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路上的“江北脚步”
——宁波市江北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0-09-17 08:44:49
扶贫攻坚路上的“江北脚步”
——宁波市江北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裘梦露
册亨县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极不利于农业发展。自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册亨一直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贫困人口达3.8万人,近年来贫困发生率高达17.19%。自1996年起,宁波市江北区就开始对口帮扶册亨县,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帮扶等领域加强合作,成功帮助1.5万名贫困人口、21个贫困村、3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为进一步改变册亨贫困面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江北区专门制定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把扶贫和扶智结合起来,落实财政对口支援资金3500万元,激励和引导册亨贫困少数民族群众因地制宜地把当地布依土布制作工艺、土法红糖传承技艺、黑木耳油茶籽种植等优势转化为民族特色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富主力,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变指尖绝艺为指尖经济
助推布依土布产业市场化
在一阵“嗒嗒嗒嗒”的缝纫机声中,一片绣好的花边,被整齐地叠放在一块带有布依族特色格纹的土布上。41岁的王世琴双手从下往上推着,不一会,一片布依族服饰的前襟就做好了。一直以来,布依族土布制作和刺绣技艺都是每一个布依族妇女习以为常的手艺。“从来没想过,刺绣、做衣服也能赚钱。”王世琴笑着说。
布依族土布纺织和刺绣是册亨县最有特色和魅力的产业。近年来,当地政府启动“锦绣计划”,组织发动布依族绣娘,成立以民族服饰生产、手工刺绣及民族饰品加工为主的绣坊,把民族民间技艺转变为群众自力更生的“民族产业”。王世琴所在的秧弄绣坊,即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秧弄绣坊位于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作为“扶贫车间”,绣坊吸纳了32名绣娘就业,还带动了30名绣娘在家刺绣做衣。“绣坊的销售额还不错,2017年就有90余万元,但客户几乎都是本地人或布依族人。”绣坊负责人王琴介绍说。
“土布刺绣的民族技艺基础很好,但绣娘对时尚和设计的把握有很大欠缺。”江北区对口支援办相关负责人说。为此,江北区出资40万元组织绣娘培训,选送了35名绣娘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高级进修。“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学到的东西都特别实用。”王琴在纺织学院学习了花样创意、配色技巧、家纺产品设计,回来后就自己设计制作含有布依族元素的车饰、抱枕、坐垫和改良后的布依族服饰,市场反响很好。
要把绣娘送出去学习,也要把优秀的设计师请进来。江北区投入100万元帮扶资金,成立土布时尚研发园,通过柔性引才,3个设计师团队在册亨绣坊成立了设计师工作室。如今,册亨土布已成功地把民族传统与时尚潮流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服装、家纺、配饰三个发展方向并研发出15个系列70多种产品,实现了土布民族经济与现代工艺生产的完美结合。
同时,通过联合宁波市妇联、宁波市服装协会举办土布创意设计大赛、“册亨土布锦绣黔程”秀场等大型活动,助力布依土布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八方客商争相洽谈合作。目前,已有9家企业加入了布依土布的产品推广,保利集团、宁波银行、贵州银行等10余家企业与册亨县签订了刺绣合作项目等协议。
江北区还千方百计引入宁波香黛宫文化有限公司、伊思君凯服装公司等市场成熟度高、开拓能力强的企业与册亨本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借船出海带领册亨土布闯市场。相继投入13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导入大工业生产概念,引进电脑平车、绣花机、锁边机、整烫机等设备,大幅度提升了册亨绣坊的民族工艺和产品品质。
土法红糖加工项目
助推1100名贫困群众增收
在册亨县巧马镇“木棉树土法红糖专业合作社”的包装车间里,15名工人正马不停蹄地赶制着600箱土法红糖。“这批订单来自宁波企业,是江北区政府从中撮合的。”周建仁是该合作社创始人之一,他说这已经不是江北区政府第一次牵线搭桥,自去年以来,合作社已有50万元的红糖陆续销往了宁波。
巧马镇是册亨县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75%的人口居住在深石与石漠化山区,243平方公里的镇域面积内,森林覆盖率70%以上。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甘蔗成了这个地区种植最多的作物之一,当地百姓用糖蔗熬制土法红糖的传统已传承了千年。
