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化“四五六”为抓手 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石榴籽”工程
发布时间: 2020-07-03 17:15:55
以强化“四五六”为抓手
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石榴籽”工程
金华市委统战部
近年来,金华市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以深入开展“四微”“五共”“六进”工作为主抓手、主载体,扎实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石榴籽”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化“四微”建设,改进管理服务模式
进一步开展精准服务平台建设和“四微”建设,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一是健全“微组织”网络。建立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社区建立城市民族之家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1名社区干部作为联络员,负责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络、谈心和相关服务。二是增加“微窗口”数量。在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社区增设“流动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窗口”,开展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如开发区秋滨街道365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面向少数民族的“绿色服务通道”,把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办证办事、社会保证等事项,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四个平台”服务清单;金华市行政服务中心专门设置民宗窗口。三是畅通“微热线”渠道。各“民族之家”工作服务站内开通少数民族群众电话服务热线,组建“民族团结一家亲”微信群,组建民族工作信息员队伍,形成了一套快速高效的信息反应机制。四是提升“微平台”质量。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培训、文化生活等需求,分别打造了就业指导平台、个人提升平台、才能展示平台,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
开展“五共”创建,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共建小康社会。推广义乌市开展普通话培训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通话、劳动技能、政策法律培训。如2018年义乌四季社区开展了主题为“同心筑梦,携手同行”系列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共开设电商培训课程4期,培训360余人次,助力少数民族同胞就业创业。二是共享发展成果。编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用手册》,在少数民族群众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免费发放。开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关注的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问题专题调研督查,落实帮扶举措,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平等享受当地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共建和谐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推进各民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如2018年全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开发区秋滨街道城市民族之家举办以“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永康堰头小学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四是共融城市文明。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和谐融入之星”推选活动,推荐3位参加省级评选。义乌组建少数民族“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少数民族同胞参与社区治安巡查、文明劝导、卫生创建、“五水共治”等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五是共担社会责任。邀请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为社区事务发展建言献策,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志愿者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推进“六进”工作,化“盆景”为“风景”
一是持续推进。根据《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场所的实施办法》《关于开展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2017年确定23个重点创建培育单位的基础上,2018年义乌、永康、东阳等县(市、区)增设10个创建培育单位。目前“六进”的每个领域都建有示范点。二是典型引路。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有4家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家单位入选“第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并命名了婺城区白龙桥镇玉龙社区、兰溪市云山街道枣树社区、东阳市六石街道吴良小学等12家单位为“第一批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金华市城市民族工作做法在2019年2月的全省民宗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省新闻频道连续2期报道金华市城市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三是创新载体。不断创新“六进”工作实体化载体,拓展各民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渠道。如浦江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示城市民族工作的活力,2019年举办了“民族团结在礼堂”国庆庆祝活动,组织开展了“民族运动会”;婺城区玉龙社区发动志愿者力量,创办“四点半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社区照护服务;义乌市长春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联络站、服务站,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我服务和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