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杭州吴山酥油饼

发布时间: 2020-07-03 17:20:08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老底子的杭州吴山

酥油饼

孙旭升

 

看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人,大概都会记得处州的马二先生吧。有一天,马二先生来到杭州吴山游玩,肚子饿了,就花了十二钱买蓑衣饼吃,结果还是觉得没怎么吃饱。马二先生是个穷秀才,以替书铺选文为生,但毕竟是个读书人,一边要吃饭,一边又要讲斯文,这种性格经作者吴敬梓通过蓑衣饼很巧妙地体现了出来。其实,马二先生应当去买更为便宜的烧饼油条充饥,蓑衣饼堪称吴山名物,只有“食不求饱”的人才买来消闲,又哪里是像马二先生这样的人吃得起的。

吴山俗称城隍山,位于杭州城南,左江右湖,是一个颇为热闹的游赏之地。可是到了清末民初,火车站、新市场相继成立,吴山也就渐次衰落。衰落之状,不妨抄一段范祖述在《杭俗遗风》中的话来看看:

城隍山,在前清时代颇形热闹。自火车站、新市场两处相继成立,山中竟乏游人足迹,即有游者,亦不过顶礼之香客,旅行之来宾而已。年来萧索愈甚。所谓茶楼酒肆面馆及各种摊场,均已无有。即民房亦拆毁迨尽。仅一四景园茶室,聊供往来者驻足解渴,如硕果之仅存。

幼年时候,我曾随父母到吴山上游玩,在四景园喝茶之外,最爱的是那里的酥油饼。这饼亦即上述马二先生吃的蓑衣饼。据说这名字还是苏东坡给取的,他见此饼丝丝缕缕犹如蓑衣,故有此名。关于此饼,清丁立诚写过一首《城隍山说饼》的诗,对蓑衣饼之名作了别一种解释:

吴山楼头江湖景,品茶更食酥油饼。

酥油转言为蓑衣,如人雅号分品第。

制作酥油饼要用白面粉加花生油揉成面料,然后经过九道工序制成油饼,再用花生油炸酥,饼呈玉白色,酥层清晰,香甜可口,脆而不碎,油而不腻,是久负盛名的杭州名点。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曾在杭州教书,常与好友俞平伯、叶圣陶上吴山四景园喝茶,亦买酥油饼吃。后来他在《燕知草序》中称赞俞平伯的文章写得好,就用吴山四景园的酥油饼作比方:“至于我的欢喜,倒颇难确说,用杭州的事打个比方吧:书中前一类文字,好像昭贤寺的玉佛,雕琢工细,光润洁白;后一类呢,恕我拟于不伦,像吴山四景园驰名的油酥饼(按即酥油饼)——那饼是入口即化,不留渣的,而那茶店,据说是‘明朝’就有的。”

吴山做酥油饼不止四景园一家,而且质量好坏不等,所以饼价也不统一,有经验的须先问明价格,然后落座买啖,不然就有被欺骗的危险。从前有个乡下人见酥油饼味美,一连要了好几个,等到结账,需要五六十钱,倾囊与之还不足,只好剥了衣服作抵押。有钱的阔老还可以临时定做,加工添料,味道自然更好。他们先喝茶后啖饼,茶博士见是内行人,自然不敢怠慢。不过意外的事情也有。听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曾到吴山四景园吃过酥油饼。两个流氓见饼做得好,便硬说是他们先定的,将一盘酥油饼抢了过去。结果却是被砍了头。区区几个酥油饼,竟闹出两条人命来。这两个地痞流氓固然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但是封建帝王的草菅人命,于此亦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