2016年11月,周建仁和几位一同支教的好友一起在巧马镇孔屯村成立了土法红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沿用土法手艺的红糖厂。“土法红糖的市场反响很好,2019年的订单数量就突破200吨,但合作社当时的年产量只有60吨。”周建仁说,生产力不足成了合作社发展最大的瓶颈,“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宁波市江北区送来了35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我们建起了生产厂房。”
“厂房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于2018年10月底开始动工,2019年1月底就建成了。”巧马镇党委副书记卢源凌介绍,这是江北区帮扶土法红糖加工项目的落地建设工程。新建的生产厂房产权为巧马镇人民政府所有,木棉树合作社前三年每年支付保底租金24.5万元给孔屯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入股比例7:2:1分别给巧马镇“五员”、孔屯村村委会、孔屯村种养殖合作社分红。这样一来,通过承包租赁,直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获得“固定收益+分红收益”的双保障。
32岁的陆忠艳是合作社第一批员工之一。他早年在广州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只能打些简单的零工,每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那时候,家里两个娃娃就老喊我回家。”陆忠艳一边为红糖块贴着标签,一边说道,听到村里有个红糖合作社招人,自己马上就去应聘了,“现在啊,不仅能照顾到两个娃娃,每个月还能挣4000元呢。”
60岁的黄勇芝每天搓麻绳卖给糖厂,也能挣100元钱。“我们在产品的包装上多加了一条麻绳,给当地老人的麻绳多个销路。”周建仁介绍说。
今年,新一年的土法榨糖又开始了,届时将带动农户种植甘蔗1800亩,季节性就业120人,间接就业230人,带动贫困户269户806人,预计可带动1100名贫困群众增收,实现脱贫500余人。
500万元帮扶资金
精准扶持册亨黑木耳产业
“我的工作就是查看各个养菌大棚,把已经发白成熟的菌棒挑选出来。”在册亨县冗渡镇岜院村一处养菌大棚内,55岁的布依族村民郑德秀正在仔细地筛选着成熟的菌棒。她没想到,来到菌棚上班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挣了近万元的收入。
来之前,郑德秀在家养猪,一年的家庭收入还不到3000元,属于村里典型的贫困户。而如今,她靠着在菌棚工作,成功带着整个家庭脱了贫。像郑德秀家一样,冗渡镇的岜院村和冗贝村今年将有120户家庭能够实现脱贫,脱贫的关键就在山岙间那一排排黑色的养菌棚里。
当初,江北区政府怀揣着对口支援资金,来到册亨县考察,看到了黑木耳项目的潜力。“不盲目引进新项目,谨慎选择已有好项目,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江北区对口支援办相关负责人说,区政府制定了帮扶冗渡镇黑木耳生产种植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不仅如此,江北区还送来了人才队伍,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黑木耳产量、基础设施建设、黑木耳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了专业的意见和帮助。
项目有了资金,如何让当地百姓受益,且能形成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我们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冗渡镇党委组织委员柏文玖说,由冗渡镇岜院村引进的贵州万峰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供菌棒、技术、保底回收,村合作社提供养菌大棚、土地流转,农户以土地入股、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合作分成。
合作模式定下后,500万元的资金分配也就出来了。截至目前,覆盖喷灌系统的种植基地已扩大到了142.5亩,建成200平方米钢架棚90个、100立方米蓄水池4个。
贫困户王安益共有3亩地,其中1亩流转给了岜院村合作社。合作社把喷滴灌设备、菌棒架子设好后,他就向万峰谷公司领了6000根菌棒。“一根产出0.1公斤黑木耳,6000根就能产出600公斤黑木耳,到时候万峰谷公司再以56元一公斤的价格回收,可卖出33600元。”王安益算了一笔账,“当初领的菌棒,实际是2万元,扣除后我就能挣到13600元。”
黑木耳项目运作起来后,万峰谷公司、冗渡镇村集体和贫困户就建起了利益联结关系。万峰谷公司免去了扩大基地的资金压力,产值可达到720万元;两个村合作社把养菌大棚租给公司,除掉投资成本和分红后,每年还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而贫困户则通过就业和种植实现了脱贫。
为帮助册亨县早日实现顺利脱贫,虽相隔2000多公里的距离,但江北与册亨两地的走亲交流、合作帮扶一直在频繁进行。巧马镇锦绣计划、林产品物流中心、弼佑镇油茶改良一体化、八渡镇小黄牛养殖、农特产品直销店、双江镇香蕉种植……一个个精准扶贫的项目逐步显现成效。对口支援也交出了一张阶段性的成绩单,截至目前,册亨县相继有56501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38个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10个乡镇顺利实现减贫摘帽任务,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79%。未来,江北区将继续扭住产业“造血”脱贫这一“牛鼻子”,依托册亨民族地区的独特资源禀赋,精心谋划、精准施策,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精准帮扶册亨脱贫致富的“江北脚步”。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