杭州的月下老人祠

宋宪章 

西湖有三座情人桥:断桥,有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西泠桥,有苏小小“郎骑青骢马,妾乘油壁车……”一见钟情的故事;长桥,又称双投桥,有“再看双投桥下水,新开两朵玉芙蓉”的悲剧爱情故事。此外,苏堤还有卖油郎初会花魁女,后结同心的爱情故事……故杭城称之为爱情之都,一点都不为过。

但人们不知,西湖还曾有一座为青年男女占卜爱情与婚姻、“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月下老人祠。此祠在西湖南岸白莲洲,三面临水,背倚夕照山、雪峰塔,与白云庵紧靠在一起。

白云庵,南宋时称翠芳园。明末有一些文人墨客见此处景色秀丽,在这里修建了一些小园林。明末清初,又有几位抗清志士,以僧人身份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名叫留锡庵的小寺。寺中有位人称“问石和尚”的僧人,不畏凶暴,不顾自身安危去收殓抗清英雄张苍水的遗体并参与筑墓安葬。清雍正年间,留锡庵扩建,改名为慈云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江南到杭州,听说白莲洲、慈云庵一带水天交映、景色秀美,便慕名前去游赏。到此一看,果然如比,一时兴起便题了“漪园”的匾额。自此,此处名声鹊起,游人倍增。惜至咸丰年间,此一园林佳境竟毁于战乱之中。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慈云庵僧人仁果欲重建该庵,在乡贤、藏书家丁嘉鱼(丁丙)倡议下重建,并在庵旁造了一个月下老人祠。祠内有一排三间祠屋,前后有院子,祠屋正中设月下老人龛,供奉月下老人的彩色塑像。

月下老人的典故出于古籍《续幽怪录》一书记载:据说唐时,有一个名叫韦固的读书人,一次经过宋城,看见一位银发老人坐在月光下的一口古井旁边翻书,便过去问,老伯伯看的什么书啊?这位银发老人便慈祥地说,天下男女的姻缘都记录在他这本簿子上。又告诉韦固,他的布囊中有无数红色的绳子,他只要用红绳将男女两人的脚缚在一起,就算两人远隔万里,或者是冤家对头,也都会结成夫妻。这个故事后来便成了“赤绳系足”的出典。月下老人也便成了主管婚姻的神仙。

月下老人祠建成后,有一位安徽落魄书生流落杭州,主持仁果收留了他,并提供食宿。他为排遣失意并报答僧人之恩,便根据庵内所藏的经史子集,撰集了55条签词赠送给主持。主持仁果看了后,觉得这些签词雅俗共赏,辞意模棱两可,正可作为签祠,便安排人刻在竹签上装入签筒,供香客求签之用。这一做法受到了香客特别是青年男女们的喜爱,纷纷接踵而至,一时声名远播。

此后,有位绍兴的文人金可庵,知悉上情,又据经史子集,续写签词45条交白云庵,于是白云庵便有了完整的一百条签祠。香客与青年男女们闻讯,蜂拥而至来求签,成为杭城一时佳话。据作家阮毅成、金庸等人当年所撰之文记载,月下老人祠的百条签词的第一条内容,系来自《诗经》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很清楚,漂亮、贤慧的姑娘是正派的好男子追求的对象。此外,吉利的签词还有“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等……都是鼓励青年男女们热烈去追求对方的。也有些签文含有规劝性的,如“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告诉青年男女,人的品质好是主要的,不要去为追求钱财而结婚;“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好的人有的是,你哪里知道以后找的人还不如现在的?……另外也有一些签条是悲剧性的:“夜静水寒鱼不铒,满船空载月明归”,意思是说,你找的对象不肯跟你走,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这是在说你现在可能找不到对象,要等以后了,什么时候能找到,一时还很难说。

在抗日战争时,白云庵成为抗日志士汇集、活动之处,因被敌冦发现而被纵火烧毁,庵旁的月下老人祠亦一并被焚。后有凤林寺僧人在原址建了一个简陋的月下老人祠。当时风雅文人与情侣们必到此处,跪在月下老人塑像前摇筒抽签,问讯人生凶吉及爱情、婚姻缘分。据百岁老人、南社社员郑逸梅先生所撰《艺林散叶》一书记载,郁达夫当年,也曾到此处求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