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的西湖情
发布时间: 2020-09-17 09:03:36
袁宏道的西湖情
孙旭升
西湖天下景,游人多于蚁。在历来难以计数的游人当中,究竟有几人能称得上是西湖的知己呢?除了白居易、苏东坡和林和靖之外,接下来恐怕就要算明代袁宏道了。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袁宏道曾六次来到杭州,名义上是访友,实际上只是为了西湖。头一次是在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亦即公元1597年春天,他说:“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他对西湖慕名已久,所以一到杭州,就想立即见到这个“梦中情人”。但是西湖实在太美了,乍一相见,就不觉目酣神醉,勉强说了四句话:“山色如娥,花光似颊,温风如酒,波纹若绫。”但还是觉得“不相干丝毫”,所以只好自认无能,感叹“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古人云:“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对风景何尝不是如此。从表面上看,风景是由山水、花卉、亭阁等等组合而成,这是“共性”。但是还有“个性”,这就是此风景与彼风景颇有区别的地方。叶圣陶写过一篇《游了三个湖》,就是从玄武湖、太湖和西湖的个性着眼的。拿西湖作为例子,譬如“龙井甘泉”与“飞来石骨”,都是西湖与生俱来的。还有文化积淀也是构成一片好风景的要素之一。
袁宏道六次游西湖,不仅跑遍了西湖的山南水北,还处处志之,吟诗作文,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文学作品。他有一首《西湖总评诗》,被收录在《袁宏道集笺校》的“辑逸”中,却没有注明具体的创作日期。大概他在多次游览西湖之后,某日偶一忆及,便欣然提笔。诗云: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
苏堤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碣。
孤山旧亭子,凉阴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
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日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几游越?
诗写得明白如话。杭州人对西湖又如数家珍。但是有两处我还是想有所饶舌,一处是对“一片”的解释。我以为一片是个副词,以数量修饰石碣。整联的意思是说:钱王祠别无好处,只有那块苏东坡撰写的《表忠观碑记》值得一看。但是替袁宏道集笺校的人却在“一片”二字下面加了一根横线,正像在“龙井”“飞来”“苏堤”“胜果”等等下面加横线一样,以表示其为地名。西湖边确有一块石头叫“一片云”,明人张岱著《西湖梦寻》,于“一片云”文下说:“风篁岭上有一片云石,高可丈许,青润玲珑,巧若镂刻。”但那是石头,并非石碑,碣,石碑也,与石头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桃花。西湖一向以荷花、桂花、梅花出名,桂花还被公推为“市花”。桃花的数量更多,在一般村庄篱落间都有,观赏的人也不少,但像袁宏道那样痴迷的,恐怕也绝无仅有。桃花在苏堤、白堤上都有种植,尤其是苏堤,所谓“间株杨柳间株桃”,到春天,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旧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有人以为不及钱塘十景的“六桥烟柳”题得好。因为它至少还没有把那婀娜多姿的杨柳忘记。袁宏道不仅喜欢杨柳,所谓“苏堤十里风”,一个“风”字就传出了“柳”字的消息。对桃花则更是情有独钟,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如《晚游六桥待月记》中说:“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桃花有人说适宜远望,所谓桃红柳绿,正妙在远望处入画也。但也不妨近玩,如袁宏道那一次“雨后游六桥”,与几个朋友一起,躺在树下饮酒,清风微微,落红片片,以面承花,花多的干杯,花少的罚以唱歌,好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